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梁、板、柱鋼筋混凝土結構質量事故案例詳解?

梁、板、柱鋼筋混凝土結構質量事故案例詳解?

1.骨料雜質超標事故案例

事故及其原因分析如下:

屋頂部分坍塌後,對設計進行了審查,沒有發現問題。在審查施工過程中,發現了以下問題:

1)深梁設計為C20混凝土,施工時未留試塊。事後發現其強度等級只有C7.5左右,在橫梁斷裂處,可以明顯看到沙子沒有洗幹凈,骨料中夾雜著泥塊、石灰顆粒、鴿子蛋葉子等雜質。

2)混凝土使用的水泥是當地生產的400普通矽酸鹽水泥,但是經過檢驗才達到350,所以在施工時作為400水泥來配制混凝土,會在壹定程度上影響混凝土的強度。

3)發現深梁斷裂在壹側,受拉寬度1/3幾乎沒有鋼筋。這種主筋的布置使梁在屋面荷載作用下處於彎曲、剪切和扭轉狀態,從而使梁的支撐部分產生扭矩。

4)墻體檢查,未發現質量問題。

基於以上施工問題,可以認為深梁的斷裂主要是由於扭矩和剪力引起的剪應力較大,梁的混凝土強度較低導致梁的剪切破壞。其中,混凝土骨料含有過量的土塊和其他有害雜質,是混凝土強度低的主要原因。

2、混凝土凍結或養護溫度過低的事故情況

某工程為三層磚混結構,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縱墻承重,灰土基礎(下圖)。施工後,於5438年6月+當年10月澆築二層混凝土。主體結構全部在5438年6月+第二年10月完成。4月份裝修工程時,發現每層樓的大梁都有斜裂縫。

其現象:

1)裂縫多為斜向,傾角50° ~ 60°,多發生在300mm鋼箍間距內。靠近橫梁中部有壹條垂直裂縫。

2)斜裂縫兩端密集,中間少見(值得註意的是縱筋截斷處有斜裂縫);其沿梁高方向的位置多在中和軸以下,部分穿過梁高。

3)裂縫寬度在梁端附近約為0.5 ~ 1.2 mm,在近跨處約為0.1 ~ 0.5mm;裂縫深度壹般小於1/3,個別端部穿透;每根梁的裂縫數量從4到22不等,壹般從10到15不等。

事故及其原因分析如下:

1)施工原因:二層梁板澆水時未采取特殊養護措施,澆水後2小時在板上搭腳手架、堆磚砌墻。165438+10月初澆築三層現澆板時,室內溫度為0 ~ 1℃,未采取保溫措施。根據試驗數據,21d後的混凝土強度僅達到28d理論強度值的42.5%,壹個月後僅達到52%。因此,混凝土早期受凍是此次質量事故的重要原因。此外,混凝土水泥含量低(僅為210kg/m3,略小於最小值225kg/m3)也是因素之壹。

2)設計原因:壹是箍筋間距過大。《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第7.2.7條規定“當梁高為500mm,v < 0.07fcbh0時,梁中箍筋的最大間距為200mm。”但本工程箍筋間距為300mm,這也是箍筋之間經常出現斜裂縫的原因。第二種是梁跨中間縱向鋼筋被切斷。《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第6.1.5條規定“縱向受拉鋼筋不應在受拉區切斷”。但本工程梁中部分縱向受拉鋼筋在跨中被截斷,截斷部位出現斜裂縫,說明受拉鋼筋對梁截面受剪承載力有壹定作用,也說明規範的規定是最合適的。

3)對比施工和設計的原因,很明顯,施工過程中混凝土早期受凍是造成本工程質量事故的主要原因。

事故加固方案:

因為橫梁上有大量的斜裂縫,容易使脆性截面斷裂,導致橫梁斷裂,所以必須加固。加固方案是在原梁外包裹壹根U形截面梁,設計為承受原梁的全部彎矩和剪力,並在U形截面梁端沿墻設置鋼筋混凝土柱和基礎作為加固梁的支撐。

3、混凝土早期收縮事故案例

某辦公樓為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當混凝土達到預定強度後拆除樓板模板時,發現樓板上有許多方向不規則的微裂縫,如圖2.16所示。裂縫寬度為0.05 ~ 0.15 mm,有時自上而下貫穿,但其總體特點是板上裂縫多於板下。

事故原因分析及處理措施:

