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村容村貌發生了變化。以前村裏的路都是土路,凹凸不平。那時候穿高幫鞋會不斷扭傷腳踝,但穿平底鞋會很不舒服。簡而言之,我們不舒服怎麽走路,更不用說騎自行車。那時候村裏雞很多,每條巷子都堆著雞糞。夏天的時候,到處都是蒼蠅,臭氣熏天。還有隨意堆放的垃圾。我們每天呼吸著混合著各種氣味的空氣。墻上掛著各種兒童的“塗鴉作品”。現在回想起來,我的童年是美好的,但我的家鄉也可以說是滿目瘡痍。現在,在全國建設新農村的總動員下,通過環境整治,各村主幹道基本實現了道路硬化、村莊綠化、河道凈化、路燈亮化和破墻拆除,徹底改變了農村“臟、亂、差”的現象。健全的衛生體系通過長效管理機制保障了環境衛生,村容村貌煥然壹新。
第二,人們的環保意識得到了提高。通過凈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群眾不僅改變了庭院衛生意識,而且註重公共衛生,樹立了新的衛生意識和環境優美意識,形成了“人人講文明、人人愛清潔、家家戶戶講衛生”的良好氛圍。現在垃圾不是到處亂扔,家禽糞便也不是到處亂扔,都有統壹的安排和處理。現在到處都是幹凈的混凝土,讓人感覺很舒服。
三是物質生活有新突破。以前農村人只會生活在那壹畝三分地上,吃的穿的用的都很簡單隨意,只要不餓不凍就很滿足了。如今,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和變化,農民已經意識到他們應該不斷提高他們的物質水平,並開始尋求致富之路。現在我們村不僅發展了養殖業,還有很多小鐵廠、煤廠等廠礦。與此同時,它為大量婦女提供了工作。現在,每家都有兩個人在賺錢。手裏的錢多了,物質生活有了改善,很多人像去市場壹樣,每天都來村裏賣東西。什麽餃子啊,魚啊,雞啊之類以前只有過年才能吃的東西,現在都可以隨時吃了。穿衣服也開始追求名牌。更不用說用電飯鍋,微波爐之類的了,都上了農民的鍋碗瓢盆。
第四,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物質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提高了。以前秋收之後,大人小孩都在賭。現在,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夏天在大隊部跳舞,冬天扭秧歌,不僅端正了村裏的風氣,也愉悅了每壹位村民的身心。
第五,團結協作的精神變了。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廣大幹部群眾和黨員齊心協力,群策群力,做了大量工作。集體投資和群眾集資緊密結合,全村擰成壹股繩,團結協作精神進壹步發揮。村領導還堅持把宣傳作為新農村建設的試點,組織鄉村幹部深入壹線,對新農村建設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充分利用會議、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等多種形式宣傳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和意義。
調查結果:
通過該村與其他村的比較,發現仍然存在壹些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因素。
壹是宣傳動員工作不夠深入,群眾不了解。主要原因是宣傳的力度和廣度不夠,目前沒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標準,導致少數村幹部認識偏頗,誤以為只要搞好村莊規劃,建設小康新村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群眾還沒有正確看待新農村建設。有人認為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是領導的“面子工程”,卻誤以為要創建和檢查。
二是村級積累薄弱,基礎設施不完善。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配套資金大多依靠地方財政投入,而農村層面的財力有限。他們中的壹些人仍然背負著沈重的鄉村債務(如從第九年義務教育開始產生的債務,歷年欠下的債務),壹些村莊很難正常支付村幹部的工資)。其中壹部分解決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但仍然缺乏資金,特別是公共服務和活動的建設。勞動力轉移滯後,農民難以“洗腳上岸”。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陽光工程”、農民工轉移培訓和農民知識化工程,培養了壹批適應外出務工的新型農民。但是,效果還是不明顯。他們從事的主要行業仍然是建築工人、家政服務和制造業,農民工年齡參差不齊,從60歲到15、6歲不等。究其原因,是當前農民知識化工程不貼近農村和農民,與農民需求脫節。所以培養新型農民任重道遠。
三是勞動力轉移滯後,農民難以“洗腳上岸”。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陽光工程”、農民工轉移培訓和農民知識化工程,培養了壹批適應外出務工的新型農民。但是,效果還是不明顯。他們從事的主要行業仍然是建築工人、家政服務和制造業,農民工年齡參差不齊,從60歲到15、6歲不等。究其原因,是當前農民知識化工程不貼近農村和農民,與農民需求脫節。所以培養新型農民任重道遠。
四是農村公共文化事業嚴重“貧血”,難以開創新局面。我在調研中發現,雖然農村的電話、手機、廣播、電視覆蓋率比較高,但是農村的科技培訓和文化生活比較脆弱,很多設施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使得農村的文化活動停留在壹種自發的、分散的、無組織的狀態,難以發展壯大。再加上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農村的孩子和老人基本都在家,少數人還沈迷於“賭博”等舊習慣,很難跟上現代文明。
