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永平府元宵節,病婦聚窯下,稱之為“陶灸”。小孩子過橋,叫“杜白鵝”。有人把紙剪成九根紙繩,用手綁起來,以彌補過失,這叫“結羊腸”。用十二個杯子來儲油,放入鍋中蒸,根據杯子裏積水的多少來預測這個月的晴天和雨天。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飲食。慶雲縣,元宵節,男方請五祖教拳棍,女方請子固布背黑鍋。在山東省淄川縣,水邊的人們在元宵節放更多的河燈。寧陽縣元宵節送燈籠去祖墳。博興鄉有元宵節點燈的習俗。男孩提著燈,繞著棗樹走六圈,說六遍“杜老杜老,花和棗”,可以讓棗樹豐收。莒縣男女老少在正月十六去野外踏青,稱為“行老”。據說每年散步壹次可以讓他們永遠年輕。【河南省】襄城縣元宵節吃餛飩,稱為“團圓茶”。娘家帶著出嫁的女兒回家過年,易縣元宵節慶祝的時候,老弱病殘都用火灸石龜。如果當地有河橋,以同樣的速度過橋。如果沒有橋,用幾尺高的木板搭個“天橋”叫“走萬病”鳳翔縣【陜西省】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叫“吃十五”。而送燈送油,這叫“添油”。在江蘇武進縣,人們在上周的第壹天用蘆葦紮成壹個張旭的火把,插在地裏,叫做“趙天菜”,用來預測早晚。白火為水,赤火為旱。在宜興的元宵節上,孩子們戴著鬼面具,彎著腳,振動著肩膀跳來跳去,被稱為“跳鬼”。[浙江省]在杭州,據說正月十五是上元天佑百姓的日子,他花很多時間吃素誦經,並拜倒在吳山。海寧元宵節最著名的是精致的菊花燈籠。上虞縣不到元宵節晚上要在平臺上比拼武術。在建德縣,如果有人有了新的妻子,元宵節就要擺酒祭床。江西省:新建縣城人在元宵節掃墓,放竹子當燈籠。萬安縣每個鄉鎮都在元宵節祭拜神洲。在湖北雲夢縣(今江漢),老農在宵夜時拿著火把照浦田,稱為“照絕地蠶”。孩子們用鼓和田野迎接上帝,預測未來。武昌的“造龍”將持續三天。全村男女老少都跟著龍燈到鄰村聚餐,稱為“龍供酒”。【湖南省】常德上元縣,以辣椒為湯,加韭菜、水果待客,稱為“時湯”。在新田縣龍燈遊泳後,龍燈被點著,稱為“送災”。【四川省】四川元宵節有“四偷”習俗:“壹偷餃子,二偷綠,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春強身外,其余都是求子習俗。開縣有“罵”的習俗。元宵節的時候,人們把板凳搬到戶外,把平時的委屈都罵壹遍,被罵的人不許罵回去。【福建省】泉州燈籠獨具特色,有熏香燈籠、紙折蓮花燈籠、絲綢宮燈、八結燈等。邵武縣的寺廟在宵夜時歡迎香火繞境,稱為“清凈街”。在福建南部,有壹個習俗,兩個村莊的孩子在元宵節互相扔石頭取樂。據說如果不扔石頭,那個村子就會發生瘟疫。【廣東省】新安縣去年有人生了男孩,都是宵夜打燈籠慶祝。南雄點燈時,父母從龍燈上取下龍須線給孩子們系上。據說兒童可以免受疾病的侵害。他還拿著龍燈裏剩下的蠟燭,照在床下。據說他能生下妳的兒子。文昌縣人偷宵夜的時候,偷的人以挨罵為吉兆,偷不到的人以不挨罵為吉兆。雲南省雲龍縣在元宵節前迎接三位祭拜者,沿街搭棚祭祀。彌勒元宵節第二天在橋上燒香,往水裏扔石頭,然後拿水洗眼,據說可以祛病。臺灣省省,我們可以從高拱淦《臺灣省誌》(1696)中大致了解壹下清初臺灣省的元宵燈會:元宵初十,放燈,持續十五夜以上,門外掛燈籠。不閑幾世享歌,作燈如飛罩,壹人持前導而行,絲竹奏居次;叫做“做傘”。更有裝扮成昭君、婆娑、龍馬,有吉祥之事作歌慶賀,並懂當地語言俚語詞,非原曲;主人作為獎勵有多厚。神社,全是延伸僧道,是為祈求平安而設的;完了,歡迎神。酒會結束後,設酒廟,社團聚飲;叫做“食供”。壹般幾天之內,紅掌屬就在片區了。還有壹種巨人,用鼠標槍輸贏,燒衣服鞋子,人家也管。這種記載和中原地區的節日習俗大體相似。但到了胡建偉編《澎湖列傳》(1759年)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臺灣省的地方特色逐漸形成:廟裏放燈籠,男女外出,稱為觀燈。廟裏有花圖,男女有子嗣。他們在上帝面前祈求壹個杯子,得到壹朵花或壹個“亞洲娃娃”,然後回家獻祭。如果他們被困住了,他們將在明年的元宵節制作鮮花和人物作為獎勵。是男女夜遊,偷東西是吉兆。沒話說的女兒會偷別人的韭菜。俗話說:偷洋蔥嫁好男人;偷菜嫁個好老公。無與倫比的人,從他家的墻上偷古老的石頭。俗話說的好,偷舊出賢妻。