1)發現施工期間氣象條件為:上午9: 00,溫度13℃,風速7m/s,相對濕度40%;中午氣溫15℃,風速13m/s(最大瞬時風速18m/s),相對濕度29%。下午5點,溫度11℃,風速11m/s,相對濕度39%。澆註混凝土就是在這種非常幹燥的條件下進行的。由於異常幹燥和強風,混凝土在凝固後不久就出現裂縫。根據相關資料,當風速為16m/s時,混凝土的蒸發速率是無風時的4倍。當相對濕度為10%時,混凝土的蒸發速率是90%時的9倍以上。根據這些參數,本項目在上述氣象條件下的蒸發率可達到平時的8 ~ 10倍。

2)因此,可以認為幹燥的空氣和強風是與大氣接觸的樓板失水收縮裂縫較多的主要原因,而曾經有模板保護的樓板失水收縮裂縫會較少。經檢測澆築樓板為預留砌塊,並對樓板承載力進行檢測,可滿足設計要求。

3)這說明混凝土的初裂遇水收縮對樓板的承載力沒有影響。但為了建築物的耐久性,也應采用樹脂註射法進行加固。

4、混凝土麻面角蜂窩外露

和空的事故案例。

劇院的平臺和立柱部分的配筋如圖2.19(a)和(b)所示。14鋼筋混凝土柱中,13有嚴重的蜂窩現象。具體如下:柱總邊面積142m2,蜂窩面積7.41 m2,占比5.2%;其中K4最為嚴重,僅蜂窩內外露鋼筋面積就達0.56 m2。外露鋼筋位置為地面以上1m,為鋼筋搭接部分(圖2.19c)。

事故原因分析:

1)混凝土澆築高度過高。對於高度超過7m的柱,模板上沒有用於澆註混凝土的孔。澆築混凝土時沒有串筒、保管等設施,違反了施工驗收規範中“混凝土自由澆築高度不得超過2m”和“柱分段澆築高度不得超過3.0m”的規定,導致混凝土在澆築過程中出現離析。

2)澆築混凝土厚度過厚,搗實要求不嚴。施工時未使用振動棒,而是用6米長的木桿搗實,並將每次澆築的厚度錯誤地規定為承受混凝土的荷載(約40厘米厚),澆築後可搗30遍。這壹規定違反了施工驗收規範中“柱的澆築厚度不得超過20cm”的界限。

3)柱鋼筋搭接接頭的設計凈距太小,只有31 ~ 37.5 mm,小於設計規範中柱縱向鋼筋凈距應≥50mm的要求。實際上有些外露筋的凈距是0或10 mm。

事故處理計劃:

清除蜂窩周圍所有松散的混凝土;在鑿好的表面塞上濕麻袋,24小時後混凝土將被浸泡到至少40 ~ 50 mm的厚度;根據蜂窩尺寸,支撐壹個帶喇叭口的模板,如圖2.19 (e)所示;澆築含早強劑的C30(舊混凝土C20)豆石混凝土;維護14日夜;拆模後鑿除喇叭口混凝土。除上述加固措施外,還應進行超聲波探傷,以發現是否存在隱患。

5.混凝土施工縫處理不當的事故案例

某會議室門廳,屋面板為預制樓板,主梁、圈梁、防雨罩為現澆C20鋼筋混凝土構件(圖2.27)。施工時,先澆梁混凝土,後澆圈梁和雨蓋混凝土,由於某種原因,但在梁的梁端和圈梁的連接處留有不當的施工縫(圖2.27a),施工縫處的混凝土處理不當,由於對那裏的混凝土沒有側向約束而無法振搗,實際上形成了散樁。

事故原因分析:

1)施工縫留在梁端剪力最大的位置;

2)施工縫處混凝土強度等級明顯不符合設計要求,甚至低於C10,嚴重影響梁端抗剪承載力和粘結強度;

3)新舊混凝土無法連接。

4)將梁端混凝土小心鑿成圖2.27B所示形狀,並部分預制樓板以加強梁端的抗剪能力。

6、混凝土腐蝕事故案例

北京某酒店區域為現澆鋼筋混凝土內框架結構6層兩跨連續梁,預應力空心樓蓋。房屋周邊壹層和二層為490mm厚的承重磚墻,二層為370mm厚的承重磚墻。整棟建築底層高5.0m,作為餐廳使用,底層以上樓層高3.60m,作為客房使用。底部中柱截面為圓形,直徑為550mm,配有9根直徑為22的二級鋼筋和6 @ 200箍筋,如圖2.35所示。底部面積為3.50米×3.50米的單柱鋼筋混凝土階梯式基礎;周圍承重墻為磚砌條形基礎,底寬1.60m,均按地基承載力fk=180Kn/m2計算(持力層為粘性土),並考慮地基寬度和深度修正後的地基承載力設計值。

