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從大的範圍來說,慈禧不稱帝與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有關,或者說與“宗法”的形成有關。中國自古以來就男尊女卑,皇帝也只是男人!當然武則天除外!
其次,是慈禧的性格。我覺得她的性格和朱元璋挺像的。她和她對權利的渴望壹樣無情,壹樣多疑,壹樣兇殘,壹樣強烈,有著強烈的不允許別人修行的味道。當然,他們之間還有壹個相似之處,那就是她務實,不貪圖名利,但是現實!這是至關重要的!正因為他們是務實的人,才能把權利牢牢握在自己手裏,不會被別人處理,才會壹敗塗地。對於這壹點,袁術就是壹個最好的例子!
第三,周圍的政治環境,首先清朝的宗法制有壹個規定,就是後宮不得幹預政治。雖然慈禧這輩子把滿清的宗法制破壞了不少,但我想就算是對慈禧最忠心的榮祿也不敢冒這個天下之大不韙!再壹個,當時的外國勢力也是堅決不同意慈禧光緒自立的!武則天自立之時,至少國內政局相對穩定,但現在清朝內憂外患,政局極不穩定。慈禧疲於應付不斷的農民起義和外來侵略。她哪有精力做這個名義上的“皇帝”?就像樓上的朋友說的,既然權力在自己手裏,“皇帝”只是壹個名字,她就要冒這麽大的風險去爭壹個名字。
第四,運氣,或機遇,或命運...
歷史賦予慈禧的命運,是要達到“將來統治世界”的境界,而不是“統治世界”。
有些朋友可能不是很認同這壹點,甚至覺得很牽強!
但我個人認為這是壹個不可忽視的因素。讓我們比較壹下呂雉、武則天和慈禧。呂雉是稱重系統,武則天是皇帝,慈禧是皇帝!其實他們能走到這壹步,很大程度上也是歷史給他們的機會。呂後說,在這個制度之前,丈夫死了,兒子傻了,沒有壹個強有力的“領袖”能夠說服公眾!
武則天稱帝。首先,李贄懦弱的性格和戀母情結,加上晚年長期患病,導致他的眼睛幾乎失明,無法正常處理國家大事。慈禧太後掛簾。第壹,政變成功,他的政敵是根部雕出的。第三,皇帝碰巧年輕...
對了,就當是第五條。唐朝和清朝時期,理學的灌輸,也就是“禮”和儒學大相徑庭。唐朝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但是後來。尤其是明清以後,君臣相對於君權的“神聖化”,就像女人廢除男人壹樣,幾乎是全世界都不允許的,我自己也不敢想!
我想,慈禧就算有當皇帝的想法,也不敢付諸實踐吧!武則天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唯壹的女皇帝。是什麽讓壹個平民出身的女人在男權社會中脫穎而出,登上權力巔峰?幽靈預言點燃野心
據說武則天小時候就不相了。他的父親武士彟曾請世界著名的占星家袁天罡給武則天算命。袁天罡驚呼道:“這兒子是龍有眼,鳳有頸,將極為尊貴!如果是女人,做世界的主人!”武則天的父親聽到袁天罡的話,決心把女兒送進宮裏做“天下之主”。於是我教她讀書寫字,讓她熟悉這個世界。袁天罡的預言和父親對她的期望,促使武則天在年輕時就以壹股無人能撲滅的燃燒的火焰去追求和奪取最高權力。為了“南孤”,武則天從未氣餒,從未放過生活中的任何逆境。熟悉政治事務的考驗
貞觀十壹年(637年),65,438+04歲的武則天,因其“美顏止”(《舊唐書》為皇帝謚法),被選為“才子”。入宮後,武則天對唐太宗頗為滿意,賜名“媚娘”。後來,唐太宗把武則天轉移到禦書房侍候莫問。此後,武則天開始接觸皇室公文,了解壹些宮廷大事,對官場政治和政治也日益熟悉。憲治五年(660),高宗皇帝李治因“鳳眼昏花,目不能視”(《資同治鑒》卷二百),委托武侯為輔政。所以日從參政走向執政,史家說:“自然,世間萬物皆隨幕,政治,或大或小,皆聞。天下之權歸宮,殺殺由口,天子剛交,中外稱二聖。”(《資治通鑒》卷210)唐朝的權威在武侯的控制之下。有獨到的眼光,幫助弱小的國王
唐太宗老了,武則天要想將來做“天下之主”,就要認真考慮把自己托付給誰,這是壹件重要的事情。唐太宗有65,438+04個兒子,但只有長子李承幹、四子李泰和九子李治是長孫的兒子。孫昌戊己等禮儀將使未來的皇太子從這三人中產生。而李承幹的《長,好旋律而慢遊,不好睡眠》(《全》卷九十九(清)等編),唐太宗不喜,棄之。魏王臺,謀奪官職,太宗害怕。所以最後的皇太子,也是唯壹能繼承大壹統的,是晉朝九子李治。李治作為皇帝的第九子,最終能被立為皇太子,繼承大壹統,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而年輕的武則天在這眾多的群臣中,又在如此復雜的形勢下與李治為敵,他的未來旁邊還有壹個不想從政的弱王,也不簡單。不得不佩服她獨到的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敏銳性。忍辱負重,期待重生