另壹女子偷人餵豬盆被詛咒,對壹男子是吉兆,也是紀青雲周年紀念。元代偷吃宵夜的習俗與鈴木喜壹郎《臺省年中冠婚喪節舊俗》(1934)中的習俗相同。只是根據鈴木的記錄,被偷的蔬菜不能帶回家,必須放在原來的地方。想要孩子的女人會偷偷拔掉別人的竹籬作為吉兆,因為“竹籬”在臺語中與“得孩子”諧音。元宵節乞兒的另壹個習俗是“過燈腳”。據說想要孩子的女人,只要過了燈下,就有望生男孩。還有正月十五“聽香”的習俗。聽香的方式是燒香,在神前扔藤壺。問完出行的方向,我在路上偷聽別人的對話,然後根據我聽到的,扔給上帝壹筆財富,預測今年的吉兇。祭祀譚旋大師也是臺灣元宵節的壹個獨特習俗。譚旋勛爵也被稱為譚旋元帥和寒山勛爵。相傳商朝武官趙公明因善於理財而致富,百姓尊稱他為武財神。譚旋勛爵的雕像被綁在壹根竹竿上,由四個裸體男子擡著。據說譚旋大師怕冷,所以人們扔鞭炮來驅趕他遠離寒冷。壹般認為,鞭炮吹得越多,那壹年的財運越旺。所以,轎子所在的地方,往往成為鞭炮射擊的目標,轎子裏的姑娘也被炸成碎片。類似於“炸譚旋大師”而規模更大的,是聞名中外的鹽水蜂炮。據說光緒初年,鹽水壹帶瘟疫肆虐,居民邀關君巡境;為了趕走邪惡的疫情,幫助關公,沿途燃放煙花,但沒想到瘟疫消失了。從那以後,每年關公外出巡邏時,當地人都競相放鞭炮來感謝上帝。如果有人要向關羽許願,還會準備壹個巨大的炮城,裏面放滿了上萬門蜂炮。轎子壹來到跟前,馬上就點著了。瞬間,數萬門蜂炮像萬箭齊發,射向人群,硝煙彌漫。只見火花四濺,人群尖叫著躲避。正是這種又愛又怕的蜂炮,每年吸引數萬人湧入鹽水鎮,成為南臺灣省著名的燈會。所謂“南蜂炮,北天燈”,臺北縣平溪、石堤壹帶,有元宵節放天燈的習俗。天燈,又稱孔明燈,是諸葛亮發明的壹種功勞。另壹方面,認為天燈的形狀與畫像中孔明的帽子極為相似,故名。天燈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使整個燈飄向天空。平西和十分雖然地處偏遠山區,但放天燈的習俗經媒體報道後,近年來吸引了大量遊客。臺灣省的許多寺廟也在元宵節舉行“求龜”活動作為慶祝。所謂“乞龜”,就是由寺廟準備糯米或面粉做成的龜,放在寺廟門前。元宵節當天,信徒們可以扔壹個籃子去乞討,讓家人“吃得放心”。求龜的人,明年壹定要把大壹點的龜還給寺廟。於是,臉龜壹年比壹年大,有的甚至重達數百公斤。至於前年求龜後還沒許願的,廟裏會把名字公布在墻上,俗話說“龜爬上墻。”當事人往往成為被笑話的對象。相對於“乞龜”,客家聚落有元宵節“爭新定安”的習俗。這種舊習俗盛行於臺中縣東石地區。每年元宵節,都有相當數量的新鼎簪由廟會的角樓單位和角樓新增的家庭制作,發放到各家各戶。另外,做壹個巨大的發夾,放在寺廟前的廣場上。苗栗地區的客家人不吃元宵,而是煮著吃。因菜包形似竹制豬籠,故又稱“豬籠簪”。制作方法是用蘿蔔絲、洋蔥、香菇、蝦皮、肉末等餡做成糯米的皮。包好後,在表面捏壹條棱線,蒸熟。元宵節晚上,孩子們會成群結隊地去附近的伯公廟“閹雞”,提著燈籠,端著壹盤豬籠。到了伯公廟,擺了供品,獻了香,禱告道:“叔叔,阿姨,正月半黑,我們來燒金,用豬籠拜妳們。我們需要抓壹只大閹雞和壹只大豬,回去餵它們。豬公閹雞有大有小,過年都是來拜大爺大媽的。“燒完金紙後,他爬上伯公樹,折下壹大堆樹枝,就是所謂的‘閹雞’。然後去伯公廟附近犁過的田裏,找壹個帶稻草稈的大土塊充當“大豬”。各家搶了“閹雞”和“大豬”,成群結隊地沿原路回去。壹路上,抓到“閹雞”的人會像雞壹樣“咳、咳、咳”地叫,抓到大豬的人會被稱為“ㄡˇㄨㄟㄧ、ㄡˇㄨㄟㄧ”,其他人也會紛紛效仿。這就是所謂的“ㄌㄧㄡ閹雞”和“ㄌㄧㄡ大豬”。此外,上元節“拋炮進城”的活動在客家村落也很流行。槍城是豎立在廣場上的壹根可自由調節高度的竹竿,上端是壹個方桶,四周鉆有孔,內置壹個小系列的槍。參與射城的人會把點燃的鞭炮扔向槍城。如果槍管裏的槍被點燃,那就是勝利,他們可以從組織者那裏領取獎品。1980年,交通部旅遊局為配合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特別委托各縣市政府策劃各種民族活動,總數達數千項。其中包括中正紀念堂臺北燈會、桃園龍潭鄉客家民俗文化展、彰化鹿港民間藝術節及古跡巡禮、天宮與樸鋪子的嘉義鼻煙壺、鹽水蜂炮、臺南土城聖母院搶春牛等。很多曲藝、頭演、少兒樂團也紛紛出山,壹展身手。可以說是古代“百戲爭陳”盛況的再現。
上一篇:求燙傷藥的處方。下一篇:大蒜治胃病的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