房子的鋼筋混凝土工程壹樓是冬季施工。為防止混凝土受凍,澆築混凝土時加入水泥含量為3%的氯鹽。

工程竣工使用兩年後,有壹天,底層餐廳a柱頂部附近突然掉落壹塊直徑約40mm的混凝土碎片。為了防止房屋倒塌,餐館和旅館不得不暫停營業,檢查事故原因。

事故原因分析:

1)在建築結構設計中,兩跨連續梁施加在柱上的荷載按每跨總活荷載的50%估算(另50%由承重墻承擔),不到理論上精確的兩跨連續梁傳遞給柱的荷載的25%。

2)雖然柱基礎和承重墻基礎均按fk=180Kn/m2設計,但兩側承重墻下條形基礎的計算沈降量估計約為45mm,明顯大於鋼筋混凝土柱下基礎的計算沈降量(估計約為34mm)。雖然兩者之間的沈降差為11mm-0.002 l = 0.002×7000 = 14mm,這是允許的;而支撐連續梁的承重墻比較“軟”(沈降比較大)。而支撐連續梁的柱子比較“硬”(沈降比較小),導致樓板荷載向柱子方向調整,使中間柱子實際承受的荷載大於設計值,而兩邊承重墻實際承受的荷載小於設計值。

3)(1)和(2),柱的實際荷載會遠大於設計值。

4)雖然柱設計為圓形截面¢550的鋼筋混凝土受壓構件,但配有9根直徑為22的二級縱筋,配筋率為1.44%,從截面承載力的角度看是足夠的,但箍筋配置不合理,表現為箍筋截面太細,間距太大,沒有附加箍筋。

5)底部混凝土工程冬季施工,混凝土澆築時使用了氯化物防凍劑,對混凝土有鹽汙染作用,對混凝土中鋼筋的腐蝕有催化作用。實際上,從底柱受損位置鋼筋的實際情況分析,縱筋和箍筋都已經銹蝕。箍筋直徑< 6,銹蝕後< 5.2,截面損失率約25%。這樣壹根又細又細的箍筋,很難承受柱端截面上9根直徑為22的二級鋼筋側向屈曲產生的橫向拉力。這樣壹來,箍筋必然在其最薄弱處斷裂,斷裂後的混凝土保護層會剝落,混凝土碎塊脫落。

7、鋼筋配置不當事故案例

某百貨商場首層窗口有壹個現澆鋼筋混凝土雨篷,長度為1200mm,如圖2.36(a)所示。當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後拆除模板時,突然發生雨篷根部斷裂的質量事故,如圖2.36(b)所示,呈門簾狀。

事故分析:

受力鋼筋錯位(離模板只有20mm,如圖2.36c)。本來是按設計布置受力鋼筋,鋼筋工綁紮完就走了。壹些“好心人”在澆築混凝土前,看到雨篷鋼筋浮在過梁箍筋上,受力鋼筋放在雨篷頂部(傳統觀念壹直認為受力鋼筋放在構件底部),就臨時把受力鋼筋改成過梁箍筋,貼在模板上。在澆築混凝土時,現場人員沒有檢查受力鋼筋的位置,因此發生了上述事故。

8.施工中鋼筋位置配置引發的事故案例。

某工程框架柱原設計截面及配筋如上圖A所示。柱腳插筋時,兩排5° 25錯改成3° 25(圖B)。這個錯誤是在柱基礎混凝土澆築完成後才發現的。

事故案例處理方法:

1)在柱短邊加2/25插筋。

2)為保證新增插筋的錨固,兩個短邊分別焊接3-25橫向鋼筋和3-25短邊,第二步高出500mm。加高臺階時,應對原基礎面進行鑿毛、清理、封閉和澆築,以提高混凝土水平,並在新臺階表面鋪設壹層¢6@200鋼筋網。

