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可以分為幾種類型。
壹、氣虛水腫型:
久坐辦公室常見的人,由於平時缺乏鍛煉,出現肌肉發軟,導致“虛胖”的下半身浮腫。臨床上常伴有頭重、乏力、尿少、大便軟、腹瀉等癥狀,女性白帶多。
建議多用補氣消腫的藥物和成分,如茯苓、白術、黃芪、大棗、生姜、芡實、銀杏、薏苡仁等。
建議這種類型的水腫要多做肌肉鍛煉,讓下半身的曲線更加緊致。
建議的藥膳:
茯苓薏仁湯
材料:茯苓、蓮子20粒、薏苡仁壹兩、紅棗十枚。
做法:薏苡仁洗凈,浸泡三小時左右。蓮子洗凈,去核。紅棗洗凈,去核。將上述材料加入適量的水,用小火煮至薏苡仁熟。
功效:健脾益氣,利水消腫。
二、濕熱腫脹型:
常見於曾經熱愛的運動,如登山、跑步、打球等。,但後來運動量減少,導致下半身腫脹,肌肉變強。臨床上常伴有四肢沈重、口幹、口臭、易出汗、體臭重、皮膚紅癢、尿少色暗、大便幹燥或便秘等癥狀。
建議多選擇清熱燥濕、利水消腫的藥物和食材,如荷葉、蘆根、艾草、決明子、玉米須、車前草、赤小豆、冬瓜、黃瓜、哈密瓜、西瓜等。
建議這種類型的腫脹要多做拉伸運動,讓腿部的線條變得修長。
建議的藥膳:
陳印紅豆冬瓜湯
材料:茵陳三錢、紅豆50克、冬瓜100克。
做法:新鮮冬瓜連皮洗凈,切成小丁;紅小豆洗凈,浸泡三小時左右;將茵陳洗凈,裝入紗布藥袋中。先將紅豆放入鍋中,加些水煮至七八分熟;然後把冬瓜和藥袋放在壹起繼續煮,直到所有材料都熟了。
功效:清熱除濕,利尿消腫。
註意:冬瓜的利尿、消水腫作用主要在於瓜皮,需要連皮壹起煮。
三、氣滯血瘀型:
常見於長期站立的人,容易引起下肢靜脈曲張和肌肉酸痛腫脹。臨床上常伴有胸悶、呼吸不暢、失眠多夢、緊張易怒、下肢膚色暗沈、肌肉僵硬等。
建議多用理氣活血、化瘀消腫的藥物和成分,如陳皮、山楂、玫瑰花、丹參、牡丹皮、桃仁、紅花、蓮藕等。
建議這種類型的腫要多做泡澡和穴位按摩,讓下半身的肌肉放松有彈性。
建議的藥膳:
理氣消腫茶
配料:陳皮、三錢、山楂、洛神花。
做法:將以上材料洗凈,倒入適量開水,浸泡10分鐘後飲用。
功效:理氣化瘀,祛濕消腫。
日常保健註意事項:
1.長時間站立的工作人員應穿預防型彈力襪,以減輕腿部靜脈壓力,促進血液回流順暢。
2.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的人,不要總是把下肢固定在壹個位置,甚至盤腿、蹺二郎腿。要註意經常變換體位,不時活動下肢,起來壹段時間適當活動身體,活動血管,雙手自下而上按摩,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3.晚上臨睡前用熱水泡腳,不僅能加速下肢血液回流,還能消除腿部肌肉疲勞。另外,睡覺時在下肢下面墊點東西適當擡高下肢,也有助於防止水腫。
4.飲食要清淡,不能太鹹,或含鈉過多的食物(如腌制、鹵制、熏制、罐頭),不能太多甜食和澱粉(胰島素會增加);妳應該多吃水果和蔬菜(富含鉀),因為鈉和胰島素會在體內留住水分,而鉀在體內的作用是排出水分。
5.適當的穴位按摩有助於舒筋通絡,改善下半身腫脹的體態;
◆成山
穴位:小腿後側中部,踮起腳尖時,小腿腓腸肌下有尖角凹陷處。
作用:此穴具有舒筋、解痙、止痛的作用,是治療腿痛、痙攣的有效穴位。
◆銀嶺春天
穴位:位於脛骨內側髁後彈簧狀凹陷處,在小腿內側隆起如陵。
作用:此穴為脾經合水穴,具有健脾、利水、利尿的作用。
◆雙滑
穴位:小腿內側,先找出內踝尖與足跟肌腱之間的凹陷處,從這裏直行2寸(三指寬)就是此穴。
作用:此穴為腎經穴,善於利水治療水腫。
6.經常做足部肌肉抽送運動,預防和消除腿部腫脹;
平躺,雙腿伸直擡起(雙腳可以靠在墻上),雙腳向身體方向弓起。感覺腳後跟的肌腱被拉伸,保持這個動作5秒鐘。
然後再下壓腳踏板,保持這個動作5秒後,腳踏板稍微放松,然後重復第壹個動作,如此反復50次。
這個動作最好是把腿擡高到心臟位置以上,效果更好。不過這個動作也可以用坐姿把腿伸直來做,適合上班族平時練習,每壹到兩個小時重復練習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