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級膠質瘤的分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原發性顱內腫瘤的分類,低級別膠質瘤將包括I級和II級神經上皮腫瘤。更常見的I級腫瘤是毛細胞星形細胞瘤、胚胎神經上皮瘤(DNET)、黃色多形性星形細胞瘤(PXA)、神經細胞瘤和神經節細胞瘤。更常見的II級腫瘤包括星形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瘤和混合型少突膠質細胞瘤。這種專業的神經病理學分類很重要,因為I級腫瘤通常可以通過手術切除治愈,其癥狀通常可以減輕。相反,通常不可治愈的II級腫瘤的平均存活時間為5年。具有少突膠質發生成分的腫瘤通常比星形細胞瘤好,預後與染色體1p和19q上的基因缺失有關。神經病理學診斷和腫瘤特征將深刻影響治療策略。目前,即使是最好的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儀,也很難區分I級、II級甚至III級腫瘤,因此活檢可能非常重要。
如何突破低級別膠質瘤治療中的困境?現代顯微外科能提供什麽?
許多低級別膠質瘤可以通過現代外科手術和麻醉技術完全或大部分切除。ⅰ級腫瘤引起的癲癇對抗驚厥藥物不敏感,或者患者想切除時,通常可以安全切除,癲癇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大多數I級病變的腫瘤殘留物不會生長,這些患者中的大多數可以被認為是“治愈的”(圖2)。
神經膠質瘤檢查
神經膠質瘤病例
上圖:T1加權釓增強磁共振掃描30歲男性,癲癇病史較長,但無局竈性神經功能缺損或頭痛。掃描顯示,對比增強神經模塊連接到左頂葉囊腫的前壁。多年來,這種疾病已經被兩種抗驚厥藥耐受。
大多數II級病變在壹定程度上也可以切除。在大腦的某些區域比其他區域更容易獲得完全的神經放射切除。極性和淺表病變比深度和廣泛病變更容易切除。在某些地方操作有特殊的危險。延伸至顳葉或島葉區域的低級別膠質瘤對手術提出了特殊的挑戰,因為穿過大腦中動脈的分支可能會穿過腫瘤,並為卵圓中心提供非常重要的白質束(圖3)。如果這些在手術切除過程中受損,可能會導致以後中風。隨著術前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廣泛應用,風險評估成為可能。此外,在手術中,使用意識開顱術意味著可以監測腦功能,優化病竈切除。但是,即使是清醒的開顱技術也不是絕對正確的,可能會出現永久性的並發癥。
神經膠質瘤的治療檢查
神經膠質瘤病例
上圖:壹名28歲女性,患有復雜的部分性癲癇,但沒有局竈性神經功能缺損。左側顳葉和島葉有強信號異常。病竈無強化,影像學表現符合典型的顳周島葉低級別膠質瘤。這種類型的腫瘤比其他類型的腫瘤更能說明治療這類患者的困境。這位婦女的癲癇發作在壹定程度上是由抗驚厥藥控制的。她接受了次全切除術,最後被診斷為II級少突膠質細胞瘤。癲癇完全停止了。如果要徹底切除這些病變,即使使用意識開顱術,也可能導致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
在給患者提出手術建議時,壹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手術不會“治愈”腫瘤。令人失望的是,經過多年穩定的放療後,腫瘤往往在幾年後復發。它可以局部復發或多竈性復發(圖4)。在這個階段,可以進行進壹步的手術、放療或化療。因此,第壹次手術如何達到良好的預後,對主刀醫生的技術要求極高。否則很容易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功能缺損,患者的余生都會出現這種情況。隨著病變接近腦幹區域,手術並發癥的可能性增加。如果在0.5厘米範圍內靠近活躍重要的腦組織,出現並發癥的風險很大。但很多情況下,有意識開顱手術切除後的缺損會在1-3個月後消失。
膠質瘤手術殘留腫瘤體積越小,預後越好。在神經腫瘤學上,壹篇題為《低級別和高級別膠質瘤手術切除率的作用》的論文得出結論:當切除率超過90%時,低級別膠質瘤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別為97%和91%。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延長了低級別和高級別膠質瘤患者的生存時間。
國際神經外科集團INC下屬的世界神經外科顧問團(王)成員Bartrand Fei教授能做到如此高的腦腫瘤切除率,給患者帶來了更好的預後,更長的生命周期,更好的生活質量。巴特蘭德·費教授為兒童腦腫瘤做過無數次手術,切除率很高。在德國漢諾威INI國際神經病學研究所,他每年為疑難腦腫瘤做手術400多例,切除率高。目前已成功為全球無數腦幹、丘腦、脊髓等復雜部位的膠質瘤、血管瘤患者實施腫瘤切除、動脈瘤夾閉、血管畸形手術,切除率達90%以上。在顱底外科領域,他是壹位非常著名和受人尊敬的教授。
內容來源:網絡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