3)原設計柱底部500mm以內配箍筋,現增加到1000mm。

9、梁根部斷裂事故

1)本工程某縣公路段維修車間(底層)及宿舍為二層磚混結構,建築面積556m2。屋頂的局部平面和剖面見圖3-62。

2)屋面層懸挑梁尺寸及配筋見圖3-63,混凝土C18。7根懸臂梁在拆模過程中發現根部斷裂。

事故原因分析:

1)混凝土實際強度沒有檢測數據,發現混凝土密實度很差,縫隙很多。當時水灰比不是通過試拌確定的。

2)懸臂梁的主應力鋼筋向下位移嚴重。

3)懸臂部分比設計長。

4)屋頂超厚,重量增加。

5)拆模時間過早。

處理措施:

1)將墻上剩余的懸臂梁根部敲掉500mm,露出全部鋼筋。

2)鋸掉墻內100mm處的懸臂梁主筋,重新焊接新主筋。

3)修改設計,將懸挑結構改為全現澆。

10,加固錯誤事故

山西某教學樓為現澆10層框剪結構,長59.4m,寬15.6m,標準高度3.6m,地上高度41.8m,地上建築面積95100 m2。四、五層完成後,發現這兩根柱配筋不匹配,其中內跨柱配筋較少。

事故原因分析:

在本工程中,4樓和5樓的柱配筋相同,但6樓的配筋減少。在施工中,6層柱的截面被錯誤地用於4層和5層,導致配筋錯誤。

處理措施:

鋼筋:鑿除第4層和第5層保護層,露出柱四角主筋和所有箍筋,用長鋼筋加固,鋼筋直徑和間距與原設計相同。

11,空心鋼筋露筋事故

南京某辦公樓為五層現澆框架,其平面示意圖如圖3-90所示。兩層框架柱澆築後,發現6根柱存在嚴重的空洞、爛根、露筋等缺陷。,它們的缺陷如圖3-91,92,93所示。

事故原因分析:

1)柱澆築時過粗。

2)混凝土澆築後,出現滲漏或虛假振動。

處理措施:

由於脫空、漏筋、爛根現象嚴重,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無法保證混凝土內部質量,決定壹次性拆除,綁紮鋼筋,重新澆築混凝土。

12,梁開裂事故

某工程為混合結構,屋面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梁板。梁跨度為9m,截面為矩形,高800mm,寬400mm,混凝土為C18。配筋情況如下:梁跨中鋼筋為4: 25,支座中鋼筋為2: 18。澆築後14d拆模,梁上發現0.1-0.35mm寬裂縫。

事故原因分析:

規定大於8m的梁拆模時強度要達到100%,但現實中只達到80%,因強度不足而開裂。

處理措施:

發現裂縫無明顯開裂,不會影響結構的安全使用,可采用環氧水泥塗抹表面,封閉裂縫。

13,大梁開裂事故

某廠房12m鋼筋混凝土屋面梁水平制作。起吊後,發現吊環附近50%的混凝土被部分壓碎,吊環歪斜,混凝土開裂。

事故原因分析:

1)上翼緣裂紋:安裝吊環時,箍筋因碰撞發生位移,不恢復原狀。所以水平提升只有兩個鋼箍。

2)主梁腹板開裂:腹板的側向剛度本來就很小,翼緣開裂後,上梁的側向剛度大大降低,導致腹板開裂。

3)吊環偏斜:兩臺吊車的吊環受力不均,應力大的吊環殘余變形大,所以吊環偏斜。

處理措施:

對於法蘭處的斜裂縫,鑿除斜裂縫範圍內的混凝土,鑿成直裂縫,然後重新澆築C40細石混凝土養護。

14,腹板梁開裂事故

某鍛造車間跨度10m,屋面梁為雙坡T形截面薄腹板梁,為***4。其形狀、尺寸和配筋見圖3-42。梁內無彎起鋼筋,混凝土設計強度為C18,實際試塊強度為12-15N/。

事故原因分析:

原設計中沒有彎曲鋼筋,箍筋截面和數量不足。實測混凝土強度不符合設計要求。

處理措施:

因為薄腹板梁的承載力不足,所以必須加固。加固方案中,在原薄腹板梁上增加了鋼筋混凝土,加固截面如圖3-43所示。增加箍筋承擔斜截面強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

15,混凝土柱撓度事故

江蘇某冷作車間為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柱距6m,跨度18m。主要構件是矩形柱、鋼筋混凝土屋架和大型屋面板。懸掛屋面板時,發現1柱向內傾斜,柱頂向內位移50 mm..

