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醫生的故事1現在我是宇宙名醫。每天都有很多星球來找我治療。
已經是半夜11點了,房間裏靜悄悄的。突然,響起了輕輕的敲門聲。我打開門,壹個陌生的星球在外面迎接我。
“醫生,我——我病了,渾身不舒服。我是地球。”
“啊!”我不敢相信眼前這個黑煙汙水的星球是以前那個美麗的星球。我趕緊先幫她修復了臭氧層,另外,我給他開了點藥。我再三叮囑她:“回去壹定要註意保護身體。”
第二天,很多星球來找我治療。他們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麽怪病。所有病人走後,我找到了月亮。她說所有這些星球都被壹個非常黑暗骯臟的星球感染了。聽了月球的描述,我很快就想到,感染很多星球的奇怪疾病的罪魁禍首是地球。
第三天,大地壹大早就來了,她的病越來越嚴重,已經滲透到了內臟。
“妳怎麽了?”她什麽也沒說,眼裏流露出尷尬,默默地離開了。接下來的日子裏,她再也沒有來過。
壹周後的壹個晚上,有人敲門,大地來了。
“醫生,我該怎麽辦?都是我的孩子。”地球說:“自從人類發展了科技,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就不再關心自然環境了。他們到處排放汙水廢氣,砍伐樹木,讓我變成這樣。啊——”
聽了大地的話,我感慨萬千。我很想提醒人類,地球只有壹個,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生活的地球。
至於地球未來會變成什麽樣子,也許只有人類自己知道了。
壹個醫生的故事2剛進大學,不,確切的說,我當時立誌要做壹名外科醫生。進入大學後,找到了圖書館的確切位置,我經常去外科區,閱讀名著。曾壹度被吳階平院士為≤黃家思外科寫的序言≥——《外科醫生的成長》迷住。我欣喜若狂,研究它也滿足不了我對它深深的愛。我買了壹本精裝筆記本,盡可能用我工整的字跡刻上去。所以我可以在操場和花園裏大聲朗讀和背誦。(甚至我在醫院的時候,每個星期天都要在樓頂研究這篇序言,判斷壹周的得失、對錯。)
醫生,尤其是外科醫生,是從解剖開始職業生涯的。追求和興趣讓我成為教室、標本室、宿舍、班級、年級的解剖學家。為了優化知識,鍛煉實踐能力,我多次懇求教研室接受我加入屍體標本制作。就這樣,三年來我利用每壹個業余時間趕到屍體室和圖書館,順利完成了整個標本制作,動手能力大大提高。
外科臨床的基礎是打結、剪線、洗手、戴手套、穿無菌服等。我經常練習。每天晚上我都會在大腳趾上練習打結,走路的時候會打空。我盡力做到壹分鐘60,但聽說世界紀錄是200,這真的超出我的想象。?輪到我練習了。因為我的專業,我在外科實習的時間有限。為此,我考上了復旦普外科研究生,開始了我的考研生涯,連續努力了7個月。不幸的是,最近20天,由於體力不支和壹場沒有癥狀的感冒,我頭暈了1次(被壹附院神經科醫生診斷為梅尼埃病綜合征),那種無助感終於傷透了我的心弦,從此我再也沒有這樣做過。
法律是相通的。我現在不能後悔,但這輩子永遠是個失敗,因為我放棄了進取,雖然我找了很多理由。我希望他能成為我的壹個教訓。
2008年12月23日到我院參加入學考試,24日通知我簽協議。因為無法認同當時二院的周邊環境,所以沒有報到。後來我找人打聽我們縣醫院,不說好壞,硬要2萬塊黑心錢。現在我發誓,這輩子都不會加入這樣的球隊。我去南陽應聘,除了專科醫院和南召縣醫院,但是父親希望我留在南陽。我接受了二院,進門就發誓:如果再讓我做兒科,我馬上離開。其實我喜歡兒科,但更喜歡外科。妳不能魚與熊掌兼得。我不得不放棄它,把它變成仇恨。
我轉了兩個科室,因為“甲流”被指示到兒科二科工作。太突然了,父母還沒有從喜悅和減負中清醒過來。在南洋,汪洋大海,我這海底的幼蝦怎麽興風作浪。。耐心,等待,追求。
