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肛門收縮肌失效怎麽辦?

肛門收縮肌失效怎麽辦?

肛門括約肌松弛意味著肛門直腸環對大便的控制力不足,容易造成大便失禁。多見於年老體弱者及肛腸手術後對肛腸環的手術損傷。建議平時多做提肛運動。治療措施肛門失禁應根據病因和損傷範圍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果肛門失禁是繼發於壹種疾病,就要治療原發病竈,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肛腸疾病等。治療原發病,在肛門失禁中有些可以治愈,有些可以改善。(1)非手術治療1。促進排便治療結直腸炎癥,使糞便正常,避免腹瀉便秘,避免服用刺激性食物,常用纖維素類食物。2.肛門括約肌鍛煉可以提高外括約肌、恥骨直腸肌和肛提肌的自主收縮力,增加肛門功能。3.電刺激常用於肛門失禁疾病。Caldwell(1963)將刺激電極置於外括約肌中。Hopkinson (1966)和Macleod (1979)用插頭和靜電計刺激括約肌和盆底肌,使其有規律收縮並有感覺反饋,可改善肛門功能。2)手術治療手術損傷、產傷或外力暴力損傷括約肌造成的局部缺損。先天性疾病、直腸癌手術後肛門括約肌切除等。需要手術治療,包括括約肌修復術、直腸陰道括約肌修復術、括約肌折疊術、植皮管成形術、括約肌成形術等。1.肛門括約肌修復目的:分離並縫合切開括約肌兩端的瘢痕組織。多用於短期損傷的病例,括約肌功能部分占1/2。如傷口感染,應在6 ~ 12個月內修復,以免肌肉萎縮。如果治療時間較晚,括約肌已經萎縮成纖維組織,術中就很難發現和縫合,影響療效。方法:沿瘢痕外側(1 ~ 2 cm)做半圓形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將斷裂的括約肌與瘢痕組織適當分離,切除瘢痕組織,但要在斷裂的括約肌處留少量纖維組織進行縫合。沿內外括約肌間隙,內括約肌與外括約肌分離,肛提肌向上分離。分離時,註意不要損傷黏膜。用兩個組織鉗夾住內外括約肌的斷端,交叉測試括約肌的活動度和松緊度。適當的時候,將直徑為1.5 ~ 2 cm的肛門鏡插入肛門,然後再次拉動括約肌。內外括約肌分別用絲線首尾間斷縫合或重疊縫合,縫合後取出肛門鏡,最後縫合皮下組織和皮膚。術後應控制大便3 ~ 4天,然後坐浴換藥,保持局部清潔。瑪蒂(1990)綜合分析了7位作者401例括約肌修復的結果,成功率90%。2.括約肌折疊適用於括約肌松弛的情況。⑴肛管前括約肌折疊術:在肛門前沿肛緣1 ~ 2 cm處做半圓形切口,將皮膚及皮下組織向後翻,覆蓋肛門,拉起皮瓣,在兩側外括約肌與內括約肌間可見壹三角形間隙,用絲線縫合兩側外括約肌,閉合間隙,收緊肛管,最後縫合皮膚。⑵陰道內括約肌折疊術:由於切口遠離肛門,感染的機會較小。在陰道後壁做環形切口,向上分離陰道後壁,暴露外括約肌前部,向上拉括約肌,用絲線折疊,收緊括約肌。將食指放入肛管,測試張力,縫合傷口上端肛提肌,最後縫合陰道後壁。⑶肛管後parks盆底修復術:適用於直腸脫垂固定術後尿失禁及自發性尿失禁患者。在肛緣後面做壹個單獨的切口,皮下分開。分離肛管和直腸後面的內外括約肌,向前牽拉內括約肌和肛管,在恥骨直腸肌上方向上分離,盡可能同時暴露髂尾肌和恥骨尾肌。間斷縫合兩側肌肉,特別是恥骨直腸肌,使恥骨直腸肌縮短,使肛管直角前移,恢復正常角度,縮短外括約肌,縫合傷口,放置引流。因為這個手術已經造成了出口處的狹窄,如果強行排便會使修復部位破裂,所以術後不能強行排便。Parks等人(1971)在必要時報告了183個病例。術後肛管自控能力完全恢復至72%,改善12%,無改善18。3.植皮肛管成形術適用於肛管皮膚缺損、黏膜外翻引起的肛門失禁患者。將帶蒂皮片移植到肛管內,如S形皮片肛管成形術。操作方法:取膀胱截石位,沿外翻黏膜邊緣做環形切口,與周圍組織分離,切除多余黏膜,以肛管為中心做S形切口,形成上下兩個皮瓣,上皮瓣移至肛管右側,下皮瓣移至肛管左側。皮瓣內緣縫合粘膜,粘膜邊緣與皮瓣可完全縫合。
  • 上一篇:足跟痛的原因是什麽?
  • 下一篇:經常吃鯽魚有什麽好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