事故原因分析:

立柱吊起後,沒有認真校正。吊裝屋頂時,發現屋頂與立柱連接處有錯位現象,但未及時查明原因。直到吊裝後才出現現有的傾斜現象。

處理措施:

因為柱的偏差太大,必須修正。整改方案有兩種:壹種是大屋面板與屋架焊接接頭切割後對立柱進行糾偏;二是將屋架連同屋面板壹起頂起,然後校正立柱。

16,樓板開裂事故

壹個學校是三層混合結構,豎墻承重。外壁厚37厘米,內壁厚24厘米。樓板為現澆鋼筋混凝土肋樓蓋。在裝修工程中,發現大梁兩側混凝土樓板上部普遍出現裂縫,裂縫方向與大梁平行。挖了壹下發現負筋被踩壞了。

事故原因分析:

1.建築:

1)澆築混凝土時,板內負彎矩鋼筋被踩下,導致板與梁連接處附近出現長裂縫。

2)每立方米混凝土用量小於250kg。

3)二層澆築後未達到規定強度,上面堆放施工工具,導致超載。

4)混凝土冬季施工,無任何施工措施。

2.設計:

1)樓板荷載計算錯誤。

2)梁箍筋間距過大。

17,框架梁開裂事故案例

與街道相鄰的壹棟樓,壹樓是商店,二樓是宿舍。為七層現澆框架結構,縱向兩跨。七樓平面圖如圖3-11。

室內粉刷時發現頂部縱框架梁KJ-7、KJ-8有15裂縫,位置為3-11。裂縫情況見圖3-12。

事故原因分析:

1)混凝土收縮。

2)施工圖中省略了附加橫向鋼筋。

18,過早拆模導致坍塌

事故概述:

某輕型廠房為兩層現澆框架結構,預制鋼筋混凝土樓板。在澆築第壹個鋼筋混凝土框架,吊裝第壹層樓板後,施工單位繼續施工第二層樓板。吊裝第二層樓板時,為了加快施工進度,底層同時拆除了第壹層樓板梁下的柱進行裝飾。結果在第二層樓板吊裝快完成時,發生坍塌,當場壓死多人,釀成重大事故。

原因分析:

事故發生後,經調查分析,坍塌的主要原因是底梁的立柱和模板拆除過早。二層預制板吊裝時,梁只養護了三天,強度還很低,所以二層框架和預制板的重量和施工荷載由二層梁的柱直接傳遞給壹層梁,但壹層梁的強度還沒有完全達到設計強度C20,壹層梁只確定了C12。

19.由於錨固長度不足,主梁斷裂。

某煆燒廠廠房屋面梁為T型薄腹板梁,跨度12m,廠房建成後不久即投入使用。梁端突然斷裂,導致廠房部分坍塌。塌陷的部件包括頂梁和大板。

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發生後,現場調查和分析表明,混凝土強度能夠滿足設計要求。從梁端斷裂來看,問題在於端部鋼筋穿入支座的錨固長度至少為150 mm,實際不到50 mm,梁端到柱端外緣的距離為400 mm,實際只有140 ~ 150 mm,因此,梁端支撐在柱頂。另外,這個車間是鍛造車間,鍛錘的動力作用對車間投產後的振動力影響很大,在壹定程度上增加了大梁的荷載。在這種情況下,大梁斷裂。

20、鋼結構施工很難造成大量坍塌。

零件1

某鄉鎮企業生產車間,大梁放在磚柱上,剛建好不久就塌了。

事故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是梁端支撐設計不當。現澆梁墊原設計增加了壹根錨筋。實際施工中,錨筋很難插入砌體中,所以混凝土墊塊局部膨脹與圈梁連接,壹起澆築。由於磚柱頂部局部擴大,磚柱擴大部分作為澆註混凝土的側模。因為磚是壹個壹個伸出來的,澆築混凝土時沒有完全固結,所以很松散。磚沒有咬口,與混凝土的結合力很差。

21,現澆梁柱鉸處理不當

導致裂縫和損壞

某廠房梁柱鉸接,處理方案符合慣例,但投入使用後,鉸接點附近出現裂縫,也部分破壞。

事故原因分析:

