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代張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到清代王清任的諸多祛瘀湯,活血化瘀法對後世醫家產生了壹定的影響,並在臨床上得到靈活運用。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湯作為活血化瘀的兩大名方,為後世醫家所常用,並取得了良好的療效。乍壹看,雙方似乎沒有什麽相似之處。然而,跟隨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經方研究室主任高建忠,我們發現這兩個方劑是他在識別血瘀證時最常用的。起初我所理解的桂枝茯苓丸只能治療瘀血阻宮或下焦的疾病,治療方法是活血化瘀,減緩病情。但在隨訪過程中發現,老師可以治療上部聲帶小結,下部子宮肌瘤,幾乎覆蓋全身各個部位。也就是說,全身的瘀血都可以通過桂枝茯苓丸來消除。雖然血府逐瘀湯的定位是“血府”,但其實我們知道,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包含了各種雜病,並不局限於胸。那麽問題來了,臨床上雙方如何選擇。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匱要略·女子妊娠脈治》:“婦女久病,月經期不足三個月,但有連續漏,胎動在臍上者,為病。那些在六月懷孕的人,在前三個月經期,有壹個胎兒。流血者,斷後三月,杯也。所以出血不限,則以桂枝茯苓丸治標。”血府逐瘀湯治療的癥狀有19個,分別是頭痛、胸痛、胸中無物、胸中有重物、天亮出汗、從胸右下側吃東西、心口發熱(名為燈籠病)、感到無聊、急躁、夜間睡多、呃逆(俗稱咳嗽)、喝水嗆咳、失眠、小兒夜啼等等。現代醫生大大擴展了治療效果,單從條文上是分辨不出二者的異同的。通過處方試驗分析兩種藥物的成分是否可行?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桂枝茯苓丸中,桂枝味甘,性溫,溫經通脈化瘀。桃仁味苦甘,活血化瘀。牡丹皮和芍藥都是涼血散瘀,寒性和溫性並用,所以沒有耗陰耗血的危害。茯苓味甘、淡,有祛濕化痰、健脾益胃、扶正祛邪幫助消除癥狀的作用。王清任沒有提到血府逐瘀湯的處方。後世醫家認為此方為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再與桔梗、上行載藥的牛膝、活血化瘀、下行引藥的牛膝合用,使氣血升降,從而達到其治療效果。當然,血瘀的原因有很多,如氣虛、氣滯、血寒、血熱、寒凝、外傷等。,而且這兩種方法在治療上也有其局限性。值得壹提的是,葛夏逐瘀湯、桂枝茯苓丸中有桃仁、牡丹皮、赤芍。是否可以理解為葛夏逐瘀湯是桂枝茯苓丸中祛茯苓、滲濕的作用,改為香附、烏藥增強血液循環,加元胡、五靈脂、紅花、川芎,加當歸養血活血,加枳殼行氣止痛?而膈下逐瘀湯治療的癥狀中,第壹個是“腫塊積聚”,與桂枝茯苓丸條文中的“癥狀”頗為相似。王清任創立各種逐瘀湯時是否借鑒了桂枝茯苓丸?我覺得應該有。臨床辨證如有血瘀,可根據血瘀原因加減桂枝茯苓丸,也可直接引用王清任的各種逐瘀湯。在治療與血瘀相關的疾病方面,王清任可能比古人邁出了更高的壹步。壹般來說,血府逐瘀湯更適合治療氣滯血瘀,而桂枝茯苓丸可以消除可見的瘀血,甚至全身淤血。
上一篇:健康問題:膽囊健康維護知識、膽囊疾病種類、膽囊息肉預防等。下一篇:誰有能徹底治愈肺結核的偏方?最好是自己經歷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