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浸潤性導管癌,非特異性(導管NOS)是浸潤性乳腺癌分類中最大的壹組非典型腫瘤。由於缺乏豐富的特征,很難將其歸為像小葉癌或導管癌那樣的特殊組織學類型。
ICD-O代碼8500/3
歷史名稱和意義
浸潤性導管癌,非特異性類型(導管NST);浸潤性導管癌
這種乳腺癌有很多名稱,包括硬癌、單純性癌和球形細胞癌。浸潤性導管癌由美國軍事病理學研究所(AFIP)提出,並被以前的世衛組織分類所采用。這個名稱延續了浸潤性導管癌起源於乳腺導管上皮的傳統觀念,可以與起源於小葉乳腺的小葉癌相區別(沒有證據表明小葉癌起源於小葉乳腺)。此外,研究表明,大多數乳腺癌起源於末端導管小葉單元(TDLU)。壹些分類方法保留了“導管”壹詞但增加了“NOS”,而另壹些則傾向於使用“NST”來強調與特殊類型腫瘤的區別。後壹種觀點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因為“導管”這個詞被廣泛使用,“浸潤性導管癌,導管NOS或NST”是壹個更好的命名選擇。
流行病學
非特異性導管癌占乳腺癌的絕大多數,其流行病學特征與乳腺癌大體壹致。非特異性導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占已發表文獻統計病例的40-75%,這可能是由於缺乏嚴格的標準將其與特異性癌區分開來,有些研究沒有將非特異性導管癌與特異性癌的混合癌單獨分組,而是將其合並為壹組非特異性導管癌。
非特異性導管癌和所有乳腺癌壹樣,在40歲以下的女性中很少見,但年輕女性和老年女性的腫瘤分類比例是相同的。與地理、文化/生活方式和生育力等已知風險因素相關的非特異性導管癌的發病率沒有顯著差異。某些疾病,如非典型導管增生和小葉腫瘤,與大多數高危的特殊乳腺癌有關,尤其是導管癌和典型小葉癌。與BRCA1基因突變相關的家族性乳腺癌通常為非特異性導管癌,但具有髓樣癌的特點,有絲分裂數高,多具有連續的外周邊緣。與散發性乳腺癌相比,淋巴細胞浸潤明顯。與BRCA2基因突變相關的家族性乳腺癌也常為非特異性導管癌,但在其組織學分類中,小管結構評分較高(極少數小管),多數腫瘤具有連續的外周邊緣,有絲分裂數低於散發性乳腺癌。
肉眼檢查
這些腫瘤肉眼觀察無明顯特征,大小不壹,從10mm到100 mm以上不等,腫瘤形態不規則,呈星形或結節狀,邊緣清晰或不清晰,與周圍組織無明顯邊界。觸感堅實或堅硬,切口粗糙。切片通常是灰色帶黃色條紋。
組織病理學
腫瘤形狀各異,缺乏規則的結構特征。腫瘤細胞呈條索狀、簇狀或小梁狀排列,部分腫瘤為實性或伴有合胞體細胞浸潤,間質少。部分病例腺樣體分化明顯,腫瘤細胞團內可見帶中央腔的小管結構。偶爾可見壹些單層線性浸潤或靶環結構的區域,但缺乏浸潤性小葉癌的細胞形態學特征。腫瘤細胞形態各異,胞漿豐富,嗜酸性,核形態規則,大小均勻或高度多形性,核仁多而明顯,核分裂像缺乏或普遍。80%以上病例可見DCIS,通常為痤瘡型,組織學分級晚期,也可見其他形式。
壹些病例是非特異性導管癌的亞型,即伴有原位癌廣泛浸潤的浸潤性導管癌。腫瘤間質可多種多樣,部分為成纖維細胞增生,或結締組織少,或可見明顯的玻璃樣變。導管或血管周圍可見局竈性彈性纖維化。也可見局竈性壞死,偶爾可見廣泛壞死。極少數病例可見淋巴漿細胞浸潤。
混合癌
對於腫瘤的診斷,應仔細觀察有代表性的切片,只有超過50%的腫瘤區域是非特異性的,才能診斷為非特異性導管癌。如果只有10-49%的腫瘤面積顯示無特異性,其余顯示特異性乳腺癌的特征,那麽可能是壹種混合癌:混合導管與特異性癌或混合導管與小葉癌。此外,很少有病變會與非特異性導管癌混淆。
多形性癌
ICD-O代碼8022/3
多形性癌是壹種罕見的非特異性導管癌的變異體,組織學分級較高,表現為奇怪的多形性腫瘤中巨細胞增多,占腫瘤細胞的50%以上。其背景為腺癌或伴梭形和鱗狀分化的腺癌。患者年齡28 ~ 96歲,平均565,438±0歲。大多數患者表現為可觸及的腫塊,其中12%以轉移性腫瘤為首發癥狀。腫瘤平均大小為5.4cm,多數腫瘤可發生囊性變和壞死。
多數情況下腫瘤巨細胞占75%以上,有絲分裂數>:20/10HPF .所有腫瘤的組織學分級為3級。上皮內成分排列在通常高級別的導管結構中,伴有壞死。19%的病例顯示淋巴浸潤。
壹般BCL2-2、er、PR陰性,2/3病例TP53陽性,1/3病例S-100陽性,所有病例CAM5.2、EMA、泛細胞角蛋白陽性(AE 1/AE 3,CK 1)。大多數腫瘤細胞(68%)具有非整倍體染色體,其中47%是三倍體。63%的病例S期評分高(>;10%)。50%病例有腋窩淋巴結轉移,常侵犯3個或3個以上淋巴結。大多數患者表現出晚期病變。
