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百病皆因痰,家中必備2招驅濕痰、寒痰、風痰、燥痰。

百病皆因痰,家中必備2招驅濕痰、寒痰、風痰、燥痰。

身體產生痰是壹個常見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壹旦不被重視,就很容易給身體造成更大的困擾。

中醫裏說“百病皆因痰”。痰液不排出,就容易把問題拖下去,導致更多的疾病。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痰濁是五臟功能失調產生的渾濁物質,會堵塞心、腦、腎或四肢,埋下各種疾病的隱患。

有專家指出,肺為痰之藏,脾為痰之源,腎為痰之根。這三個器官是人體的主要內臟。所以要重視這三個臟腑的運化功能,通過防痰治痰達到祛病保健的目的。

壹年四季,不同的原因都會導致人體五臟功能失調而產生痰。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痰瘀可誘發各種疾病,如腫瘤、乳腺增生、中風、高血壓、咳嗽等。,這些都和痰有關。因此,古今養生專家都非常重視指導人們防痰治痰,以祛病養生。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痰分為有形痰和無形痰兩種。

有形痰,也稱狹義痰,為咳嗽或嘔吐而出來,易被察覺,故又稱外痰;有形痰病癥狀明顯。根據這些癥狀,可以有效地診斷早期疾病。

隱形痰,又稱泛痰,不易被人察覺,只能從癥狀上察覺。其病理變化和臨床癥狀都是由內而外的,所以又叫內痰。

中醫認為,痰是人體水液代謝衰竭的產物,其產生主要與肺、脾、腎密切相關,其中以脾關系最為密切。中醫有脾為痰之源,肺為痰之貯器,腎為痰之源的說法。

飲水從胃入,津液運至肺。通過肺氣的下降作用,調整三交水道,將水液輸送到膀胱。同時通過肺氣的宣導,以三焦為通道,將津液分散於全身。

在腎的氣化作用下,註入膀胱的水(濁介質中的清部分)壹部分註入肺中滋養肺金,壹部分(濁介質中的濁部分)轉化為尿液排出體外。

有醫生明確指出,痰的本質是水。

如張景嶽說:“夫人痰多則中氣不足,覆痰即水。其源在腎,其標在脾。腎中,水不歸源,水泛痰;脾中,食欲不改,土不能造水。”

趙先科也說:“蓋痰之人...不是人體所擁有的。水若不泛痰,則水沸成痰。”

1.肺是儲存痰的地方。

肺氣通天(溫度、灰塵、細菌、病毒等。),精致又臟。

中醫常說肺是藏痰之器,因為肺主呼吸,調節氣的出入和升降。當病原體侵入肺部時,會損害肺氣,這容易導致津液在肺部凝結成痰。

痰雖來自肺,但中醫認為咳痰不是肺之象,而是不利水行之象。

咳嗽是風擾的癥狀,咳痰是水擾的癥狀,不是肺的唯壹疾病,與其他臟腑密切相關。

2.脾是痰產生的地方。

脾主健運,運化津液,是水液代謝的中間環節。脾虛健運不遂,水濕停滯,化為痰濁。

痰飲:“按痰為病,十病常為六七,而《內經》四痰飲皆因濕土而害,故哲人曰‘脾為痰之源’...脾復運勤,痰化為己。”

脾臟產生的痰是白色的,濃稠的,容易出來,好像是從喉嚨溜進嘴裏的,不需要用力咳出來。通常稱為濕痰咳嗽,而不是咳痰。

痰濕咳嗽是指痰阻肺引起的咳嗽,具有痰止咳嗽的證候特征。

臨床上脾臟最怕困,壹是氣困,二是濕困。

3、腎為痰之助。

因為脾陽根源於腎陽,腎陽充足是脾陽之本。脾陽是正氣內存的基礎,正氣內存是邪的保證。

因此,在健脾壯陽的同時,要考慮是否有腎陽不足的情況,適當添加溫補腎陽之品,如附子、肉桂、細辛、淫羊藿、吳茱萸等。

腎陰虛導致腎臟不能接受火,肝火就會旺盛。

痰瘀互結不僅可以形成各種疾病,而且有“頑痰怪病”、“異常證候”之說,其臨床表現必然變幻莫測,虛實夾雜,表裏不壹。

如頭重、頭暈;

