方壹滿江紅方來自治療所有疾病的草藥處方。
由滿江紅60克和蒼耳60克組成,用於治療風疹。
用水煎服。各取適量,水煎服,全身洗凈。
方二經芳橋花飲來源方婷娜。廣州醫藥,2005,36(5):65。
它由荊芥3-5克、防風3-5克、升麻3-5克、金銀花6-10克、蒺藜6-65438、桑葉6-65438、蟬1-3克、甘草2-3克組成。若淋巴結腫大明顯,加入穿山甲3-6克,浙貝母3-6克。
具有祛風、清熱、解毒的功效。
適應癥為風熱風疹,表現為低熱、紅疹、疹斑稀稀、癢感、目赤、咳嗽、耳後或枕骨淋巴結腫大。
該方劑以荊芥、防風、祛風止癢、散透疹為君,兼治風疹瘙癢,以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為臣,以牛蒡子、升麻、蒺藜、桑葉、蟬蛻為佐,以甘草為佐,諸藥配伍,收風清熱、解毒透疹。
用法日:1劑,水煎。
療效見處方3。
方陰三連宮營解毒湯出自《同方二號》。
包括金銀花、連翹、生地、紫花地丁各6-10克,赤芍、蒲公英各5-9克,牡丹皮3-5克,蟬蛻1-3克,甘草2-3克。
功能清熱涼血解毒。
主治熱毒風疹,表現為高熱,體溫38℃以上,全身出疹,皮疹鮮紅,斑點密集,偶有紫斑,咽痛,目赤,咳嗽,大便幹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等癥狀。
處方中以金銀花、連翹、公英清熱解毒,生地黃、赤芍、牡丹皮、紫花地丁涼血解毒散結,蟬蛻解毒透疹,甘草調和諸藥,達到清熱涼血解毒、散瘀透疹的功效。
用法日:1劑,水煎。
療效原方作者治療ⅱ號方99例,ⅲ號方39例,***138例,全部治愈,療程極短,其中2天治愈16例,占11.6%;3d內治愈83例,占60.65438±0%;4天治愈34例,占24.6%;5天治愈2例,占65438±0.5%;6天治愈3例,占2.2%;由此可見,中醫藥治療本病具有效率高、見效快、費用低的優勢。
方思改良銀翹散出自郭蘭。江西中醫,1995,補充:62。
由金銀花、連翹各9克,荊芥、牛蒡子、板藍根、大青葉、蘆根、竹葉、浙貝母各6克,杏仁、僵蠶各5克,蟬蛻、薄荷各3克,甘草幹渴、花粉各2克組成。鼻出血加白茅根;腮腺腫大加馬勃和玄參;扁桃體腫痛加射幹、玄參,化膿加土茯苓、野菊花;食積加雞內金、五谷蟲;氣喘咳嗽,苔黃舌紅,加麻毛石膏。
主治:風熱風疹。
用水煎服。上述藥方的劑量取決於年齡和病情。初診體溫38.5℃以上時,先肌肉註射1 ~ 2板藍根。
療效為輕度2劑,中度4劑,重度6劑。
吳芳魯根柱葉堅起源於民間。
用蘆根和竹葉心各30克治療風疹。
用法煎服水代茶,每日1劑。
方的方案源於。浙江中醫雜誌,1995,4:183。
它由豆豉、牛蒡子、大青葉、夏枯草、地膚子65438±00克,金銀花、連翹20克,藿香、赤芍、蟬蛻、桔梗5克,生甘草3克,荊芥5克,滑石65438±00克組成。高熱加石膏(先煎)和鴨跖草各30克;牡丹皮和紫草各65438±00g;頭痛加桑葉、菊花10g。
功能祛風清氣,清營涼血。
適應癥是沙眼。
該方劑以金銀花、連翹、大青葉、鴨跖草、夏枯草清熱解毒,赤芍清營涼血消疹,豆豉、牛蒡子祛風除濕,地膚子、蟬蛻祛風止癢,桔梗、甘草宣肺利咽,藿香理氣護胃。全方祛風清氣,清營涼血。
用法:每日1劑量,分2 ~ 4次服用。
療效原作者治療的307例全部治愈。治療後壹般2天退熱,可縮短病程2 ~ 6天。
草烏加減齊芳普濟消毒飲。浙江中醫雜誌,2003,3:107。
包括黃芩、平菇、絲瓜絡、連翹各15g、僵蠶3g、桔梗10g、陳皮、牡丹皮、赤芍各12g、紅花和莪術各6g、知母15g和石膏20g。若皮疹不暢,加蟬蛻10g,薄荷5g(下);若皮疹較暗,加生地黃10g;口渴心煩者,加蘆根10g。
功能:清熱解毒,化痰消腫,化瘀散結。
風疹淋巴結病的適應癥。
本方黃芩清上熱毒,連翹清熱解毒,僵蠶、桔梗、象甲均有清熱化痰散結之功,絲瓜絡、陳皮理氣化痰,牡丹皮、赤芍清熱涼血,紅花、莪術活血化瘀。
用法:5歲以下服用1/3,5 ~ 15歲以下服用2/3。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用。
方八外用治風疹來自兒童病毒性疾病,由花生油50克,薄荷葉30克組成,可止癢。
風疹和皮膚瘙癢的適應癥。
用法花生油燒開後,放入薄荷葉稍涼,完全涼透,過濾去渣,敷在皮膚發癢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