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德全,1932 10出生於山東蓬萊縣朱曉村的壹個農民家庭。他的祖上都是農民,家裏只有他和妹妹兩個孩子。在我年輕的時候,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日軍走遍了每壹個村莊,屬於敵戰區的家鄉更是難以生存。每隔幾天,日本鬼子就會來村裏掃蕩,毆打所有人,放火燒屋,搶掠,無惡不作。
當時他的家鄉有壹個秘密抗日根據地,俞父也是其中的壹員,主要負責八路軍金庫系統的流通券管理。由於所有的工作都是秘密進行的,父親基本上白天都在山洞裏工作,直到天完全黑了才回家。無數個夜晚,為了防止日軍突襲,年輕的余德全和爺爺睡在山裏的窩棚裏,夜裏經常被凍著。
1942年,日軍進行了壹次大掃蕩,八路軍很多人被捕,受到殘酷折磨,有的甚至壯烈犧牲。父親也是他們要抓的人之壹。余德全和母親整天提心吊膽,擔心父親的安危。他從小目睹日本鬼子犯下的滔天罪行,父親也經常給他講抗日救國的道理和國際反法西斯政治形勢。年輕時,余德全就在心裏種下了抗日救國的種子。
1945年日本投降,余德全隨父親八路軍進入煙臺。八路軍與人民的友誼,部隊火熱的生活,父親強烈的愛國熱情,都深深地影響著他。1947年,年僅15歲的余德全因為成績優異,被老師推薦到膠東軍區衛生部下屬的新華制藥廠工作。當時的制藥器械主要是壓片機等簡易器械,但可以為八路軍供應壹些解熱鎮痛藥、消化藥等急需藥品。後來國民黨大舉進攻膠東解放區,制藥廠被迫停產撤離。他們被迫把機器打包,埋在山裏、沙子裏和河裏,以備後用。後來,余德全被送到華東軍區剛剛創辦的華東化工學院學習壹年。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余德全積極報名參軍。但由於當時醫藥行業人才短缺,藥廠希望他從事醫藥研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細菌戰,也讓他認識到醫學在拯救無數苦難平民和傷兵生命中的重要性和珍貴性。從此,他毅然踏上了漫長而曲折的探索科研的人生旅程。
全國解放後,他回到新華制藥廠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寫下了不平凡的篇章。他執著的探索和敬業的敬業精神,使他兩次榮立三等功,兩次榮立四等功。1952,余德全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在教授們的耐心教導下,在醫學實踐的積極參與和鍛煉下,在抗美援朝英雄事跡的激勵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蓬勃發展下,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知識無止境,學習無止境。他明白了掌握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余德全深深感到自己找到了強大的精神支柱。四年的學習為他後來從事天然藥物化學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65438-0956,畢業後,余德全被分配到中央衛生研究所(現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藥劑科工作,從事天然藥物化學研究。從此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研究生涯。50年來,他研究了60多種中草藥的化學成分,系統研究了3種槁本屬植物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發現4種化合物具有明顯的保肝和免疫抑制作用,完成了全合成和構效關系研究。完成了秦艽、靈芝、連翹等常用中藥化學成分的基礎研究,發現200多個新成分。瘧疾是壹種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和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的報告,全球約有6543.8+0億人生活在瘧疾流行區,每年有2億多人患瘧疾,100多萬人死於瘧疾。由於瘧原蟲對喹啉類藥物產生了抗藥性,瘧疾的防治再次成為全世界醫學界的研究課題。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英、法、德等國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尋找新結構類型的有效化合物,但始終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1967年美國入侵越南時期,瘧疾正威脅著包括中國在內的東南亞並不富裕的人民的健康。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研究所和軍事醫學科學院適時聯合成立了“523”研究軍,拉開了抗擊瘧原蟲的大幕。於德全負責從收集的眾多天然藥物中篩選具有抗瘧功效的有效成分。這是壹個長期的工程,需要不斷創新。首先,他收集醫學書籍和病歷,走訪全國各地的老中醫專家,收集民間偏方。在此基礎上,他進行實驗研究,組織篩選。
中央領導親自對瘧疾研究作出指示,使抗瘧隊伍備受鼓舞。余德全領導的研究團隊夜以繼日地工作,從壹個個中藥樣品中提取有效成分並鑒定其化學結構,從藥用植物常山(有效成分為堿和堿)對血液中瘧原蟲的殺滅作用入手,讓余德全和他的同事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常山提取物可以快速殺死瘧疾患者體內的瘧原蟲,以應對瘧疾的無情傳播,但令人驚訝的是,許多患者服用後出現了嚴重的嘔吐,這給余德全留下了壹個大大的問號。這是個別現象還是普遍現象?有什麽問題?有解決辦法嗎?為了得到正確的結果,余德全等人不顧個人安危,悄悄服用了藥用植物常山的治療劑量,以驗證其毒副作用。結果幾個小時後開始出現惡心癥狀,然後劇烈嘔吐,普通方法無法止住。結果,他們連續幾天身體不適,不得不在家休息。