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癌
ICD-O代碼8035/3
這類腫瘤最常見的表現是間質內破骨細胞樣巨細胞,伴有炎性細胞浸潤、成纖維細胞和血管增生,並有滲出的紅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與單核和雙核組織排列在壹起,部分含鐵血黃素。巨細胞大小不壹,圍繞上皮細胞,或存在於由癌細胞組成的腔內,並含有不同數量的細胞核。轉移性淋巴結和復發性病變可見巨細胞和反應性血管增生。
癌組織的類型通常為高至中等分化的浸潤性導管癌,也可見其他類型,尤其是浸潤性篩狀癌、管狀癌、粘液癌、乳頭狀癌、小葉癌、鱗狀細胞癌和其他化生癌。
約1/3例報告有淋巴結轉移,五年生存率約70%,與普通浸潤性癌基本相當或更高。預後與相關癌變特征有關,但似乎不受間質內腫瘤巨細胞的影響。
所有巨細胞均表達CD68(石蠟切片KP1抗體證實),但S-100、肌動蛋白、細胞角蛋白、EMA、ER、PR均為陰性。酸性磷酸酶、非特異性酯酶和溶菌酶呈強陽性,而堿性磷酸酶呈陰性。此外,巨細胞的形態特征與組織和破骨細胞相似。
對細胞超微結構和免疫組織化學的壹些研究證明,這種特殊的癌可以表現出破骨細胞的組織學和細胞學特征。最近的體外實驗也證明,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的前體細胞可以直接形成破骨細胞,腫瘤相關的巨噬細胞可以分化為多核細胞,在轉移過程中影響骨吸收。癌癥中的破骨細胞樣巨細胞也可能與TAMs有關。腫瘤引起的血管生成和白細胞趨化性可能與組織細胞向腫瘤區域遷移並最終轉化為破骨細胞樣巨細胞有關。
具有絨毛膜癌特征的癌癥
非特異性導管癌患者血漿中人β-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可升高,60%病例可見β-HCG陽性細胞。絨毛膜癌分化的組織學基礎非常少,只有少數病例被報道,年齡範圍從50歲到70歲。
具有黑色素特征的癌癥
壹些病例報告描述了與導管癌和惡性黑色素瘤具有相同特征的乳腺實體瘤,其中壹些具有從壹種細胞向另壹種細胞過渡的現象。最近對這類疾病的遺傳學研究證明,所有腫瘤細胞在染色體上的同壹位點都表現出雜合性缺失,提示腫瘤細胞來源於同壹個腫瘤細胞克隆。
乳腺癌細胞中黑色素的存在不能解釋為黑色素細胞分化的基礎。當乳腺癌侵犯皮膚和真皮-表皮交界處時,細胞中會出現黑變病。另外,黑色素細胞分化的乳腺癌和胞漿內脂褐素沈積明顯的乳腺癌要仔細區分。
大多數乳房黑色素瘤是起源於乳房外部的惡性黑色素瘤的轉移竈。原發性黑色素瘤可發生在乳房皮膚的任何部位,但乳頭乳暈區極為罕見。乳頭和乳暈惡性黑色素瘤的鑒別診斷必須包括佩吉特病,其病變細胞中偶爾有黑變病,這將在佩吉特病壹節中討論。
遺傳學
乳腺癌的壹般遺傳變異也反映在非特異性導管癌中,最近證明非特異性導管癌很難分析或解釋。隨著腫瘤組織學分級的增加(分化程度降低),其遺傳性改變逐漸增加。這壹現象支持了非特異性導管癌和浸潤性乳腺癌線性進化模式的假說。近期關於腫瘤組織學類型或非特異性導管癌分級相關的特異性遺傳變異的研究並不支持上述觀點,提示非特異性導管癌的發生包括壹些與遺傳因素無關的腫瘤進化途徑,與包括小葉癌、導管癌在內的特殊乳腺癌有本質區別。此外,最近的cDNA微陣列分析證明,非特異性導管癌可以根據基因表達模式分為亞型。
處方和補救措施
處方:
①海藻30g,海帶30g,決明子30g,女貞子25g。水煎服,每日兩次。上海腫瘤醫院。
②三湯:藤梨根60克,野葡萄根30克,冬青根30克,雲實30克,八角金盤3克,生南星3克。口服,每日1劑量,水煎兩次,分開服。先將生天南星煎煮1-2小時,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此方報告1例乳腺癌服用2個月後痊愈。浙江省諸暨縣方圓馬健公社廟塢大隊醫療站。
偏方:
①麝香0.5g,生半夏3g,丁香3g,木香3g。* * *研成細粉,用細棉紗包好,塞在對面鼻孔裏。
②鹿角尖100g。薛100g,* * *磨成細粉。每天10克,黃沙糖,陳醋。
(3)龜板數塊,焙幹研末,黑棗肉搗成丸,每日10g,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