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大家都不喜歡小歡喜?
《小歡喜》圍繞三個有高考孩子的家庭而創作,但關註的不僅僅是父母面對高考時的態度和生活方式,還有“中國教育”的隱患,親子關系有多緊張。
劇中最經典的家庭應該是“虎媽熊爸”的方圓壹家。媽媽是公司高管,爸爸是混日子的公司職員。在孩子高考的關鍵時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董文傑被降職,方圓被“下崗”,家裏的老人被騙,生活壓力劇增。
我們仿佛在電視上看到董文傑臺詞裏的媽媽:“別叫我媽媽!”“我不是妳媽媽!”親切又熟悉,我想妳小時候壹定聽過,而且是無數次。這就是“中國家庭”。我們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但其實有壹個“孩子”壹直陪伴著我們——別人的孩子。也就是劇中的林蕾兒,只要他壹出現,就會給身邊的方逸凡帶來巨大的壓力,就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小時候,被“別人家的孩子”支配的恐懼突然浮上來了嗎?
沒有壹個人開心,即使樂觀,家庭氛圍也會輕松。這種無形的壓力也籠罩著每壹個孩子,不是嗎?
父母陪伴的缺失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阿德勒曾經說過,幸運的人壹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壹生都被童年治愈。孩子沒有父母的童年對他的打擊是最重的。
劇中的季勝利是個“官爹”。由於工作繁忙,他缺少紀的陪伴,而他的母親在他高考的緊要關頭病重。壹家人看起來很絕望,但隨著劇情的演變,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對家庭教育的反思。
季勝利打了楊洋,他會主動道歉。而親生父母呢?最難的恐怕就是向孩子低頭認錯了吧?爸爸寶曾經是壹個不會向孩子認錯的人,即使他真的錯了。後來我問他,妳為什麽不承認錯誤?因為是妳的孩子?妳感到羞恥嗎?他沈默了。
很多媽媽認為自己是“喪偶教育”,但她們從來不想改變,只是抱怨。孩子的成長只有在父母的陪伴下,才能更加穩定。
對孩子來說,家永遠有它的溫暖。不要低估它,更不用說找借口不去面對它。有個媽媽曾經說過,家庭不和諧,那麽孩子的教育呢?我認為她說的很對。壹個家庭應該有父親和母親。沒有誰,孩子就不會真正快樂,也很難不受影響。
愛,而不是“控制”
英子在劇中最大的夢想就是報考南京大學。但她的母親宋千健壹直不同意,只允許她進入清華北大。她最喜歡的壹句話是:“英子,妳就是壹切!”每次看到這句臺詞,都能透過屏幕體會到英子沈重的心和壓抑的天性有多難受。
後來英子崩潰了,甚至揚言要死。她站在河邊歇斯底裏地大叫:“我只想從妳身邊跑開!””情緒失控的宋倩母親狠狠壹巴掌,透露出絕望,卻也讓所有人膽戰心驚。英子實在受不了了。很難想象接下來的劇情會怎樣。
我媽媽以前也這樣對我。她常說:“小乖乖!清華北大給妳留了座位!”受她的話影響,我暈倒在高考的考場上,最後分數只夠二本,沒有機會選擇名牌大學。同學說理解我,我媽說我心理素質太差。她還說:“為了我好!”“我母親的生活和我的生活緊密地聯系在壹起。好在學了壹年,終於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媽媽也松了口氣。
但她不知道我在高考前偷偷吃了兩個月的安眠藥。最後,我活了下來。我很感激我的母親,但我絕不會這樣對我的孩子。因為愛不是“控制”。
經典的“承上啟下論”
武誌紅老師在《為什麽家庭會傷害人》中指出,我們常常把“我們所做的”當成愛,但很多時候,父母沒有做的才是愛。
在劇中,方圓的父親非常開明,尊重他的孩子。他經常護著方逸凡,跟他媽聊他的“理論”。希望孩子側身看著媽媽,明白自己有多幸福;而媽媽則是豎著看孩子,專註於自己的生活。妳看,“有所為有所不為”。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父母不必盯著孩子,讓孩子朝著妳設定的方向努力,孩子也要多和父母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但在現實生活中,又是怎樣的呢?我很少和父母說話,他們只關註我的學習。壹部電視劇,講述了壹個“中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相處的真實情況。
沒人喜歡的《壹點歡喜》,道出了“中國家庭”教育的困境。別說妳不懂。我真的很理解,我會努力調整,努力做壹個“有所作為”的家長。與其擔心和規劃孩子的未來,不如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每壹步。這才是新時代的父母應該註意的,不是嗎?
早上,我媽過來說話:
壹個淩晨開始寫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下了我的心聲,點點滴滴都是我和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給妳帶來壹些幫助。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