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齡相關:老年人便秘患病率明顯高於青壯年,主要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食物攝入量和體力活動明顯減少,胃腸道分泌消化液減少,腸道的張力和蠕動減弱,腹腔和盆底肌肉無力,肛門內外括約肌減弱,胃結腸反射減弱,直腸敏感性降低,使食物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因過多吸收水分而引起便秘;此外,老年人常因老年癡呆癥或精神抑郁而失去排便反射,引起便秘。
2.不良生活習慣:
(1)飲食因素:老年人牙齒脫落,喜歡吃低渣細糧或少數患者飲食簡單。缺點:粗纖維使糞便體積減少,粘稠度增加,在腸內運動減慢,因吸水過多而引起便秘。此外,由於老年人吃得少,食物的熱量含量低,胃的通過時間變慢,也會引起便秘。據報道,胃結腸反射與進食量有關。1000cal飲食可以刺激結腸運動,而350cal沒有這種作用。脂肪是刺激反射的主要食物,而蛋白質沒有這種作用。
(2)排便習慣:部分老年人沒有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經常忽視正常排便,導致排便反射抑制,出現便秘。
(3)活動量減少:老年人由於某些疾病和提醒肥胖因素導致活動量減少,尤其是因病坐輪椅者,由於缺乏促進糞便運動的運動刺激,往往容易發生便秘。
3.精神心理因素:患有抑郁、焦慮、強迫觀念和行為等心理障礙的人容易便秘。根據Merkel等的研究,1/3便秘患者的抑郁和焦慮評分明顯升高。
4、腸道病變:腸道病變包括炎癥性腸病、腫瘤、疝氣、直腸脫垂等。這種損傷導致功能性出口梗阻和排便障礙。
5.全身性疾病:全身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尿毒癥、腦血管意外和帕金森病。
6.醫源性(瀉藥濫用)由於長期應用瀉藥,尤其是刺激性瀉藥,可因損傷結直腸肌而產生瀉藥結腸,使腸粘膜的脊神經受損,降低腸肌的張力,進而導致嚴重便秘。此外,引起便秘的其他藥物還有阿片類鎮痛藥、抗膽堿能藥、抗抑郁藥、鈣拮抗劑、利尿劑等。正常排便包括隨意排便和排便兩個過程。進食後通過胃結腸反射增強結腸運動,將糞便推向結腸遠端。直腸充盈時,肛門內括約肌松弛,同時肛門外括約肌收縮,使直腸腔內壓增加。當壓力刺激超過閾值時,就會引起排便。這種排便的沖動沿著盆神經和腹下神經傳到腰骶脊髓的排便中樞,再通過丘腦傳到大腦皮層。如果條件允許,恥骨直腸肌和肛門內外括約肌放松,兩側肛提肌收縮,腹肌和膈肌也協調收縮,腹壓增加,促進糞便排泄。這群老年人肌肉的靜息壓力普遍降低,黏膜的彈性也減弱。甚至肛門周圍感受器的敏感性和反應性降低,使糞便容易堆積在壺腹,無法排出。老年人腦血管硬化易出現大腦皮層抑制、胃結腸反射變慢、便秘等現象。最近的研究表明,血液胃腸激素參與控制結腸運動,如血管活性腸肽、血漿胰多肽、胃動素、生長激素和膽囊收縮素。激素變化可能在老年人便秘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