兒科二科第壹天妳對我說的第壹句話是:好吧,我們壹起為衛生事業做貢獻,共克時艱。給我的作息制度是:八點上班,每天早上提前30分鐘,最少10分鐘,沒有特別的事情行政班會來上班。然後給我的建議:胸懷大誌,搞好團結(當時真的沒搞懂那麽多東西,現在有點感覺,部門裏的事情都好辦,唯獨這壹件比較難)。給我負責人的建議:多元利益,多元出路,優化發展。“貢獻,克服困難”讓我放下怨恨,當天下午就去部門翻看案件。在接下來的生活和學習中,是妳們的敬業、奉獻、努力、知識、包容、認同、歡笑、信任和關心,意外地讓我放下了五年的追求和半年的抱怨,安心工作。接受妳壹次次對我的好:“低甲”
認可後的肯定;把基礎知識誇紮實;兩張洗澡票的獎勵;詳細病歷書寫表彰;管理病人的機會;氯吡啶酸片,過量服用的理解;獲獎病歷的名稱和益處;擔任宣傳委員;對我的生活無微不至的關懷;?。想想吧。從我到醫院開始,基本上是妳和二院把壹切都給了我,而不是妳。現在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哪裏,在想什麽,做什麽,長什麽樣。但肯定沒有現在好。
主任,您在山東學習期間,有壹個麻煩的病人(我只是借用了下面這個事件來表達我內心的感受,我絕對沒有貶低或者討厭,也沒有這個習慣或者權利):孫先生因為有事,夜班給他帶壹個壹兩個月大的男嬰,心理不好,病情嚴重,痰多,基本都是留院觀察。第二天早上香老師壹到,我馬上交班。第二天,出於安全考慮,患者被轉到重癥監護室。那天晚上,向老師打來電話:“我說,值班的時候抓不住病情,就要勇敢壹點。生病的爸爸今晚會打電話給我,我們兩個明天會在醫務部見家屬。”我們已經完全失去了處理這件事的空間,接下來的幾天真的很尷尬。當時我就想,首長,妳回來我就有救了。之後想想:1。向老師有時候有點情緒化,比較直白。我希望我說了。2.導演讓我來演這個角色,我就算連這個都做不好也絕對不會尷尬。
那天因為團拜會,自控能力差,又喝醉了。還沒從喝酒上班遲到的自責中清醒過來,然後就急性闌尾炎了!疼痛驅使我輕率地決定做這個小手術,但之後我繼續禁食,限制飲食,忍受疼痛,生活自理能力受到極大限制。遠離父母,住院費和誤工費接踵而至,如果術前想好這些我可能會謹慎壹些。妳又壹次為我解決了所有的問題,小。
善解人意,再加上科室全體人員的熱情和院領導的關懷,我開始完全接受現實,接受兒科。施主無意求賞,施主也無賞意。也許我們只能感激目前做得好。
在和妳的交談中,在生活中,給我留下心高氣傲,心高氣傲的印象。其實不是這樣的。既然選擇了縣級醫院,我知道是什麽情況,但是當時沒有選擇兒科。兒科的累和高風險恰恰說明她不簡單。既然病房都是發熱咳嗽的兒科,為什麽投訴這麽多?這裏面肯定是有不足的,無論是專業上的還是人文社會的。吳階平院士這樣評價醫學——醫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導演對這門藝術的理解應該深刻得多,我很佩服向先生的科學精神,但我絕不排斥的傳播藝術
少抱怨,多進取,永遠感恩。我不敢說我會成功,但我肯定不會錯。
壹個醫生的故事3對於陳曉蘭來說,她永遠不會忘記的是1997年7月24日,這壹天改變了她的命運。那時候她還是個醫生,因為她為人正直,醫術高超。所有的同事都尊重她,所有的病人都愛戴她,她也毫不猶豫地在萬裏尋醫,但這壹切都因為壹個病人而改變。
那天,陳曉蘭正在工作,壹個病人突然走過來對她說:“陳醫生,妳能不能不要給我那個‘激光針’?我玩的時候會發抖。”妳會顫抖嗎?是輸液反應嗎?陳曉蘭連忙跑去看。她看到了壹種叫做“光量子氧透射液體治療儀”的輸液設備。儀器上有壹行小字“ZWG-B2”。她知道ZWG是“紫外線”而不是激光的拼音縮寫,於是攔住了要打針的病人,說不是激光,是紫外線。
讓陳曉蘭沒想到的是,因為這句話,她第二天就被醫院領導質問:“誰說光量子不是激光?這是由上海醫科大學的魯教授發明的。妳比教授還不如盧?”陳曉蘭感到受到了極大的侮辱,於是她開始研究“光量子”。經過研究,她發現光量子氧透射液體治療儀是將輸給患者的液體進行充氧,然後經過儀器發出的“激光”照射後輸入體內。但是藥物要防氧化,避光。怎麽給它們充氧和光照?陳曉蘭感到困惑。她打電話給上海的壹些名醫,詢問這種藥是否可以用紫外線照射,但大多數醫生都說不可以,於是陳曉蘭自己買了藥水,用“光量子氧透射液體治療儀”進行了模擬試驗。結果讓她大吃壹驚。原來充滿光量子氧的藥水居然產生了絮狀物!
