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隔姜灸有壹個流傳已久的故事:在遙遠的秦漢時期,人們就用“三伏灸”來預防疾病。
什麽是狗灸?
它是指將精選的生姜切成薄片,在壹年中陽氣最高的三伏天,即初、中、末三天,貼在相應的穴位上,然後在上面點燃艾灸,促進血液循環,疏通人體經絡,達到保健調理的效果。
隔姜灸是壹種以姜片為間隔物的灸法。
當然,如果感覺身體不適,也要照顧好自己,除非病得很重,否則不要去看醫生。且不說現在的痛苦,等到夏天再去艾灸調理就更蠢了。艾灸可四季操作,先治病後得病。陽氣足可治百病,艾灸是中醫補陽祛濕的首選。
《名醫實錄》中記載:“姜味辛,微溫。主治傷寒、頭痛、鼻塞、逆氣咳嗽、嘔吐。”生姜具有祛風解表、和胃、溫經止痛的功效,有明顯的抗菌消炎作用,還有鎮靜、止吐、抗過敏作用。
將鮮姜與艾灸相結合,既能補益脾胃,又能溫中,減少不良反應,止嘔、除濕、消腫、止咳、祛痰。隔姜灸因取材方便,成為最常用的灸法之壹。
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學》壹書中有這樣的記載:“灸法用錢壹樣厚的姜片,放在舌頭上的穴位裏,然後施灸。”後來明朝的張景嶽在《論語》中提到:“單用生姜切成薄片,放在痔瘡的痛處,用艾條在生姜上艾灸三次,黃水就出來了,自行消散。”
中醫認為隔姜灸可以適應所有虛寒疾病。
具體來說,隔姜灸適用於治療陽虛引起的疾病。主要有兩類疾病:壹類是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兒童冬季感冒等;另壹類是與虛寒有關的疾病,如胃病、關節炎、腎虛、腫瘤、虛寒頭痛、結腸炎等慢性病。
真實案例
?2016年夏天,我在江西九江德安縣愛尚傳統養生館治療了這樣壹位患者。她是壹個寶媽,每年夏天都嚴重依賴空調,經常壹天到晚待在空調房裏,對空調貪得無厭。久而久之,她的身體受到寒氣侵襲,然後出現肩周炎、頸椎病、手臂疼痛等癥狀,持續數年。在家拖地洗衣服很難。針對這種虛寒癥狀,我用了拔罐灸、懸灸、泥灸的方法給她調理了3天,效果不錯。我好了30%,我可以舉起我的手臂,但我仍然不能工作。於是在15天後,我給她進行了隔姜灸,成功地將寒邪趕出了患者的體外。她說她壹天比壹天好,身體裏的病根也去掉了。治療結束後,她每三天保養壹次。那個月的最後壹周,肩膀活動正常的人都壹樣,夏天就帶著孩子壹起遊泳。
建議艾灸和生姜分開的時候,取壹片新鮮的老姜。
什麽是新鮮感?也就是出土時間短的姜,而不是放了很久幾乎幹了的姜。
老姜是什麽?也就是姜中的姜。然後,用小刀沿著生姜的纖維縱向切開厚度約為0.2 ~ 0.5厘米的姜片,大小能覆蓋穴位區域即可。記住,要用三棱針在姜片中間刺幾個孔,這樣艾灸時艾灸火才能更順利地通過姜隙進入人體。最後將艾條放在姜片上進行艾灸。
艾灸到什麽程度?壹般來說,艾灸每次5 ~ 10足,穴位區局部出現潮紅時為宜。艾灸過程中,當感覺穴位區域有灼痛感時,可將姜片稍稍提起,以防皮膚灼傷。
隔姜灸的註意事項
1.姜片的厚度要根據部位和癥狀來定。如果臉部比較敏感,姜片可以厚壹點;如果是急性或疼痛,姜片可以切薄壹些。
2.灸錐的大小要在姜片的直徑之內。如果過大,容易造成皮膚灼傷。如果發生燒傷,可以在穴位區域塗壹點艾草油,加入艾草灰,可以減輕皮膚燒傷,防止皮膚過敏,抑制細菌;其次,可以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的功效。
3.註意:施灸者的睡姿和坐姿。選擇合適的艾灸方式。針灸師操作方便、安全,且有利於人體對艾灸的吸收。
這麽好的文章出自李老師。
如果妳喜歡她的分享,請在她的文章底部點贊!有空關註她個人昏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