649年,唐太宗駕崩,武則天進入幹葉寺理發。永輝元年(650年),唐太宗忌日,唐太宗李治來到甘野寺進香,武則天抓住了機會。她讓皇帝想起了他以前的風流韻事。武則天的美貌和舊情,讓皇帝不再在意佛教規則和倫理道德的約束,將武則天帶回了皇宮。武則天這次重新入宮,也與宮中鬥爭有關。當時的王皇後為了和蕭淑妃競爭,鼓勵皇帝帶武則天入宮,還自作主張讓武則天先留長發再入宮。武則天的重新入宮,揭開了她權力巔峰的序幕。除掉皇宮裏的強敵
重新入宮後,武則天起初向皇後磕頭,極力奉承,後來又與皇後聯手,搶了皇帝蕭淑妃的歡心。蕭失寵的時候,她就想,要想成為第六宮的主人,就必須打敗皇後。654年,吳為了陷害皇後,殺死了自己深愛的小公主。655年,王被誣殺小公主,廢其職,立吳為皇後。武則天為了消滅政敵,在永輝六年(655)到鹹清四年(659)的五年間,大肆清除異己,屠殺了壹些她懷疑的大臣。唐初,孫昌無忌、褚遂良、郁誌寧、裴炎、程務挺等少數大臣被貶,大部分被殺。朝鮮在她參政道路上的絆腳石基本被清除了。在皇位繼承上,高宗想禪月長子李弘。然而,武則天並不關心她的母親和兒子,毒死了李弘,並讓她的第二個兒子李習安成為王子。李習安被高宗任命為宰相,他非常善於處理政務。武侯廢李習安為庶人,立三子李習安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駕崩,中宗皇帝李習安剛剛繼位,武則天則取了皇太後的稱號。壹年後,他廢了中宗,改稱廬陵王,立第四子李旦為帝,也就是宗瑞。李習安和李旦都是無能之輩,也都是皇帝寶座上的傀儡,處處受制於武則天。武則天為了打擊和削弱歷來從傳統和輿論上反對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團,扶持和依靠平民中新興的地主階級,將宗室誌修改為姓氏誌。這樣,士紳官僚就不再有當官的優越條件,也不能因為有錢的背景而為所欲為。至於出身平民的官員,也不再因家境貧寒而受辱。修改後的姓氏記錄再也看不到士紳貴族的特權。吳是《姓氏譜》中的第壹姓,他甚至沒有被列入族譜。輿論被神化了。
公元69O年,武則天認為覲見的條件已經成熟,先借高僧法明之口制造輿論:“武侯轉世為彌勒佛,當代唐朝為天子。”然後,他指揮以唐睿宗為首的六萬臣民的壯舉,敦促他們改變他們的國家名稱。至此,在“尊天”、“順民意”的“萬歲”聲中,武侯登上大寶,實現了自己的夙願,改唐朝為“周”,自稱“聖靈帝”。公元690年9月,武則天登上澤天樓,身著皇帝的顏冕服飾,即皇帝位,自稱“聖靈皇帝”,改國號為周,年號為“天壽”。以李旦為嗣,賜吳氏。就這樣,中國歷史上唯壹的皇後登上了皇位,對於中國頑固的男尊女卑的社會傳統來說,的確是史無前例的大事。由於李唐王朝的衰落,武則天才得以壹步步登上皇帝的寶座。武則天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女政治家。在她做皇帝的十五年間,打破了舊的士紳制度,廣泛選拔人才,堅持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壹,註重發展生產,改善與周邊地區的關系。因此,她的統治繼承了“貞觀之治”,開創了“開元盛世”,她本人也為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由於她任用酷吏,殺害異己,特別是到了晚年,生活日益奢華,修建宮殿、佛寺耗費人力物力,特別是受到張易之、張宗昌兄弟的寵愛,使得國家大事混亂,引起統治集團內部的不滿。武則天在武周王朝的傳承問題上是矛盾的。武則天雖然立李旦為太子,但武氏後裔武三思也想染指太子地位。經過宰相迪的勸說,李旦被召回為皇太子,並被任命為宰相。公元705年,宰相張謇之,校對太子右庶子之子崔宣威等人聯絡太子李習安、宰相李旦、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殺死張易之、張宗昌,恢復了李習安在唐朝的爵位。尊武則天為大聖帝。同年,65438年6月+065438年+10月,武則天駕崩,遺囑中取消了皇帝的稱號,改稱大聖皇後。在唐朝宗室衰落,武則天個人的政治才能和智慧得到充分發揮的情況下,武則天代皇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