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潮汕非常重視喪葬禮儀,講究安葬的風水,形成了當地獨特的風俗,尤其是下葬的時候。我來介紹壹下潮汕葬俗的相關知識。
潮汕葬俗1 1,叫油火。
解放前,富裕家庭在家人即將死亡時,會舉行壹種叫“油火”的巫術儀式,也叫“召代”,即召人代死。如果有人替換它,它可以挽救垂死的人的生命。方法是:讓壹個巫師用彩色桐油畫壹個大彩繪臉,模仿鬼魅造型,赤膊上陣,穿五色裙子。器具是壹個被詛咒的碗。這只碗裝滿了油。點燃後,受巫師委托。當它還在深夜的時候,它怒吼著穿過大街小巷,尤其是像鬼火壹樣陰森的時候。如果有人因為害怕而尖叫,巫師馬上把手中的“油火”往墻上壹扔,罵他:“啊,呸!”這樣,“呼代”就成功了。代表病人死去的人,就是晚上尖叫的人。
2.遷移商店
老人彌留之際,應先移至堂下,不可臥床,俗稱“徙鋪”。這有兩層意思:第壹,如果壹個人死在床上,死者將背負冥界的“睡枷”。兒孫死後不會讓父母在陰間受苦,所以估計快死的時候會被扶到靈堂。二是指死者死在床上,鬼魂會被掛在床上,無法超度。因此,老人死後,他的子女在地上鋪上席子,把屍體放在席子上,頭朝門,腳伸到後墻。在壹些地方,死者被放在鬼椅子上。然後,死者的後代聚集在他的周圍痛哭,這就是所謂的“孝”或“喪”。喪時,男哭而不哭,女哭而按輩為死者哭。
3.洗澡和換衣服
老人去世後,媳婦要用“曹憲”(曹睿)的香粉為死者燒水、洗臉、擦身、理發、換壽衣,稱為“穿仙衣”。壽衣大多是提前準備好的,視死者身份而定。有功名的是長袍、夾克、官服,普通人壹般穿長袍、平裝。不考慮壽衣數量,壹般來說,男性是偶數長禮服,女性是奇數禮服。腳上都是黑鞋白襪子,拿著毛巾和扇子。穿好衣服後,按照古代的儀式,把屍體搬到地上鋪上席子,蓋上天地被(蓋棺被),上面是紅布,下面是白布。棺材蓋上了,據說死人如虎,以免嚇著活人。同時在死者腳下點壹盞油燈,稱為“腳尾燈”。有的地方在頭後開燈,叫“點頭燈”。無論是尾燈還是點頭燈,都是為了照亮路上的逝者。另外,燈旁放壹碗飯,稱為“鬼飯”。這時,親戚們要穿上麻布,背在背上。如果父親死了,他們會露出左臂,如果母親死了,他們會露出右臂。
4.向現場報道
潮汕的喪葬習俗之壹就是去外地報到。村裏的長輩們手持白色燈籠,帶領死者的男性後代穿上喪服,到頭地的寺廟報死訊。死者的大兒子捧著壹個木托盤,上面放著死者的年庚貼、黑糖、麻、香等東西。到了廟裏,長老們燒香後拿出年庚貼,向偶像報告:“生從地出,死從地出。隨時念給師父聽。”然後讀出死者的出生和死亡日期,以及他的年齡。寺廟的願望是根據所報的生命年限敲鐘。每響壹次,大兒子就扯出壹根麻,紮成壹捆,送香油錢去廟裏許願。老人將死者的年貼焚化後,帶領死者的後人繞道回到門口。
潮汕喪葬習俗2。建造壹個居住的地方
潮人相信“風水”,臨死前選擇壹處風水寶地“建造居住地”。所謂“活著”,就是為亡靈建造的墳墓。人沒死為什麽要建墳墓?壹般認為,壹個墓地的風水好壞,會關系到壹個家族子孫的安康。這所謂“富官財皆因葬;生命的延長也是墳嶺招來的。”所以人們在選擇“風水”的時候總是非常謹慎,壹定要請“風水先生”。風水寶地選好後,就可以開始“住宅”的建設了。“住的居所”建好之後,就可以建墓碑了。壹般死後的碑文上的字要用綠漆,而活著的地方的碑文要用紅漆,以示人未死。
第二,預購棺材和壽衣
除了提前選好墓地,有的還提前準備好棺材和壽衣。棺材通常由梓、樟、柏等精細、堅實、優質的木材制成。棺材多為長方形盒狀,由棺蓋和棺體組成。大小取決於死者的身體,程度適中。民間葬禮所用的棺材取決於其家族資產,富人不惜花大價錢購買棺材,精心雕琢彩繪,極盡奢華;窮人的薄白棺材簡單粗糙。做壽衣的時候,要選對日子。做好之後要分開收藏,不要被其他衣服淹沒。每年的六月初六要拿出來曬曬太陽,去黴變。
有人認為提前制作棺材和壽衣是不吉利的。事實上,沒有人能預測人什麽時候會變老,什麽時候會死。如果這些東西早做準備,壹旦老人去世,就不會慌了。
第三,葬禮程序
當老人快要死的時候,他應該被移到大廳裏。去世後,他們的親人必須帶著鍋碗瓢盆來到河邊或泉邊,投下硬幣“買”回死水。然後用這些水為死者舉行沐浴儀式。然後給死者理發整形,他脫下衣服,披上壽衣。壹般男士穿偶數長的衣服,女士穿奇數長的衣服。都是黑鞋白襪,拿著毛巾和扇子。身上蓋著天地之被(也就是棺材被),上面是紅布,下面是白布。棺材蓋上了,據說死人如虎,不嚇活人。其實擔心家人受傷,太難過也是壹大原因。死者腳下有壹盞豆油燈,叫“腳尾燈”。據說“腳尾燈”可以照亮陰間的死者,所以壹定不能吹滅。燈旁放壹碗飯,稱為“鬼飯”,供死者在陰間享用。
過去有壹個“報喪鐘”的程序:停屍房後,死者的子子孫孫都提著白燈籠,到土地廟或城隍廟去“哭”,向土地神或城隍“報”親人的死訊。喪鐘敲響後,人們被送到親人和死者的友好門口,稱之為“敘舊”。送葬者不能直接進別人家,只能在門口說話。親戚朋友得知消息後,給了吊唁者壹點“錢”,以示驚喜和感謝。這就是潮汕俗話說的“買水報田。”
第四,收藏
將屍體埋葬在棺材裏的儀式。葬禮前,舉行了“餵食儀式”。孝子和媳婦用筷子夾了壹小塊豆腐和幾粒米放進死者嘴裏。這是古代喪禮中“飯包”的傳承。古人認為米是孝道。“孝子忠厚,不忍露口”(《公羊傳·文公五年》),讓逝者父母和生人壹樣吃得盡興,同時回報逝者的恩情。在妳死之前,妳必須等待死者的兄弟姐妹和孩子見面,然後妳才能進入棺材。入棺前,要在棺底鋪上紙錢,然後用紙錢折成五朵“柿子花”加在上面。棺木安放好後,在額頭、肚臍、腳趾上各放壹朵“柿子花”,然後將棺木密封,用斧頭釘上六顆釘子,上面寫著:
壹顆頭釘,萬事亨通;安兒釘,子孫長生;安三釘,三朝元老;壹個四釘,壹年四季興旺;五個釘子,五代同堂;安六個釘子,安到圓裏,孫富貴內外壹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