五是村幹部隊伍不穩定,難以解決後顧之憂。大部分年輕農民外出打工,村裏為數不多的年輕黨員以復員軍人為主,後繼乏人。村幹部工資相對較低,壹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村幹部缺乏必要的保護,退休後害怕別人報復,沒有養老等社會保障。年輕的村幹部渴望外出打工,渴望通過打工致富。
評估建議或對策:
如何調動和提高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如何引導農民推進新農村建設?根據中央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結合我村的調查情況,我提出壹些粗淺的看法和想法:
1.加強村級班子組織建設,提高村級班子凝聚力。第壹,要從農村黨員中選拔政治覺悟高、致富能力強的黨員幹部擔任主要領導。在我們村的調研中,我了解到,村班子的團結、戰鬥力、凝聚力,在群眾中的威信,關鍵是要有壹個好的“班長”。村組合並前,村黨支部書記是我們村的村長,是全縣第六專業技術人員。他不僅在群眾中有威信,更重要的是他能為農民提供實實在在的技術和服務。二是要完善村級黨組織的制度建設,在農村鄉土人才和業務人才中發展黨員,發揮基層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三是要關心村幹部,建議多方籌集資金建立養老保險基金和老年生活補貼制度,解除村幹部的後顧之憂,穩定農村幹部隊伍。
2.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重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繼續創先爭優,多方籌措資金,爭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推進包括末級渠系、農村能源、田間道路、土地平整等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強農業科技支撐,充分發揮現有農村科技服務設施的功能,積極探索與農業科研單位和院校的合作,引進適合當地自然資源的“三新”(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項目,在鞏固鄉鎮綜合改革成果、全面創新農村公益服務機制的基礎上,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要以全縣農業“34111”工程為重點,大力發展農村中介協會,增強其帶動和輻射能力,把更多的農民網絡起來,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入,就是要圍繞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不斷拓展增收空間。要引導農民利用現有資源優勢和條件,做大做強主導產業,使其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撐;繼續發展農民工經濟,關鍵在於建立和完善農民工服務網絡,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信息服務和轉移培訓,為農民工經濟創造寬松的環境和條件;要結合落實中央農村政策、建設節約型社會、實施惠農增收政策、加強農資市場監管增收、科技增收、抗災增收、降本增效增收等綜合措施,不斷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和來源。
3.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小康新村建設。要堅持規劃先行、試點示範、分步推進的原則,引導有條件的農民進行舊村改造和新村建設,搞好配套設施建設,搞好村莊綠化美化和環境衛生,通過整理集聚、拆舊建新、移民安置等方式,不斷改善規劃區人居環境。要進行扶貧開發,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和新型合作醫療成果,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農民養老等社會保障,不斷提高生活質量。要重視困難群眾生產生活救助體系建設,關註弱勢群體,實現* * *共同富裕。
4.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新型農民。首先,要加強對農民群眾的教育、宣傳和引導,解決他們的認識問題。其次,要增強農民致富能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培養盡可能多的農村大戶和鄉土人才,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綜合素質。第三,要圍繞精神文明建設,培養綜合素質高的新型農民。通過對農民的培訓,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和陣地建設,開展鄉風文明創建活動,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構建和諧農村。
5.推進民主管理,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壹是規範黨務、村務、財務公開,保障群眾“四權”。二是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民主理財和村級財務依法委托鄉鎮管理制度,完善“壹事壹議”制度,探索“聯戶議”、“聯組議”、“聯村議”等農村事務決策新形式,把權利交給人民,真正做到為民之事、家之事由人民辦。第三,各級幹部要轉變工作作風,增強服務意識,鞏固政務下鄉成果,加強農村公益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提供能滿足農民實際需求、惠及百姓的實實在在的服務,並將其納入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