X形鋼筋的本意是只能承受水平力而不能承受彎矩,以實現“鉸鏈”的功能,但實際上這種方式有相當的嵌入效果。當兩側柱發生不均勻沈降時,接縫處的梁端產生角位移,使錨筋受拉,梁端面與柱混凝土接觸面受壓,從而形成抵抗矩。如果這個彎矩過大,接頭就會開裂,甚至部分破壞。當鉸鏈條件較高時,接頭會開裂。如圖所示,這兩種節點更接近理想鉸接形式,結構簡單,施工方便。梁柱之間的間隙要看具體情況和梁柱的大小。

22、人字折梁計算錯誤和倒塌。

倉庫為單層結構,跨度10米,長24.5米。它由磚墻支撐著。屋頂采用人字形折疊梁,間距3.5米。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檁條放在折疊梁上,每米3根檁條,工人30人。檁條鋪設85cm*60cm*5cm的預制板。人字形屋架的結構和配筋如圖所示。

事故原因分析:

本工程擬采用人字形屋架,形式上看似拱形,因此8%18鋼筋均勻分布在梁集中處。該工程實際上沒有拉筋,兩端沒有受拉推力結構,實際上是壹個折疊的鋼筋混凝土斜梁,強度嚴重不足,承載力嚴重不足。另外,折疊梁轉彎處的受拉鋼筋放置平穩,對彎曲處的拉力極為不利,這是規範所禁止的。

23、鋼筋綁紮不當造成的事故。

某教學樓屋面為井字梁樓板,平面尺寸為10.8×14.4m,梁截面為25×70cm,配筋3%。混凝土澆築完畢,拆除模板後,發現距離支座2.5m處出現大量裂縫。參見圖4-12。

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發生後,經過調查分析,發現事故是由於鋼筋綁紮不當造成的。根據設計圖紙,鋼筋為3 ¢22鋼筋。施工中,由於¢22鋼筋沒有長度超過10cm的材料,在支架兩端2.5m處,受力鋼筋在同壹截面處被切斷,1 655438+09和2¢22搭接焊接,造成同時焊接6個截面。澆築混凝土時,無法保證鋼筋周圍的混凝土保護層,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附著力喪失,鋼筋搭接失去作用。拆模後,梁在搭接處嚴重開裂。

24.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中因懸臂梁模板支撐錯誤造成的坍塌事故。

四層內框架結構,外墻壹樓窗口有80cm高的現澆鋼筋混凝土遮陽板。

該工程在澆築遮陽板的過程中,局部外墻突然坍塌。倒塌的物體包括遮陽板和窗戶之間的所有墻壁都落在室外,倒塌線基本上沿著腳、手和眼睛發生。倒塌後,吊架的斜桿大多發生嚴重的屈曲變形。

事故原因分析:

1)坍塌事故與支護不當有關。遮陽板為吊架支模:每扇窗墻上設壹個吊架,吊架之間用木墊連接,遮陽板底模圖(4-6)用10×5 cm的方木支撐,斜撐(10×5 cm)支撐在窗臺墻上(圖4-7)。

2)通過對窗戶隔斷墻施工中的受力分析和承載力驗算可知,倒塌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新建的窗戶隔斷墻無法承受施工時吊架傳遞的傾斜力矩。

25.磚柱承載力不足導致倒塌事故。

某學校教學樓為二層磚混結構,工程已接近尾聲。室內抹灰粉刷突然坍塌,造成多人死亡。

項目概況:

建築物的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和主要尺寸如圖所示。教學樓為二層磚混結構,基礎為水泥砂漿砌毛石基礎,墻厚180 mm,頭部教室中間深梁為現澆鋼筋混凝土梁。三個月後,梁的底撐和模板拆除,裝修開始發現墻體變形很大,於是工人用錘子把凸出的墻體打回去。繼續施工。第三天發現大教室的窗墻在市內窗臺下約100MM寬的水平裂縫,寬度約20 mm,整棟房屋倒塌,兩層樓疊在壹起。未能及時撤離的工人全部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

這個項目沒有正式的設計圖紙,用戶直接委托施工單位建設。根據現場情況,參照壹般磚混結構,畫了幾張草圖進行施工。施工隊由村裏的瓦工組成,沒有技術管理體系。事故發生後,確定磚的等級為MU0.5,第二天拆模後砂漿強度僅為M0.4,未采取應急措施,導致重大事故的發生。

相信經過以上的介紹,大家對梁、板、柱鋼筋混凝土結構質量事故案例的詳細講解有了壹定的了解。歡迎訪問仲達咨詢了解更多信息。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

  • 上一篇:三七和丹參哪個疏通血管比較好?
  • 下一篇:降火泡茶方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