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內突起長且結塊,堅硬如石,疼痛如刺。用虎杖根中的壹塊石頭,洗凈晾幹,搗成粉末,與五升大米混合,攪拌均勻,倒入好酒,分五鬥浸泡。每升半,避免吃新鮮的魚和鹽。
2、氣沖怪病(皮下之聲,全身癢難耐,抓到血不止癢)。分別用虎杖、人參、青鹽、細辛各壹兩,加水煎服,壹飲而盡。
3.解渴。將虎杖、浮石(焦)、烏賊骨、朱砂分別研成粉末。渴了就拿兩元跟麥讓東塘。壹日三次,忌酒、魚、面、感冒、房事。
附:虎杖具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經的作用。目前臨床上用於治療肝病的有虎杖、木香、枳殼、黃芩。
用法用量:煎服,9~15g。取適量外用,制成湯劑或膏劑塗服。
孕婦慎用。
性味、歸經微苦,微寒。歸肝、膽、肺經。
精選傑作:
1.《本草綱目》:虎杖的主要主治是其活血通絡與天精相似,治療之風與王相似。以前的哲人大多說它是解暑的最好解藥,所以要從血液生化的源頭去熱,所以它的治療如鼓。方劑書是用來治療痙攣的,和清熱的味道是壹樣的,作用是割耳,但對其他證候也是清新的。為什麽?方劑書用於治療淋證,即丹溪治療老年人氣血損傷引起的淋證,也認為補藥需要用藥。都說人衣之不足,百害而無壹利,和進補差不多。
2.名醫不錄主水,破血癥結。
3.陶弘景:主暴,酒漬取之。
4.《藥性論》:治熱煩躁,止渴利水,抑制壹切熱毒。
5.《本草綱目》:主風在關節間,瘀血。熬汁做酒。
6.《日華子本草》:治產後,氣血不足,心口脹滿。排膿,治瘡癤癰,女子血昏,打瘀,破風,氣毒積聚。
7.《滇南本草》:攻腫毒,止咽喉腫痛,利小便,走經絡。治五淋白濁,痔漏,瘡癰,婦女赤白帶下。
8.醫學森林綱要:強腎壯陽益精,強筋骨,增力量。敷在摔傷的部位,續筋續骨。
9.《嶺南本草集錄》:治蛇傷、膿皰瘡、止損痛。
10.貴州民間驗方及藥集:收斂止血,治痔瘺,祛風濕,散寒化瘀,治火傷外治。
11.中藥實驗研究:治療上火牙痛、濕瘡爛腿、濕趾。
12.藥性理論:虎杖、夏月、甘草炒,色如琥珀,可愛可口。瓶子放在井裏,冷得像冰,裏面裝的是白瓷銀器,像茶。當人們稱之為冷飲時,也受到茶的尊重。
13.《醫方》:苦棒的根俗稱土牛膝。多拿壹些,洗幹凈,打碎,混在壹起,用五杯水,炒壹杯,把我弄走。用少許麝香、乳香,研調,治婦女各種淋癥。耿孟德,鄞縣武威人,十三年來飽受沙石之苦。每壹個螺旋的痛苦都是無法忍受的。溺水器撒尿帶沙礫,剝落可聞,但無效。偶爾會在這邊抿壹口,壹夜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