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怎麽了?人為什麽會心悸?中醫告訴妳真相,以防妳心裏不舒服。
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以驚悸、心悸、怔忡為病名,認為主要病因有心煩、飲水、虛寒、出汗等。他記載了心悸的結、代、脈數及其區別,提出了炙甘草湯等治療心悸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方藥。
宋代鐘健忘門最早提出心悸的名稱,並對鐘的病因病機、證候變化、治療作了詳細的闡述。
《景嶽全書·心悸驚悸》認為心悸是陰虛勞損所致,“虛微動亦微,虛極動”。在治療和護理上,提倡“省時省力,戒酒”;“宜盡早補氣、養精、養精”。清代《夷陵改錯》談及瘀血引起的心悸,記載血府逐瘀湯每次治療心悸均有效。
心悸是臨床常見疾病之壹,也可作為許多臨床疾病的癥狀之壹。出現心悸時,如胸悶、失眠、健忘、頭暈、浮腫、氣喘等。,要辯證對待。
病因和發病機制
1,體虛,久病,稟賦不足,體虛,或久病,勞累過度,氣血陰陽兩虛,導致心力衰竭,心慌。
2、因飲食疲勞,膏體之厚味,煎炒,積熱化火為痰,或傷脾育痰,痰火擾心,致心悸。勞累傷脾,或久坐傷氣,導致生化源不足,導致工作不努力,心臟失去支撐,心悸。
3.七情總是內疚、膽怯、突然害怕或不適、極度悲傷、擔心和困惑。擾亂人心,動搖人心,失去人的自主性,引起心悸。
4、感受外界邪風、寒濕,成為關節痛。痹證久治不愈,感外邪重,心痹,心氣血不通,心悸;或者風寒濕熱之邪,由血入心,耗氣耗血耗陰陽,也可引起心悸。
如流行性疾病,可以燒傷尹瑩,失去信心,成為心悸;或邪毒可擾心,也可引起心悸,如春熱、風熱、暑熱、白喉、梅毒等癥狀,常伴有心悸。
心悸的部位主要在心臟。因為精神錯亂,心在顫抖,在悸動。但其發病與脾、腎、肺、肝的功能失調有關。脾不出血,缺乏心血和精神支撐,就會引起心悸。脾失健運,痰濕內生,擾心致病。心悸可因腎陰不足,不能控制心火,或腎陽不足,心陽失溫所致。肺氣虛不能幫助心臟照顧關節,心脈運行不暢則心悸不安。心慌可由肝氣郁結、氣滯血瘀或氣滯火盛所致,導致心脈不暢,心神不寧。
中醫認為,情緒穩定、飲食適當、忌外感六淫、增強體質是預防本病的關鍵。積極治療胸痹、痰飲、肺脹、哮喘、關節痛,對防治心悸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