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草經》,成書於漢代,名為神農。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壹,也是現存最早的中醫著作。《神農本草經》共分三卷,載有365種藥物。分為上、中、下三類,其言簡意賅,成為中醫理論的精髓。
《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藥物的療效,大部分真實可靠,臨床上仍常用。它提出了辨證用藥的思想,藥物的適應癥可以達到170多種,對劑量和時間都有具體的規定,這也為中醫奠定了基礎。
二、《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為《靈樞》和《蘇文》,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也是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壹。
《黃帝內經》是壹部綜合性醫學著作,創立了中醫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癥狀、診斷、治療、養生、運氣等理論。
以整體觀討論醫學,呈現了壹種自然、生物、心理、社會的“整體醫學模式”。(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認為本版黃家的蹤跡是隋唐道士的侵擾。其基本素材來源於我國古代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和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的基礎。是國內影響較大的醫學著作,被稱為醫學始祖。
三、《傷寒論》?
傷寒雜病論?它是我國傳統醫學著作之壹,由張仲景所著,是我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壹。《傷寒論》系統分析了傷寒的病因、癥狀、發展階段和治療方法,創造性地建立了按六經分類辨證論治傷寒的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收集各種書籍,集中畢生精力,寫成了《傷寒論·雜病》壹書。中醫所指的傷寒,其實是所有外感疾病的總稱,包括鼠疫這種傳染病。這本書大約寫於公元200 ~ 210年。在那個紙還沒有廣泛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時代,這本書很可能是寫在竹簡上的。
第四,“難經”
原名《黃帝內經八十壹難》,又稱《八十壹難經》,是較早的中醫經典著作。關於作者和寫作時間,歷來眾說紛紜。壹般認為該書的成書時間不晚於東漢,其內容可能與秦越人(扁鵲)有關。
難經中的“難”字,就是“難問”或“難”的意思。這本書裏有八十壹道難題。以問答的方式,對中醫的壹些理論問題進行探討和討論,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灸、病證等。
五、《脈經》
3世紀西晉王叔和寫的脈學著作,10卷。收集漢代以前脈學的偉大成就,精選《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扁鵲、華佗的脈學理論,講解脈學理論和脈法,結合臨床實踐詳細辨析脈象及其主要病癥。
《脈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首次系統總結了24種脈象,並對其特點進行了具體描述,初步肯定了三部脈象的定位診斷,為後世脈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指導了臨床實踐。同時,《脈經》還保存了大量古代中醫文獻。
六、“病源”
綜合征專論。又名《病證通論》、《晁氏病之邪》,50卷。《隋方》等作於大業六年(610)。是我國第壹部論述各種疾病病因、病機、證候的專著。
全書共分67章,1720章。1 ~ 27卷內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28 ~ 30卷;31 ~ 36卷創傷科各種疾病;婦科病37 ~ 44卷;兒科疾病第45 ~ 50卷。本書豐富了《內經》、《難經》和仲景著作之後的中醫理論。尤其在病因學方面,中醫病因學理論趨於系統化、綜合化。
如對傳染病的認識,明確指出“其病,因其乖戾之氣。”再比如,山區的許多“疥瘡”是其人“飲沙飲水”的原因;嶺南的“瘴氣”是“雜毒生於溫熱”等等。也明顯超出了之前的意見。對病理和病證的論述也更加細致,超越古人。
比如糖尿病每出現壹次癰或水腫,這是糖尿病並發皮膚病和泌尿系統感染的最早描述。它詳細描述了水腫。在婦科,是因為分娩、懷孕、無子等;外科詳述癰、癤、腫的原理、證候及預防;在創傷外科中,很難記錄腸吻合和血管結紮。
在證候分類方面也有很大進步,分類系統有序,引用古籍豐富。如《韓曙文藝誌》和《隋書經籍誌》所載近300種醫書和5300余卷,均由此書保存。為了研究隋代以前醫學成就的重要文獻。
百度百科-神農本草經
百度百科-黃帝內經
百度百科-傷寒雜病論
百度百科-難學經典
百度百科-脈經
百度百科-關於各種疾病的病因
百度百科-古代醫學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