陳曉蘭生氣了,病人的血管不是下水道,把這東西放進去,怎麽讓它出來?她生氣了!這時,她的母親也已請人查明教授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不可思議的是,親自到上海醫科大學人事處詢問,工作人員卻明確告訴她,學校包括附屬醫院在內的壹萬多名員工中,根本沒有魯這個人。醫院無視陳曉蘭的反應,稱“誰反對光量子,誰就下崗”。
陳曉蘭猶豫了,但壹想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世界上有三分之壹的病人死於藥物中毒,她就無法安心地坐在醫院裏。她開始挨家挨戶拜訪那些接受過“激光針”的病人。接受“光量子”治療的23例患者中,9例死於腎功能衰竭和肺栓塞。於是陳曉蘭找到區委和衛生局匯報情況,在10走上了揭露假冒偽劣醫療器械的道路。
為了舉報假冒偽劣醫療器械。在10年間,陳曉蘭在京滬線上旅行了40多次。為了省錢,她試著乘慢車。以前她是個衣冠楚楚,吃飯壹絲不茍的人,現在可以吃黃瓜和饅頭,沒錢的時候連3塊錢的澡都洗不起。她花光了所有積蓄,貼出了自己的健康,但她的行為卻讓壹家又壹家非法醫療器械企業和醫院被依法查處。
曾經有人提出要為她募捐,資助她,但是她全部拒絕了。“壹旦妳拿了錢,即使妳把錢都用在正道上,也會有人說妳別有用心。我不拿,我就做對。”20xx 10以陳曉蘭為題材的報告文學《戰鬥中的天使》獲得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得到評委壹致認可。20xx 65438+2月2日,她入選“20xx十大法制新聞人物”,20xx 65438+2月30日,她成為20xx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候選人。
有人曾這樣評價陳曉蘭:她不是佛,但她獻身於壹切眾生。她不是菩薩,但她總是關心世界人民。她只是壹個弱女子,卻挑起了維護醫學純潔的重任。另壹方面,陳曉蘭說,“如果我沒有走這條路,我現在會過著簡單而平靜的生活。但我是醫生。我在和生活打交道!我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壹個醫生的故事4在《壹個醫生的故事》中,著名醫學教授郎景和回到了醫生的真實立場,寫下了他從醫50年間難以忘記的小事。年輕時在鄉下接生壹頭牛的奇特經歷,幫助產婦分娩時地震的驚險壹幕,主治小女孩面臨死亡時害怕家人傷心的悲傷故事……作為壹名產科醫生,他在迎接無數新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的同時,還要面對生命逝去的悲傷和哀痛。他以“醫生之仁”見證了生命的震撼悲喜劇,也在手術臺與病房的縫隙中,孕育了千萬種對人生、對哲學的思考。
本書作者是中國資深醫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協和醫院郎景和教授。他是壹名醫生、作家和科學作家。壹手拿手術刀,根除疾病和癌癥;壹手拿著尖尖的筆,點畫著真、美、醜。在醫療實踐中,仁、術、藝融為壹體;在本文中,人學、科學和哲學是綜合的。善於寫論文就像善於通過手術解決問題壹樣。
郎景和教授在《對醫生的思考》壹文中說,“有些章節像是在講故事,有些章節似乎不是故事,比如雜感、雜文、雜文,或者都不是,只是做壹些評論。”“雖然叫‘故事’,其實是拜自然,拜醫生,拜大師,也是為了私語打坐。”這是對本書主題的自我總結。在文本中,壹個老人可以開誠布公地講述自己的故事,剖析自己的思想,不做作,不回避,達到這種從容的境界。
讀郎景和教授的著作,總有壹種特別親切的感覺。自始至終,他都不講大道理,甚至很少斷專業術語,更多寫的是自己的心路歷程。他的文字往往有畫面感,能引起讀者的大量吟唱。郎教授對手術室的描述:在手術臺上,要註意“臺風”,“因為手術臺是外科醫生的主戰場,是‘正視淋漓的鮮血,面對慘淡的生命’”,可謂酣暢淋漓;“手術的過程和信念是詩意的。比如壹次辛苦的操作,情況和心情完全可以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來形容。"
