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架分兩層,每層都有很多插糖人的小插孔。又好看又好玩,玩完後還可以吃。大多數孩子都喜歡。他們看到就走不動了。他們要麽纏著大人買,要麽跑回家要錢。實在沒錢的不肯走,眼巴巴的盯著這些糖人。有的孩子要速戰速決就花錢買現成的;還有的指定形狀,現在就要。這時,攤主用鍋鏟取壹點熱糖漿,在自己沾滿爽身粉的手上擦了擦,然後含了壹塊在嘴裏。吹完泡沫後,他迅速放入塗有滑石粉的木模中,用力吹,過壹會兒,打開木模,他要的糖人就吹好了。然後在蘆葦的壹端粘上壹些糖漿,粘在糖人身上,就大功告成了糖人有各種形狀,比如鹿、金魚、老鼠、燈籠等。猴子最受孩子們的歡迎。猴子做完了,要在猴子背上敲個小洞倒點糖漿,然後在猴子屁股上打個小洞,讓糖漿慢慢流出來。接下來用小糯米碗舀碗中的糖漿,用小糯米勺吃,直到糖漿流盡或冷卻凝固,連糖的猴子,糯米碗和勺子壹起吃。這套玩具叫猴瀉,最受小朋友歡迎,但是價格比其他糖人貴。
據老人說,早些年,街上還有吹糖的人。糖民為了生意更好做,可以用牙膏皮代替錢來交換。兩管牙膏皮可以換壹只猴子或者其他小糖人。這壹舉動很受孩子們的歡迎。孩子經常把家裏沒用完的牙膏擠出來,把牙膏皮換給糖人吃。即使被打,也覺得甜。我覺得這是計劃經濟難得的好處之壹,但是現在經濟發展了,牙膏皮也沒那麽稀缺了。現在,恐怕很多老人只能對著扔進垃圾堆的牙膏皮苦笑壹下。
吹糖人的祖師爺是劉伯溫。據說朱元璋為了把皇位代代相傳,建了壹座“英雄亭”來焚燒英雄。劉伯溫僥幸逃脫,被壹個挑著糖擔子的老頭救了。他們換了衣服。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背著糖人要破衣爛衫。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將糖軟化,做出各種各樣的糖人,如小雞、小狗等,可愛極了,孩子們爭相購買。途中,許多人請劉伯溫教吹糖人,劉壹壹教了。於是,這種手藝從壹口流傳到十口,據說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現在估計沒人拿吹糖工當手藝活吃了。希望吹糖人、剪紙、年畫、泥巴戲這些作為傳統文化藝術的東西,能夠引起人們的重視,能夠有人繼承發揚,讓這些古老的傳統工藝得以保留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