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蒜泥灸:將大蒜(尤其是紫蒜)搗成泥,3 ~ 5g敷於穴位,施灸1 ~ 3小時,以局部皮膚瘙癢、紅腫、起泡為度。比如艾灸湧泉穴,可以治療咯血、鼻出血;艾灸合谷穴可治療扁桃體炎;艾灸魚穴可治喉炎等。
二、斑蝥灸取斑蝥適量,研成細粉。使用時,先取壹片膠帶,中間剪壹個黃豆大的小洞,貼在穴位上,露出穴位,保護周圍皮膚。在孔裏放壹點點斑蝥粉,然後貼上膠帶固定,直到癢了,局部發紅起泡,再把膠帶和粉去掉。也可以用適量斑蝥粉,與甘油混合,外敷;或用醋或95%酒精浸泡斑蝥,10天後擦患處。適用於牛皮癬、神經性皮炎、關節痛、黃疸、胃痛等疾病。
3.白芥子灸:將白芥子研成粉末,調醋成糊狀,取5 ~ 10g敷於穴位,用油紙覆蓋,用膠布固定;或者將1g白芥子粉置於直徑5cm的圓形膠帶中央,直接敷於穴位。艾灸時間2-4小時,視局部充血、潮紅或皮膚起泡而定。適用於風寒濕痹、肺結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癥。
第四,其他,如甘遂散外敷,治尿瀦留;將馬錢子粉敷於頰車、臧棣穴,治療面癱;吳茱萸粉末與醋混合,敷於湧泉穴,治療小兒高血壓、口腔潰瘍、水腫。將蔥白搗碎,敷在患處,治療急性乳腺炎;將等份的五倍子和何首烏磨碎。用醋調成糊狀,每晚睡前敷於肚臍,第二天早上取下,治療小兒遺尿癥;將砂仁30g、糖50g、明礬10g、鯽魚1混合搗成糊狀,分成3份,每份1份,分別敷於神闕、至陽穴,用紗布覆蓋,用膠布固定,每日換1次,以陽黃治黃疸,陰黃可用花椒。
雖然艾灸療法效果很好,但是用的中藥有的有毒,有的對皮膚有很強的* * *作用。因此,孕婦、老年人、體弱者和皮膚過敏患者應慎用或禁用。
提醒妳:天九新用的這個偏方來自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