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李大爺患糖尿病已經15年了。由於用藥不規範,血糖控制不理想。空腹血糖在8-9mol/L之間,尿糖(+-++)。從五年前開始,他的飯量變小了,經常感到惡心、腹脹甚至厭食,就像吃了東西不消化壹樣,尤其是飯後。壹開始以為自己年紀大了,胃不好,就隨便吃了點藥,沒放在心上...但近壹年來,李大爺的癥狀不僅頻繁加重,甚至飯後1~2小時內嘔吐,體重也下降了不少。去醫院檢查後,沒有發現器質性胃腸病變,但醫生告訴他,是糖尿病導致了“胃輕癱”。糖尿病性胃輕癱又稱“糖尿病性胃輕癱”,是由糖尿病繼發的胃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常表現為腹脹,甚至飯後上腹部脹滿、惡心、嘔吐等。壹般來說,胃負責通過蠕動和消化將吃進腸道的食物吸收。而有些糖尿病患者的胃蠕動不受食物影響,不會發生,類似於“癱瘓”。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消化吸收,甚至會直接吐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胃輕癱”。它有兩大特點:壹是胃動力不足,二是胃排空障礙。什麽原因會導致胃輕癱?原發性胃輕癱:也稱為特發性胃輕癱,原因不明。繼發性胃輕癱:通常有明確的病因或原發病。最常見的原因是糖尿病。如高血糖、自主神經病變、胃腸激素分泌異常、胃酸缺乏、微血管病變、胃細胞內因子異常等因素。此外,病毒感染、帕金森病、電解質紊亂、慢性胰腺炎、焦慮、抑郁、甲狀腺功能減退、終末期腎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纖維肌痛、炎癥性腸病、假性腸梗阻、胃手術等原因也可能引起胃輕癱。相信很多朋友都經歷過吃喝後消化不良,腹脹的情況。對於壹些老年朋友來說,尤其是長期血糖控制不好,糖齡較長的朋友,經常會出現胃脹不適的情況,這很可能不是普通的消化不良,壹定要引起重視。據調查,30%~50%的糖友有糖尿病性胃輕癱,但由於臨床癥狀不典型,容易被忽視。與胃腸炎不同,糖尿病患者的胃輕癱可以通過治療治愈。是糖尿病的慢性並發癥,會壹直存在。另外,如果食物不能消化補充血糖,而降糖藥和胰島素持續降血糖,此時糖友就會出現低血糖,危及生命。懷疑胃輕癱,平時應該做什麽檢查?胃輕癱的診斷比較困難,需要通過壹系列檢查排除胃癌、肝病、慢性胰腺炎、腫瘤等其他疾病後才能確診。當醫生懷疑患者可能有胃輕癱時,會檢查胃排空時間。做胃排空時間顯像時,醫生會讓檢查者喝下註射了鍀99顯影劑的牛奶,睡壹個小時才能得出結果。通過顯影劑,我們可以看到檢查者喝的奶,在胃裏停留的時間和排入腸道的時間,從而推斷胃排空的能力。正常的胃排空時間是40分鐘。如果胃排空時間超過40分鐘,則懷疑是否有胃輕癱的風險。控制血糖是治療胃輕癱的基礎,合理的飲食管理也很重要。1用餐時間的調整要有規律。固定每天進食的時間,讓降糖藥和胰島素更好地適應血糖的變化,更好地發揮控糖作用。同時,按照人體每日所需熱量的標準規律進食(後臺回復“每日熱量”獲取),註意細嚼慢咽,充分咀嚼,減輕腸胃負擔。2食物成分的調整應盡量避免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膩的油炸食物和高纖維食物。芹菜、土豆等富含纖維素的蔬菜可以降低餐後血糖,但不易消化,還可能引起胃腸道反應,不宜多吃。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於康教授指出,膳食纖維雖好,但不同人群的攝入量不同:壹般健康人30克左右;胃腸功能減弱的老年人或病程較長的糖尿病患者約為18克;如果是做過腸梗阻、胃輕癱或胃手術的人群,要降到12克以下,5-8克。有些人可能還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吃完全不含膳食纖維的食物。3調整進餐次數少吃多餐。增加每天的進餐次數,減少每餐的進食量,有利於緩解腹脹,胃可以更快排空。建議壹日三餐可以調整到5-7餐。同時,少食多餐可以使血糖在兩餐之間有壹個緩沖,避免藥物作用高峰和飯前低血糖,使血糖更加平穩。避免躺著吃飯,躺著吃飯或飯後躺著配合適當的運動,會使胃排空延遲,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風險。建議飯後休息壹下,然後選擇適當強度的有氧運動,促進胃腸蠕動和胃排空。5兩餐之間補充液體。建議在兩餐之間補充液體,而不是在進餐時飲用。補充營養不良是胃輕癱可能面臨的主要問題。建議糖友增加營養攝入,必要時適當補充多種維生素。根據健康理論,4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胃腸道自主神經病變,會影響藥物和食物的吸收,進而對糖尿病產生較大影響。所以,如果糖友有胃部不適的癥狀,可以做個胃排空時間影像學檢查,排除並發癥。聲明:以上內容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上一篇:治療頑固性失眠的方法下一篇:15歲我的骨頭能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