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中醫藥治療凍瘡

中醫藥治療凍瘡

凍瘡是冬季常見的皮膚病,多因身體受到寒邪侵襲或處於寒冷潮濕的環境中所致。寒邪侵襲過久,傷及陽氣,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常表現為局部腫脹、麻木、瘙癢、青紫、水皰,甚至潰爛成瘡。經常復發,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

現代醫學認為,該病是在寒濕或冷暖驟變時,小動脈收縮,靜脈淤血,使局部血液循環不暢所致。

中醫認為此病是由於陽虛寒襲,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氣血凝滯所致。治療原則主要是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根據凍傷的嚴重程度,西醫將其分為三度:

壹級傷害在表皮,主要表現為皮膚紅腫、疼痛、瘙癢。

二度傷到達真皮,往往先出現紅腫,然後出現大小不壹的水皰或血皰,引起局部麻木和劇烈疼痛。兩者都可以用敷料敷在患處。如果有水皰,先把水皰裏的液體抽出來,再塗藥膏。

三度凍瘡往往損害整個皮膚層,可達皮下、肌肉甚至整個肢體壞死。患病部位呈紫黑色,周圍水腫,疼痛明顯,肢體活動嚴重受限,嚴重者患部完全喪失感覺和功能。

凍瘡的辨證治療

1.寒凝血瘀證:癥狀為四肢冰冷,面色潮紅,灼痛或瘙癢,麻木,或水皰、腫塊,皮膚暗紫色,感覺遲鈍或消失;舌淡苔白,脈細。溫陽散寒,調和營衛。

處方:當歸四逆湯加味,黃芪10g,當歸10g,川芎5g,白芍各10g,雞血藤15g,透骨草15g,吳茱萸6g,桂枝10g,姜皮6g。水煎服,每日壹劑。

二、寒實陽衰證:癥狀為畏寒、體冷、四肢不溫、局部腫脹、畏寒或起水泡,遇熱瘙癢疼痛,皮膚蒼白或紫黑色;舌淡。脈細澀或遲。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法治療。

處方:當歸四逆湯、黃芪10g、當歸10g、川芎5g、赤芍10g、雞血藤15g、透骨草15g、吳茱萸6g、桂枝10g、生姜皮6g。

中成藥:活血消炎丸3g口服,每日2次,用溫黃酒或溫開水沖服。

三、郁熱證:癥狀為患處暗紅腫脹,甚至燒灼潰爛,膿液淋漓;惡寒發熱口幹;舌紅,苔黃,脈細。治療就是清熱解毒,理氣活血。

處方:四妙勇安湯配黃芪、地黃、蒲公英等。若疼痛劇烈,可加入元胡、乳香和沒藥。

四、氣血虧虛血瘀證:癥狀為乏力、氣短、懶動、面色蒼白、瘡面不光滑、瘡周暗紅腫脹麻木;舌淡,苔白,脈淡或弱。氣血、血瘀、脈論治。

處方:人參楊蓉湯(人參、白術、黃芪、炙甘草、茯苓、當歸、熟地、陳皮、五味子、遠誌、白芍、桂枝、阿莎麗、大棗)或八珍湯(黨參、白術、茯苓、黃芪、當歸、白芍、熟地、川芎

凍瘡的壹般治療

1,早期紅腫,可選用紫草、茄根煎劑,或艾琦、冬瓜皮、肉桂、川椒等量煎劑水洗或浸泡,每日兩次,每次30分鐘。

2.桑枝90克,甘草30克,或甘草30克,甘遂30克,水煎,先熏後泡,每日2次,每次30分鐘。

2、艾草、幹姜、制川烏、川芎等量熏洗患處。

3、白蘿蔔或紅辣椒適量煎服,熏洗患處。

4.塗70%蜂蜜,30%豬油膏或胡椒酊。

5.破者可塗10%硫磺魚石脂軟膏或生肌玉紅軟膏。

預防凍瘡

1,適當的耐寒運動,如冷水洗、冬泳等;

2.寒冷環境下保持四肢溫暖幹燥,工作時間不宜過長;

3.鞋襪不能太緊;

4、冷凍後不宜立即烘烤,防止化膿成瘡;

5、食用牛羊肉等溫食品;

6.加強體育鍛煉,促進血液循環。

  • 上一篇:母親-永恒的愛
  • 下一篇:蜂蜜除皺這篇文章教妳如何除皺。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