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診斷(1995 165438+10月12):服藥後癥狀全部緩解,肝區疼痛消失,但舌苔仍膩,脈弱,效果不佳。方藥同前,成品藥、湯劑服用1個月。
第三次診斷(1995 65438+2月15):壹個療程後無明顯不適,體重增加,氣味芳香,睡眠良好,舌苔薄黃,脈細。瘤久病後傷心,瘀血較深,仍用前方治療,第三年以後每年壹個療程。
經過四次會診(1996 65438+10月16),患者精神狀態良好,信心滿滿,對癌癥就像感冒了壹樣。今天,我面色明亮,精神抖擻,皮膚紅潤,舌質光滑,舌苔薄白,脈弱細。處方:中成藥同前,繼續服用1個月。中藥湯劑主要由四逆散、越鞠散、金鈴子散組成,並加入丹參、姜黃、山楂,連用30天。
第五次診斷(1996年4月7日):服藥後,患者精神飽滿,正常。14年3月4日,閩侯縣醫院b超檢查,肝、膽、胰、腎無異常,肝功能檢查基本正常,AFP
第二次診斷(1996.03.18):服藥後病情穩定,眼黃、身黃、尿黃消失,僅肝區仍痛,舌、脈如前。治療采用鄭的雙白湯,服用30天,中成藥服用30天不變。
第三次診斷(65438+1996年4月21):藥盡,若失諸癥,無明顯不適,舌質紅,苔薄白,脈弦。處理方式和上壹個壹樣。
按:吃了藥,病人信心倍增,堅持上班。他經常去舞廳跳舞娛樂,後續還活著。孔,男,87歲,退休幹部。1994 65438+2月14上海靜安中心醫院門診(168-1289),診斷為原發性肝癌(塊狀型)。b超檢查顯示肝右葉占據壹個空間,膽固醇在膽囊結晶。胸片顯示雙肺多靜脈,雙肺門陰影較厚,心影延伸至左下,心胸比為1:2。心電圖顯示頻發房室早搏。超聲描述肝臟右背部可見壹實性高回聲腫塊,大小約99 mm× 99 mm× 65,438+065,438+06 mm,邊界不規則,內部回聲紊亂,血管走向不清。法新社:240 & lt微克/升.在上海靜安中心醫院服用慈丹膠囊,壹天四次,每次五粒。四個療程後於5月22日在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b超室(1803號)復查肝臟,1996。肝臟幾乎正常,肝右葉見41mm×47mm中等回聲光團。AFP20 & lt微克/升.
按:患者已存活3年多,肝腫瘤縮小50%左右,完全康復,無任何不適。目前,妳可以騎自行車去公園。林,男,34歲。1993年6月,因右上腹持續疼痛,在廈門市中醫院做同位素掃描、超聲、CT等檢查,確認肝區有巨大占位性病變。1993年2月,探查發現肝區多處癌腫,最大60 mm×70mm,術後病理為肝細胞癌。手術後決定放化療。因患者身體不好,明顯消瘦,不能耐受放化療,於3月6日轉入我院治療,1993。治療過程中出現肝區腫痛,食欲不振,氣喘自汗,畏風怕冷,心率180次/分,經常頭暈,口幹唇燥,手術切口緊繃不適,有時疼痛,但無感染,舌紫,脈滑。證:瘀毒凝滯,肝郁氣滯,氣血兩虛。治療:化瘀解毒,疏肝理氣,益氣養血。處方:①慈丹膠囊10盒,每日4次,每次5粒,開水沖服;10盒復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日4次,每次5粒;鄭曉俐(鄭桐康)40瓶,每日4次,每次65438±0g。②丹參10克、郁金10克、山楂30克、黃芪10克、甘草6克、梔子10克、鱉甲醋30克(先炒)、川楝子10克、何首烏20克,每日1劑。1個月後,肝區疼痛消失,體質逐漸恢復,紫舌轉淡,其他癥狀緩解。按照原處方繼續第二個療程。
第二次診斷(同年7月17):服藥後哮喘、自汗、怕風怕冷已痊愈,食欲增加,無不適,舌淡紅白有苔,脈弦。這是瘀血和毒素逐漸耗盡,正氣逐漸恢復的趨勢。但考慮到肝癌是癌中之王,且根深蒂固,必須窮追猛打,不可小覷敵人。所以第壹方加復方莪術消瘤膠囊,5粒,壹日3次,飯前用蜂蜜水送服,連服5個療程。1996 12.27在廈門義診期間,我跟進了林科長,看到他全身發紅,沒有任何不適。他仍然堅持每天上班,可以參加冬泳體育活動。翁,男,50歲。1997年1月26日。病人沒有明顯的誘因。1月24日體檢,確診為肝癌。腫塊大小為12.7cm×11.2cm×12.5cm。病情晚期,雙腎多發性膽結石,信號異常。②不能插管化療;③放療不適合;④我院沒有治療癌癥的中藥;⑤免疫無明顯效果,轉我院治療。癥狀:病情加重,發熱多汗,心煩易怒,口幹,口苦,眼黃,肋刺痛,腹脹滿,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舌質暗紅,舌苔黃膩,脈滑。此為濕熱之毒,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散結。處方:①慈丹膠囊和復方莪術小六膠囊,每日4次,每次5粒;鄭曉俐(鄭桐康)40瓶,每日4次,每次65438±0g。②茵陳30g、白毛藤30g、白花蛇舌草30g、大青葉30g、土茯苓15g、澤瀉30g、丹參10g、郁金10g、山楂30g,水煎服。
