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環的研究從20世紀20年代就開始了,但微循環這個術語是在1954第壹屆美國微循環大會上正式定義和使用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紛紛成立微循環學會,先後召開了六屆世界微循環大會和三屆亞洲微循環大會。微循環的研究已經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血流,並深入到細胞和分子水平。
微循環為組織細胞提供氧氣和營養,帶走代謝廢物,保證正常的生命活動。微循環障礙參與多種疾病,如急性炎癥、創傷、燒傷、休克、慢性潰瘍、肝炎、肝硬化、老年性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因此,改善微循環有助於身體的健康和疾病的康復,尋求改善微循環的好方法壹直為醫學界所重視。在之前的講座中,已經介紹了紅細胞聚集、白細胞粘附、血小板聚集和微血栓的預防和治療。本文主要討論改善微循環和增加總血流量的方法。
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山莨菪堿、阿托品、山莨菪堿等。以藥物治療為代表,其特點是擴張微血管,加速血流,從而增加血流量。從青海唐古拉山莨菪堿中提取的山莨菪堿作用最為突出,具有明顯的擴張微血管、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同時降低血小板和白細胞的聚集,減少微血栓。現已成為我國臨床醫生廣泛使用的治療微循環障礙和搶救部分重癥患者的藥物。此外,活血化瘀中藥丹參、川芎、虎杖也有明顯的增加血流量的作用。
在非藥物療法中,各種物理療法,包括超短波、頻譜、氦氖激光、熱療、礦泉浴等,都有擴張微血管、增加血流量的作用。近年來,我國開發了壹種改善微循環的新型高科技材料——微量元素生化纖維,也屬於非藥物療法。這種材料是將壹些無機超細粉末紡成化學纖維制成的,用它制成的紡織材料可以吸收人體和外界的能量並釋放遠紅外線,從而明顯改善微循環。可使正常血流量增加2-3倍,使燒傷和炎癥的血流量在數小時內逐漸恢復。微量元素生化纖維的開發,壹方面改變了紡織品傳統的保暖美觀功能,使其進入功能性紡織品時代;另壹方面是利用紡織材料可以縫制成衣服、護膝、護腕等產品穿在身上的特點,起到持續改善微循環的作用。改變了只有藥物治療才能持續作用,而非藥物治療不能持續改善微循環的傳統觀念。因此,它的成功開發引起了國內外的關註。
需要註意的是,所有改善微循環的方法都沒有直接消除或拮抗細菌、毒素等疾病的原發原因。所以包括新開發的超細纖維產品,要正確評價其功能,不能誇大其改善微循環的作用。目前還沒有能包治百病的療法或藥物。改善微循環只對發病機制中的壹個環節起作用,對某些疾病可能有壹定療效,但不可能包治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