胸脅脹滿,喘息,咽喉有異物;

善驚,易懼,抽搐,癲狂,躁動;

或男陽痿,女挫;

或痰流經絡,燥而失語;

或痰核癰,燥結;等壹下。

寒痰:

痰是白色的,患者怕冷,喜歡喝熱的,舌苔薄白。這種情況多由寒邪引起。可以用陳皮、桔梗等化痰藥泡水,同時治療風寒感冒。

熱痰:

痰黃粘,由熱侵肺或先患風寒高熱數日而轉化。患者畏熱喜涼,舌紅苔黃。這個時候就要清熱化痰。

飲食要清淡,不要吃容易上火的油炸食品,可以喝壹些鮮竹汁或梨汁。

(毛竹和毛竹的鮮莖經過烘烤,淡黃色清汁即為竹汁。其性寒甘,壹般用於清熱化痰。)

濕痰:

痰液呈白色水樣,患者出現體重、易疲勞或便溏等癥狀,舌苔薄白或膩。這是由於濕氣侵入人體(如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導致肺脾功能失調,或飲食過於油膩,缺乏運動,導致脾運化功能失調。

此時應多吃糯米、山藥等健脾的食物。同時加強鍛煉,控制體重。

幹痰:

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患者感覺口腔、鼻咽幹燥,舌苔薄黃。這個時候要多喝水。可以用沙參、麥冬、銀耳等藥物。壹邊喝茶,壹邊保持呼吸道濕潤。加濕器可以在室內使用。

風痰:

是普通感冒犯肺,也就是感冒引起的。剛開始痰是又白又稀,後來可以變黃又粘。患者怕風,舌苔先變白後變薄變黃。

痰的產生和增多會導致人體疾病,消除痰,也必須找到根源。古人說“多痰應在紅龍”。

因此,凡是與痰有關的疾病,都要通過風龍穴來治療。借助溫熱刺激,此穴位可同時治療脾胃經上的疾病,健脾胃,使濕痰自化。

1,鳳龍穴

豐隆穴位於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前外側。距小腿脛骨前緣外側1.5英寸,約兩指寬,與中點平齊。按在附近,感覺最酸或者最疼的地方就是風龍穴。

如果聲音嘶啞,好像有什麽東西卡在裏面,吐不出來。這可能是因為喉嚨裏有痰。灸豐隆穴壹分鐘。

如果有人覺得咳不出痰,刺激風龍穴後很容易吐出來。

體內有高血脂、痰多的人,先用手按摩豐隆穴或用小保健錘輕敲5分鐘,再將從藥店買來的甘草錘碎,外敷於此穴,用醫用紗布和膠帶固定。每次貼12小時,每隔12小時取下再貼。(甘草味甘,黃色,是健脾益氣、化痰止咳的最佳選擇)

2.鄭智角

分支是小腸經與心臟之間的絡點,位於腕橫紋上方五寸處。

鄭智穴可以治療人體的贅生物,中醫上叫痰結,也就是濕氣結在壹起,叫痰濕結。或者有氣滯之證,即部分氣生,體內痰濁凝結成草木。

通過刺激鄭智點,這些植被可以被溶解。因為鄭智穴可以從心臟吸收壹些血液和能量,然後沖擊小腸經絡,小腸的功能增強,痰濕可以及時化解,所以不會產生這些贅生物。

取穴方法:鄭智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鄭智穴位於人體前臂背尺側。陽谷與小海連線時,腕背橫5寸。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壓穴位,並註意壓力適中,每次按摩5分鐘,每天按摩兩次。

用艾條灸鄭智穴5-20分鐘。

今天的健康知識在這裏。

  • 上一篇:成人腹脹偏方大全
  • 下一篇:用軟棗治療咳嗽的處方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