第二次診斷(同年2月24日):服藥後癥狀全部緩解,病情穩定,腫塊增大,黃身、眼已消退,肝區疼痛消失,偶有惡心。便溏日1 ~ 2,舌質暗紅,苔白略幹,以肝脾失調,瘀毒內結為癥狀,以健脾益氣,養肝解毒為法。處方:①處方同前。②湯劑:黃芪30g、黨參15g、白術15g、茯苓12g、生地15g、當歸15g、麥冬12g、五味子6g、竹茹15g、玉竹65438+。
按:服藥後重用活血化瘀藥,體重增加,腫塊縮小至3.0cm×7.0cm×3.0cm,脾臟厚度3.8cm,癥狀全面好轉,仍在治療中。龐某,男,63歲,廣東學生。1997 6月18第壹次就診。10之前,患者在廣東某醫院確診為原發性肝癌(塊狀型),原因是右上腹摸到壹個腫塊。右葉發現7.0cm×5.8cm和3.5cm×4.4cm的腫塊,左葉發現10.4cm×7.2cm的巨大腫塊,伴有膽囊增大和膽囊炎。醫院認為治療沒有意義,存活時間在3個月左右,甚至更短。患者經患者朋友介紹,求醫問藥。癥狀:腹脹,腹圍103cm,b超示腹水量約7000ml,體重56kg,腹脹少尿,肝區急痛,眼鞏膜黃染,色黃,納差,便溏,舌苔厚膩,脈細。通常,她喜歡喝烈性酒,大約3阿良天,四個手指在肝臟的肋骨下,五個手指在劍突下,四個手指在脾臟的肋骨下。辨證分型:酒熱酒濕傷肝脾,肝氣郁結,久則化為熱,脾胃郁滯,水瘀互結。治療:清熱利濕,健脾利濕,清肝通絡,軟堅散結。處方:①黨參10g、白術10g、陳皮10g、茯苓30g、赤芍24g、木瓜10g、牛膝10g、大腹皮10g、穿山甲10g。②服用慈丹膠囊10盒,康40瓶,扶正固本膠囊10盒,雙白丸40瓶為壹個療程。
第二次診斷(同年7月17):服藥後痰量大增,腹脹漸平,腹圍87cm,黃疸已盡,肝肋下二指,劍下三指,脾肋下二指。最近由於外感因素,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咳嗽痰少而粘,咽喉紅腫。準預法加清積。處方:①中成藥同前。②牡丹皮10g、連翹15g、黃芩6g、威靈仙10g、僵蠶10g、赤芍12g、馬勃10g、茯苓15g、陳皮10g。服藥後,腹水消失。咽痛已除,食欲已香。如果癥狀全部消失,還在治療觀察中。黃,男,54歲,5月初診,1996。因酒後腹脹,CT、MRI顯示左肝腫瘤約12cm×11cm。4月中旬做了介入化療,沒有發現好的效果。癥狀:肝區隱痛,惡油,厭食,自汗,口幹。便溏,每日4-5次,嗜睡,舌苔濕潤,舌下絡脈厚,脈滑。證:脾不宜疏,痰中凝滯。治法:健脾疏肝,行滯化瘀。處方:①鄭瀟康30瓶,慈丹膠囊10盒,扶正固本膠囊10盒,每日4次。服用壹個療程。②黨參20g、黃芪25g、蒼術12g、青皮10g、半枝蓮30g、茯苓30g、枳殼10g、丹參10g、郁金10g、山楂30g、白毛藤30g、山藥30g、6g
服藥後疼痛消失,2-3天後便香。按上述證候增減至1997,肝功能正常,AFP < 20μg/L,b超示左肝內強回聲腫塊6.8cm×7.2cm,比以前小很多。今天的診斷:體重增加了壹點,肝區疼痛消失,偶爾感覺惡心,便便。專利藥還在處方之上。湯劑減少了郁金和青皮,加入了陳皮10克和竹茹10克。
1997 . 7 . 5患者無明顯主訴,第三次復查顯示肝臟左葉3.0cm×5.3cm回聲團,其他壹切正常。仍然按照原來的方法,用中成藥慈丹膠囊、鄭筱萸(康)、扶正固本兩個療程的藥物服用。
按:肝臟的血供主要來自肝動脈系統和門靜脈。栓塞後,肝動脈血流量減少90% ~ 95%,正常肝實質也減少35%,因此可能出現肝實質損害或肝衰竭。現在介入化療的患者都是用活血、養陰、護肝、排毒等中藥治療。恢復機體的臟腑功能和氣血功能,全面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提高抗癌功能,延長患者的生命。李,男,33歲,6月1997初診。6月17日廣東中醫學院附屬醫院CT(第28897號)確診患者為腹脹。肝硬化後肝癌,脾腫大,少量腹水,腫塊大小約5cm×4cm。在同壹家醫院治療後,6月13做了CT掃描,腫塊已增大到11cm×20cm,有肝硬化,脾腫大,少量腹水。癥狀:體紫黃,脈滑。這就是濕熱蘊結,肝氣郁結,中焦失調,臟腑衰竭。治法:祛濕熱,理氣,調中,益臟腑。處方:①鄭瀟丸(鄭桐康)40瓶,每日4次,1g;每壹次;陳印雙白丸40瓶,每日4次,1g;每壹次;慈丹膠囊和復方莪術消瘤膠囊各10盒,每日4次,每次5粒。②茵陳30g、白毛藤30g、白花蛇舌草30g、大青葉30g、土茯苓30g、板藍根30g、大黃6g、丹參10g、郁金10g、山楂30g、佛手10g、大腹皮30g
第二次診斷(同年7月17):服藥後黃疸消退,余癥狀大為減輕,舌苔薄白,脈象飽滿。復查:腫塊7cm×8.3cm,未發現腹水。還是上面的方法,壹個療程沒吃中成藥,中藥湯劑減量服用。目前仍在積極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