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裏、天突、鐘山相配,若補之,則益氣潤肺,宣肺止咳,即培土生金,謂母子同生;腹瀉會減少不利的流動和痰,並打開胸部和順利的氣。若肺氣虛致痰飲肺,可補足三裏、鐘山,瀉急突,攻補並舉。蓋脾為痰之源,肺為痰之藏。脾虛、胃弱、內生痰濕、肺阻氣也可用足三裏、天突、鐘山治療。3.內關+鐘山
內關充滿了氣和抑郁。鐘山又稱上氣海,胸氣之街,是心包經的聚集地,手為陽,手為少陽,腳為太陰,腳為少陰,脈為服。《難經》雲;“氣必中”,其功能是理氣、降逆、寬胸、利分,是心的供給,是肺的氣海,是胸中的主氣;所以胸中的氣病都可以治。內關與鐘山配伍,理氣解郁,寬胸利隔,重在理氣,主要用於治療胸痹、心痛、癲癇、穢躁等證,以及肝郁氣滯、乳痹、乳瘀。4.突發,太西突發,太原突發。
突發痰、喘、咳;健脾和胃化痰。蓋“脾為痰之源,肺為痰之藏”。脾虛導致水濕凝滯,產生痰濁,肺氣下降,播散,肺氣不能展開,水津液不能展開,痰濕壅盛導致咳喘。暴突與中脘相合,是暴突治痰的標準,也是中脘治痰的源頭。兩者都是標本兼治,相輔相成。太原為手太陰肺經之穴,有祛風化痰、理氣止咳之功。若與天突同用,理氣止咳、化痰平喘之功明顯增加。太原能滋養潤肺,故可用於肺虛哮喘。如果腎臟吸不進氣,腎虛導致哮喘,可以選擇天圖、太溪為伴。因為太溪穴是足少陰腎經的俞穴,也是本原穴,具有滋陰清熱、益腎補虛的作用。兩者兼容,抑肺降氣,補腎納氣,上下配合,非常合適。5.魚鳧中伏與魚鳧泰西
俞府為足少陰腎經之穴,與沖脈、肺脈、胃脈相通,能降沖逆之氣,益腎氣助肺氣,順肺腎之氣。中府是手太陰肺經的穴位,既能補肺氣,又能宣肺氣,減少不良反應。俞府與中府相配,肺腎相配,金水相和。因為肺主呼氣,腎納氣,肺氣才能降順。腎氣充足,聶娜有權,肺腎協調,呼吸平穩,哮喘咳嗽無端。可補俞腑、瀉中腑,益腎降肺,主治腎虛哮證、喘息不止證、運動哮證,以及肺腎疾病。因為中伏合脾經,所以也可以治療肺脾或脾腎的疾病。俞府若配太溪,重要的是加強補腎強腎的功能,治療腎虛哮喘。如果是慢性咳喘虛,選擇俞府、中府、太溪三個穴位比較好。6.魚鳧泰元與魚鳧池澤
玉芙益腎益肺。太原為脈之會,肺之本,為肺脈所註,故能補肺益氣。玉符與太原相合,肺腎兩補,金水相生。主要用於治療肺腎陰虛、久咳、幹咳或咯血、痰中帶血、肺虛氣喘、肺勞咯血、咽幹舌燥。赤澤為手太陰肺經交會穴,可清肺熱,利咽止痛。玉符與赤澤配伍,能補腎清肺,主治腎虛肺熱,氣逆咳喘,虛實夾雜。7.中福太原和中福足三裏
中國政府又稱艾穎舒,是太陰手肺經、三陰足脾經、二脈的會通,也是為肺籌款。肺主周身之氣,上下合為胸氣之街,為胸氣之主經,故能主肺氣而致病。若配太原,可補肺氣,主治肺虛引起的哮喘或久咳,屬肺氣虛之弱。因為中伏與脾經相交,肺主氣,脾主血,所以可以調理氣血。太陰為手太陰肺經之穴,脈之會也。肺經沿前臂內側而行,因“經脈循行,主治皆在”,故也是治療上肢無脈癥的常用方。足三裏是足陽明胃經交會的點,中府是養肺的點,足三裏配中府,可以健脾益氣,益肺,其實就是培肥土壤,生金之法。最適用於肺胃氣虛證。8.鳳池舒菲和鳳池大椎
風池可以散風。舒菲,肺背上的俞穴,也是肺氣之街,能散則散,能補則斂,統攝全身之氣,喜散則勝邪。風池穴與合用,能祛肺衛之邪,祛風宣肺,效果直觀。風池穴若配大椎,可加強清熱功能,宣中有清,宣中有散,適用於風熱犯肺衛。如果熱毒過度,可以在大椎放血,效果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