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梗阻患者的癥狀是1。腹痛:註意疼痛的性質、程度和部位,如疼痛加重、思維間歇、腸鳴音亢進、疼痛範圍擴大等。如果可能出現絞窄性腸梗阻,應及時向醫生報告。
2.腹脹:低位腸梗阻,腸腔內有大量液體和氣體,因此,腹脹明顯。由於腹部擴張,橫膈膜擡高,影響肺部氣體交換。患者可能缺氧,必要時可吸氧。
3.嘔吐:高位腸梗阻嘔吐發生早,次數多。嘔吐的是胃液和膽汁,量很大。低位腸梗阻嘔吐發生較晚,嘔吐物為糞樣液體,量少,有異味。當病情好轉時,嘔吐可以停止。
4.排便衰竭:大部分患者停止排便。對於高位腸梗阻者,早期仍有少量糞便排出。註意大便的性質,如便血,可能是腸套疊或絞窄。如果有血排出,可能是下消化道腫瘤。
腸梗阻的五大危害腸梗阻危害大,危險性大,死亡率高。這些危害主要是腸梗阻引起的全身和局部病理生理變化。這些病理生理變化主要包括:
(1)腸脹氣:腸梗阻後,大量氣體無法從腸腔排出,導致腸脹氣。氣體的主要來源(約70%)是患者消化道的空氣。腸脹氣導致腸腔內壓升高,腸壁變薄,腸壁血液循環嚴重受阻。此外,當腸腔擴張時,腹壓增加,膈肌上升,腹式呼吸減弱,可影響患者的呼吸和循環功能。
(2)體液和電解質丟失,酸堿平衡紊亂:正常人每天排出唾液、胃液、膽汁和胰液、小腸液、攝入液約8~10l,幾乎全部被腸道吸收(主要在小腸),隨糞便排出的只有100~200ml。由於腸梗阻時經常嘔吐,體液和電解質流失嚴重。臨床上出現嚴重脫水和低血容量性休克。腎臟也因灌註不足、尿液少而出現腎衰竭。
(3)腸絞窄壞死:當梗阻持續時間較長時,腸壁張力增加,出現腸壁血液循環障礙。首先,腸壁靜脈回流受阻,腸壁充血,腸壁通透性增加,有相當數量的血漿滲出。腸壁動脈供血受阻,甚至出現腸管壞死、破裂。
(4)感染:發生腸梗阻時,腸道內的細菌迅速繁殖,菌群失調。由於腸黏膜屏障被嚴重破壞,腸道內的細菌也可轉移至腸外器官,導致腸源性感染。
(5)毒素吸收:絞窄性腸梗阻產生的毒素來自細菌產物和壞死組織分解產物。毒素通過腹膜進入血液,導致嚴重的毒血癥,甚至中毒性休克。
腸梗阻保守治療的四種方法1。液體療法。
重點是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失衡。由於腸絞窄時大量血漿和血液丟失,應在適當補液後輸註全血或血漿。
保守治療方法2、胃腸減壓治療
胃腸減壓可抽出梗阻上端積聚的氣體和液體,降低腸張力,改善腸壁血液循環,緩解全身中毒癥狀,改善呼吸和循環功能。有效的胃腸減壓可以解除單純性腸梗阻和麻痹性腸梗阻,對於需要手術的患者也是很好的術前準備。
保守治療方法三。抗生素治療
腸梗阻時,細菌可在梗阻上端的腸腔內迅速繁殖。腸梗阻患者應使用抗生素進行有氧和無氧。
保守治療方法四。營養支持療法
腸梗阻手術或非手術治療時,不能長時間進食,所以營養支持很重要。壹般的外周靜脈輸註不能滿足營養支持的要求,可以采用全胃腸外營養,即通過靜脈途徑輸註機體必需的營養液。
全胃腸外營養用於腸梗阻,既可作為術前準備,也可作為術後不早進食的非手術治療或支持治療。如果腸梗阻緩解,腸道功能恢復,最好盡快口服。不能正常飲食的患者可以吃必需的飲食。
綜上所述,以上內容是關於腸梗阻的保守治療,可以讓人們更好的治療腸梗阻。有腸梗阻的人要選擇合適的方法來治療。剛開始不要吃,要補充營養,避免抵抗力下降。
腸梗阻的防治首先要保持飲食衛生,飲食不潔除了急性腸胃炎還會引起腸梗阻。如果急性腸胃炎嚴重,反復腹瀉也會導致?麻痹性腸梗阻?。還有,吃飽後不要做劇烈運動,防止腸扭轉的發生。
腸梗阻後,不要盲目餵食。患兒應先禁食水以減輕腹脹,選擇半臥位,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並在醫生指導下治療。如果是粘連性腸梗阻,在緩解期,不要吃硬的食物,以半流質為主。蛔蟲性腸梗阻緩解後應進行驅蟲治療。
對於單純性腸梗阻、無血液循環障礙的腸梗阻或不完全性腸梗阻,可采用禁食、胃腸減壓、補液、抗感染等非手術方法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或采用灌腸刺激腸道、促進排便。若經上述治療後癥狀未減輕甚至加重,並趨於完全性腸梗阻,應及時手術,去除腸梗阻病因,以恢復腸道通暢。
臨床上發現腸梗阻是由腸道蛔蟲引起的。此外,孩子吃花生、瓜子過多,空腹吃大量柿子、楊梅等水果,也會引起腸梗阻。濟南肛腸醫院提醒有過腸梗阻或腹部手術史的孩子,加強預防。如果平時腸胃功能不好,他們可以采取適當的中醫治療來調理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