在剛剛經歷了壹場“意想不到”的疾病後,余德全立即投入到藥用植物常山引起嚴重嘔吐的機理研究中。余德全等人對常山抗瘧有效成分的構效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抗瘧作用與嘔吐密不可分,相當於給常山這種藥用植物判了“死刑”,因為壹旦劑量達到抗瘧治療劑量,必然會引起嘔吐的嚴重副作用。
雖然實驗遇到了這樣那樣的挫折,但余德全從未放棄對新型天然抗瘧藥的研發,他們走遍了廣東、廣西、海南島等中國多個瘧疾重災區。他參加了用老鼠和雞胚做的動物實驗。實驗動物感染瘧原蟲後,他從老鼠身上取血,做血塗片。染色後,他可以看到瘧原蟲密集的紫色斑點。接著,他對許多天然植物樣本逐壹篩選,最終篩選出壹種有效的中草藥——楓楊。通過給予實驗動物壹定量的蕨菜根提取物,抽血後鏡檢可見血塗片中的瘧原蟲明顯減少,觀察到蕨菜對瘧原蟲的作用與抗瘧藥氯喹相似。這是壹個極其激動人心的結果,當場引起轟動,相當於在黑暗中重燃希望之火。
為了證明這個結果不是“偶然”的、可重復的,余德全用新收集的鷹爪重復了實驗,結果令人驚訝。顯微鏡下的瘧原蟲仍然活蹦亂跳,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它們面臨著致命的打擊。鷹爪根對瘧原蟲有效只是偶然嗎?無數的問號盤旋在余德全等人的腦海裏,無數的障礙擋在科研的路上。此後每壹批新收集的魔爪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對瘧原蟲沒有影響。這樣的結論是在不斷地摧毀希望的火焰。研究的熊熊烈火再次跌入低谷。如何找到突破口成為擺在余德全等人面前的頑固堡壘?“523”研究大軍正面臨壹場無聲的戰爭。
當時正值文革階級鬥爭的高峰期,搞科研更是難上加難。然而,許多困難並沒有阻礙德泉和他的同事們的信心。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我們不斷對比魔爪結果出現如此大反差的原因,最終發現了壹個意想不到的關鍵“細節”——新收獲的魔爪並不具有抗瘧原蟲的作用,但魔爪在陰涼處放置壹段時間後,逐漸具有抗瘧原蟲的作用,反復實驗證明,在陰涼處晾幹的魔爪具有殺滅瘧原蟲的作用。這樣的結論讓德全等人迷惑不解。為什麽鮮鷹爪根無效,陰幹後有效?易如何解釋如此不可思議的現象?
經過反復的結構研究,人們認識到棘果紫檀的根可能會繼續催化原始化合物形成新的過氧鍵——壹種抗瘧原蟲的活性基團,因為有些酶在離開植物後仍有活性。後來證明了鷹爪的指甲鏈中存在過氧鍵,證明過氧鍵是抗瘧疾的有效基團。因此,大葉黃楊根中有效成分的成功開發,為當時抗瘧藥物的尋找留下了重要的壹筆。大葉黃楊甲的作用與氯喹相似,不僅能迅速使高熱患者退燒,還能直接殺死瘧原蟲,達到根治的效果,並通過自己的試驗證明了藥物的療效。talons中過氧化物鍵的成功發現為青蒿素研究提供了先例和壹定的研究思路。不久,青蒿素(黃花蒿抗瘧疾的有效成分)也被證實具有抗瘧原蟲作用,起關鍵作用的活性基團也是過氧化物鍵。於德全領導的研究團隊因在瘧疾防治研究中的重大貢獻,被國家授予先進集體獎。麝香,急救藥,廣泛應用於近300種中成藥中,是我國不可或缺的常用中藥。然而,野生麝的資源日益匱乏,麝香價格大幅上漲。面對嚴峻的形勢,如何保護麝資源,如何保證中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保證急救用藥,都是亟待考慮的問題。
1967年,國務院領導提出發展人工麝香,被列為國家重點項目。余德全參與了項目的總體設計,負責全部化學工作,包括化學成分研究、配方設計、替代品尋找、質量控制、生產工藝研究等。最關鍵的是找到天然活性成分的替代晶體,從大量樣本中篩選出與天然麝香活性成分結構和作用相似的化合物。經過近20年的時間,余德全課題組終於研制出壹種與“天然麝香”功效幾乎相同的國家新藥“人工麝香”。
人工麝香的研制成功,大大緩解了天然麝香的短缺。該項目於1994年正式投產,年產值數億元,部分緩解了天然麝香的短缺,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天然藥物化學的研究離不開當代光譜技術。余德全緊跟國際前沿,及時引進最先進的技術。當時,藥研所和上海藥研所是引領我國天然藥物化學結構鑒定的旗幟。20世紀60年代以前,余德全對天然藥物的研究主要依靠化學方法進行結構鑒定。由於化學反應復雜多樣,需要反復操作,而且需要大量的天然藥物樣品,非常耗時。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物理方法的不斷發展,他積極推動光譜新技術在天然藥物成分結構鑒定中的廣泛應用,不僅顯著減少了樣品用量,還節省了大量的測試時間。在新的光譜技術中,無論是核磁共振、質譜、紅外光譜還是紫外光譜,只需要毫克級就可以得到結果,大大節約了研究成本。余德全感慨地說:“嗎啡的化學結構並不是很復雜,但研究它的結構花了大約壹百年的時間,而且需要的樣本量需要達到千克才能得到實驗結果。因此,光譜新技術的快速普及大大簡化了檢測手段,節省了時間。”於德全靈活應用不同方法確定不同類型天然藥物的結構,顯著提高了化學結構鑒定的效率。
晚年,余德全院士還擔任《亞洲天然產物化學研究》(英文版)副主編近十年,每期獨立編輯文章近30篇。他喜歡每天繁重的審稿工作。談及工作,他總是淡然壹笑:“多為年輕壹代做服務,幫助他們參與國際交流,走向世界!”
寧靜而深遠
在如今這個浮躁的城市,或許正是因為他心無旁騖,才不斷取得成就。
采訪中,於院士口口聲聲說:“我是壹個普通人,壹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做著所有知識分子都應該做的普通工作。”
在漫長的人生中,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平和的心態,他才能比別人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