郎景和教授寫的關於同事,尤其是前輩的文字,平淡卻感人。郎景和教授對宋博士和博士兩位前輩有著深厚的感情,多次在書中寫下與他們的壹些回憶。他的兩位老師以身作則,傳承的精神讓他終生難忘。郎教授很謙虛。他形容宋博士是“謙謙君子、寬厚長者”,而吳博士是“貪玩、善調侃”,而他則是謙虛溫和。無論是故事中還是現實中,世代相傳永不過時,師徒關系深厚。“沒有吳醫生,這個世界就少了樂趣;沒有了宋醫生,我曾經幫助過他的左手,現在空了……”,壹個醫生的深情躍然紙上,讓人動容。
讀著已經持續了30多年的賀年卡之類的故事,我接受了病人縫制的鞋墊,壹條條感人的留言,我們可以分享郎醫生作為壹名普通醫生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也可以感受到醫患之間的深厚感情。《壹個感人的消息》中,需要手術且術前未就醫的多器官疾病患者給親友留言,稱將自己的生命托付給白衣天使,順其自然。即使不成功,她還是要感謝醫生!世界之大,人之千秋,但無論是醫生還是公眾,都希望醫患之間能多壹些信任,共同應對敵人——疾病。
沒有“醫生三趣”、“醫生三境界”、“四畏”、“溝通、接近、傳神”、“上臺容易,下臺難”、“手術三忌”、“外科醫生臺風”、“請給病人看病,醫生”等無聊的故事或詞語。郎醫生壹再告誡我們,成熟的外科醫生應該有明智的策略,知道如何上舞臺和下舞臺,如何處理意外和危險,甚至什麽時候適可而止!他說,手術臺上的外科醫生的作風是醫生素質、性格、人格、技術、經驗的綜合反映,需要“睿智、機敏、穩健、老練、謙虛、合作、口頭、模範”。
在書的後記中,郎教授說:醫生要善於講故事。第壹,只有講故事,才能和患者很好的溝通。它富有同情心,關心病人,調查研究病情,是醫學人文理念的體現。其次,講故事是科普理念的體現,便於科普宣傳,用通俗易懂、感人至深的故事語言向公眾和患者講述深奧難懂的醫學知識。是的,對於我們年輕壹代來說,郎教授與其說是在講故事,不如說是在教我們如何講故事,如何做壹個醫生。
最後,我們可以從這近150個有溫度的故事中,分享大師的智慧、大度、嚴謹、科學,感受醫生們的善良、喜悅和無奈;理解醫學的神聖性和不可預測性,醫學的現狀和局限性...正如郎教授所說,坦誠帶來理解,嚴謹帶來信任,醫患溝通是心與心的溝通。這些故事的教育需要醫生有才華,有知識,有道德。要培養驕傲、憤怒、覺悟的三重境界;我們要尊重生命,尊重病人,尊重醫學,尊重自然;用聽診器把自己和病人聯系起來;要明白“醫生給病人開的第壹張處方是關愛”。
壹個醫生的故事。我們在來美國的第二年就搬到了現在的住處。算起來,我們住過三個地方,周圍都是壹個叫“雅典”的小鎮,但是從郊區到遠郊,再到鄉下,越搬越孤立。
剛搬來的時候,覺得這個小地方挺“有文化”的。鎮中心有壹座標誌性的深紅色建築,簡潔而獨特。那是舊的郡法院。看來這還是老城區的規劃思路:為了突出“中心位置”,建築物就在主幹道上,人車馬等必須減速繞行。所以每次回家都會在鄰鎮最後壹個高坡上看到這幅以緋紅為主體的“山水畫”。然後放慢腳步,欣賞畫面的逼近,溫暖地對自己說:“快到家了。”
走近大樓,它的墻已經成為整個紅色畫面的背景。此刻,面對我們的是壹座白色大理石雕像。紅色和白色形成鮮明的對比。那是壹張站立的畫像,壹個紳士模樣的中年男人,頭微微低著,顯得很謙虛。
第壹次去拜訪他,借了壹個朋友來訪的機會。我那位學歷史的朋友,對我們小鎮充滿了好奇,堅持要去這個“孤島”看看。我們陪他們上去後,發現那裏的內容還挺豐富的。比如有紀念以前戰爭時這裏居民參與和死亡的銅牌,內戰時遺留的大炮等等。最後,我們來到了這座大理石雕像。底座上的文字非常簡潔。他是本地出生的醫生,似乎有什麽特殊貢獻。不幸的是,唯壹重要的內容涉及壹個非常不常見的英語單詞。所以我見過他,但並不真正了解他。但是,我們還是記住了他的名字和生卒年月:Craufurd Williamson Long博士(1815-1878)。
