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老艾蕪郭超壹本好書分享獨特的單點名作艾灸膏藥穴位法。

∣老艾蕪郭超壹本好書分享獨特的單點名作艾灸膏藥穴位法。

老艾蕪郭超分享了“守正創新”的艾灸新主張:引入熱科技,以溫度健康管理為核心,幫助大家恢復低體溫,溫散寒濕,讓艾復健康!

“絕癥”這個成語無疑大大提高了膏藥點的知名度。其實膏藥真的是救命穴,也是治病防病的大養生穴之壹。孫思邈曾說能治百病,可見其在艾灸領域的廣泛療效和獨特地位。

膏藥點在背部,中間是脊柱,兩邊是肩胛骨。大部分情況下肩胛骨覆蓋了膏藥點,不容易選穴和針灸。艾灸是相當講究和有技巧的,不容易獲得艾灸的正確效果。從藥王孫思邈對膏藥取穴方法的描述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取穴是相當復雜的。由於膏藥取穴很難正確定位和選擇,所以有了歷史上唯壹的壹部艾灸書——《艾灸膏藥疏血法》,記載了多達13種取穴方法,既匯集了前人的成果,又融合了本人多年臨床第壹手經驗。

艾灸和穴位療法是宋代卓壯寫的。這本書詳細記載了1127(南宋建炎年)。莊綽患了瘧疾,腹脹,身體沈重,腳無力。他不得不依靠拐杖站起來,但長期治療失敗。陳老翁用300強灸其穴位。艾灸後的第二天,各種身體不適都有所緩解。後來他用了百強灸,基本達到了治愈,也就是他說的“連康寧”。與此同時,他的親戚朋友看到他的癥狀消失後,也使用了面霜。很多人同時貼膏藥灸後,臨床上都治愈了,這讓卓壯更加堅信,如果孫思邈能精心選穴,找準膏藥穴位進行灸治,那就真的是“無病不治”了。

於是,在孫思邈《錢進方》的基礎上,查閱了考前各種醫書的論述和膏藥取穴的引文,同時參考了唐宋時期孫思邈、王、史藏勇、葉元善、、僧仲等至少六位醫家的十余種膏藥取穴方法,采用了第壹條。莊圖文並茂,配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臨床觀察,理論與實踐兼顧,實用性強。

這本書是我國最早的專門研究膏藥穴位的書籍。該書是迄今為止第壹部單穴灸法專著,莊是研究單穴灸法的第壹人。

《膏藥點穴灸法》壹書以卓壯應用膏藥灸後療效顯著為主線,重點介紹了六位醫家選擇膏藥灸的不同方法,並列出了附圖。目的是膏藥灸的正確定位就是膏藥灸的療效。卓壯的“艾灸貼穴法”是通過各路醫家的經驗,對貼穴進行詳細記錄的嘗試。因人的身材和身體狀況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姿勢靈活確定膏藥穴位,可供後人借鑒。

《艾灸與穴位法》中所列的莊氏取穴法,可以因人的高矮胖瘦、身體狀況、男女性別等因素,選擇各種合適的位置進行精準艾灸和穴位治療,並詳細參考各種患者的可能情況,提供各種合適的取穴方法。事實也是如此。

穴位貼膏藥灸又稱穴位貼膏藥灸,為壹冊十條,分別為:量同大小法、坐直時伸臂法、選椎相爭法、定穴距法、取穴平鉤大腿法、參照尋穴法、坐位法。《後記》中,莊家稱贊真人(孫思邈)研究的腧穴極好,“助人仁心,益天下”。

膏藥穴是治療身體虛弱、上虛下實、慢性病等多種疾病的重要穴位。久病後身體虛弱消瘦時,最適合取膏藥穴艾灸,能起到扶陽強身、益陰調三焦、調和全身氣血的作用,從而促進身體早日康復。它常常像鼓壹樣有效。

藥王孫思邈在《錢進方》中說:“膏可治體虛、消瘦、五勞七傷、多夢、上氣咳嗽、痰火中燒、健忘、產前產後等。”。

這裏孫思邈所謂的“百病可治”是壹個量詞,可以理解為治療多種疾病,而不是說百病可治。具體應用還需要四診結合參考,辨病辨人後正確艾灸。也說明了膏藥穴在治療疲勞、慢性病等多種疾病中的廣泛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各種常見的寒、濕、郁慢性疾病,以及各種慢性衰弱性疾病等。經常灸此穴,對強身健體、疏通經絡、平衡陰陽、防病治病有顯著作用。

現代對膏藥穴位的選擇,主要是以現代人體解剖學和古代對膏藥穴位和身體姿勢的描述相結合。取穴時,壹定要將兩肩胛骨充分分開,先確定督脈的路線。膏藥穴位於督脈旁3寸,第四胸椎棘突下,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貼敷時可根據患者病情適當選擇。

取穴時也可以雙手交叉緊緊握住肩膀,肘關節緊貼胸部,使肩胛骨充分張開。艾灸者從大椎穴開始,向下摸。在第四胸椎棘突下,他們按在肩胛骨內緣的縫處,感覺到胸肋之間的疼痛,傳到手臂,就是膏藥點。或俯臥位,貼穴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時,三寸(或四指寬),肩胛骨內側,壹壓即痛,即貼穴。找到膏藥穴後,用貼紙貼上並做好標記,然後圈灸。鑒於選擇膏藥穴位的技巧性和難度,強烈建議需要膏藥灸時,最好到醫院針灸科由資深針灸師完成,以保證療效和安全。

綜上所述,可見艾灸和穴位療法是艾灸史上不可磨滅的重要代表作,為艾灸的記載和傳承做出了貢獻。對其起源的解釋,主要在於孫思邈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親自動手,長期實踐,逐步發明了密集灸。

  • 上一篇:治療兒童氣管炎的咳嗽藥
  • 下一篇:怎麽消除臉上的水腫?消除水腫的8個最快策略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