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古人就開始用鹽水或茶水漱口了。比如《禮記》中記載:“雞初啼,洗咳鹹。”但隋唐以前,古人清潔牙齒主要靠剔牙和漱口。例如,在距今約1700年前的晉代,人們用壹種用骨頭制成的牙齒清潔工具——“剔牙器”來清潔口腔。
隋唐時期,用手指“擦牙”的做法逐漸流行起來。敦煌的壹幅隋唐壁畫,描繪的是壹個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拿著漱口水瓶,右手中指擦拭門牙。
後來唐朝的人也把楊柳枝泡在水裏,用的時候把楊柳枝咬開,把纖維嚼進木梳裏刷牙。這就是古語“早上嚼木頭”的由來。此外,唐人還用竹子或銅鐵制作了專門的“刮舌箅子”來清潔舌面。
到了元代,“牙刷”壹詞正式產生。上流社會用蘸了中藥研制的粉末的牙刷刷牙,條件差了就用蘸了綠鹽的柳枝或布擦牙。到了明清時期,這些工具和方法普遍得到繼承,但牙刷的制造技術越來越精良,牙膏中加入了更多的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藿香等中藥。直到後來,西方現代技術制造的牙膏、牙刷傳入中國。
擴展數據:
古代洗滌:
秦漢時期,人們開始用皂莢進行洗滌。皂角的清潔效果比淘米水好很多,皂角對風濕、腳氣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皂莢在當時是個稀罕物,買回來要三天!所以大部分人還是要用草木灰或者淘米水來洗。
其實在唐朝之前,人們很少清潔口腔,最多是漱口。古人常說笑而不露齒。也許這種說法和他們不喜歡刷牙有關。試想壹下,如果它們長滿大黃牙,就不會露出牙齒了。
所以到了唐朝,人們終於開始註重口腔衛生了。當時人們把柳樹的枝條泡在水裏,然後用裏面沾有綠鹽的纖維清潔口腔、刷牙,但沒有牙膏擦幹牙齒,牙齦肯定也沒有出血。
那時候人們非常註重口腔衛生。他們不僅用後漱口,還發明了最早的牙膏。這種牙膏的主要配方是柳條和姜汁。如果柳條是因為對齲齒和牙齦出血有壹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