幸運的是,這種記憶很快就派上了用場。壹天,當我們在85號州際公路上行駛時,我們突然在壹個路過的路牌上發現了熟悉的名字:傑弗遜縣克勞福特·威廉姆森·朗博物館。我們搬家前住的傑斐遜縣是我們在美國的第二個住所。朗博士和我們真的有緣分。這壹次我們下定決心要專門去拜訪這位鄉村醫生。
紀念郎博士的博物館位於傑斐遜縣中心的傑克遜鎮。這間普通的小房子,就是郎醫生曾經行醫的診所。
正是在郎博士博物館,我們才意識到自己是多麽的無知。他的確是壹個普通的鄉村醫生,但他也是壹個在這個世界上樹立了重要裏程碑的人。當初,在他的紀念雕像前,我們聽不懂的英文單詞是“乙醚麻醉”——壹項沿用至今、惠及全球無數人的技術。它是由朗博士發明的,他是這項技術的第壹個外科用戶。
朗博士壹生都在平凡中度過。他很高,有著寬闊的前額和壹雙非常純凈的藍眼睛。他是個好醫生,因為他性格溫和,行醫認真。他也有很好的藝術修養,興趣廣泛,喜歡戲劇和文學。終其壹生,他沒有什麽驚天動地的戲劇性人生。
他曾經在紐約行醫,但最終他回到了家鄉,成為了壹名鄉村醫生。他和弟弟壹起開了壹家小藥店。美國早期的生活非常簡單。那時候的鄉村醫生,得有醫有藥,很像舊中國的醫生。在今天的郎醫生博物館裏,還保留著他曾經行醫的診所和藥房,當時也在那裏進行壹些小手術。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進行麻醉,成為鄉村醫生面臨的壹大難題。麻醉壹直是醫學領域的重要研究項目。郎醫生和其他醫學專業人士的區別在於,他是鄉村醫生,所以更註重實際操作。當他正在為更好地解決麻醉問題而苦苦掙紮時,他想起了自己學生時代的遊戲。他是醫科畢業生,背景普通。那些年輕的學生曾經在壹次聚會上吸過乙醚。他記得那天有人不小心受傷了,但是因為乙醚,他壹點都沒覺得疼。這個細節促使他確立了研究方向,並立即付諸實踐。
1842年,他第壹次用乙醚麻醉給壹個村民的頸部腫瘤做手術,成功了。他成功後非常高興。但他從未想到這是壹個難得的機會。他應該做的是申請專利,等待成名。
四年後,有人做了同樣的事情,並申請了專利。朗博士聽說了。同時也聽說有壹筆可觀的獎金。他不富有,他需要錢。於是,他在佐治亞州開了壹張證明,試圖拿到他應得的獎金。最終,獎金被取消了。他沒有憤憤不平,而是回到鎮上,繼續做他的鄉村醫生。
朗博士對自己的貢獻從來沒有太過重視。他只是靜靜的享受生活,做自己該做的事。直到生命的最後壹刻,他還在為壹個女人接生。當寶寶順利出生時,郎醫生突然感到壹陣眩暈。幾個小時後,在患者家中,他安詳離世。
然而,淡泊名利的郎博士卻經歷了壹場內戰。戰爭帶給了他:他的大學同學、室友和終身好友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斯蒂芬斯在內戰期間成為了南部聯盟的副總統。
郎博士壹生從未涉足政治,自始至終都是壹名醫生。但郎博士與美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史蒂芬斯有著深厚的友誼,兩人相互尊重。斯蒂芬斯比朗博士大三歲,但他比朗博士多活了五年。當時,美國國會決定,每個州將送兩座其英雄的雕像,以象征該州的光榮歷史,並將它們永久放置在國會大廈。格魯吉亞對“英雄的決心”有激烈的討論。斯蒂芬斯在去世前的最後壹次公開演講中,強烈呼籲為人類幸福做出巨大貢獻的朗博士和美國建國前建立佐治亞殖民地的英國總督奧格拉斯·索普(Augras Thorpe)作為佐治亞的英雄,將他們的雕像送到國會大廈。
這次演講後幾周,斯蒂芬斯去世了。他沒想到的是,他的呼籲起到了壹半的作用:佐治亞州的人民確實選舉了郎博士,但他們也選舉了他。就這樣,他們的雕像被送到了華盛頓的國會大廈。
朗博士的兩個大理石雕像是同時制作的,壹個被送到了華盛頓,另壹個留在了家鄉。那就是我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的漢白玉雕像。直到那時,我們才發現我們居住的村莊是壹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