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麽是幹燥性鼻炎?幹燥性鼻炎是慢性鼻炎的壹種特殊類型,也屬於萎縮性鼻炎的早期。臨床上表現為鼻腔幹燥,鼻部有燒灼感和瘙癢感,下鼻甲前端有少許痂粘連,或鼻中隔黏膜糜爛,易引起鼻出血。
(2)幹燥性鼻炎是如何發生的?
①環境因素:氣候過冷過熱,工作或生活環境空氣幹燥多塵,容易生病。
2飲食習慣:長期飲酒、吸煙、吃辣稠,易引起此病。
③體質因素和慢性疾病:營養缺乏、長期便秘、慢性子宮疾病、慢性貧血等全身性慢性疾病易誘發本病。
④病理改變:鼻粘膜以幹燥、變薄為主,部分上皮細胞失去纖毛,因分泌腺變性萎縮而使分泌功能下降,易引起幹燥、幹澀,嚴重者引起淺表粘膜潰瘍,易引起毛細血管破裂、流鼻血。
(3)幹燥性鼻炎如何診斷①病史:病程或長或短,每次出現或因前述原因誘發癥狀加重。
②鼻腔幹燥癥狀:自覺鼻腔幹燥,流鼻涕少,很少吹出鼻涕。
鼻腔異物感:鼻子內有多處灼燒異物感或燒灼感或癢感,導致孩子喜歡摳鼻子,而孩子則喜歡揉、摳鼻子。
流鼻血:多位於前鼻中隔下方的血管叢區,往往容易止住(如擠壓鼻翼止血,前鼻孔塞幹凈紙)。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前鼻中隔下粘膜幹燥、結痂和糜爛。如果睡眠後鼻子裏有異物感覺癢,挖鼻子,很容易導致流鼻血而不自知,往往第二天早上才發現。
③檢查:不需要特殊檢查。壹般內鏡檢查可見鼻粘膜幹燥發紅,體液少,下鼻甲前端常附著少許幹痂。鼻中隔可充血、糜爛、幹燥、結痂,鼻粘膜無萎縮。如果由於反復鼻出血和燒灼,或鼻腔長期幹燥而使鼻中隔受損,則可能伴有鼻中隔穿孔。
(4)西醫如何治療幹燥性鼻炎①病因治療:消除病因,改善環境,調整生活飲食習慣,改善營養,保持大便通暢,積極治療慢性病。
②口服維生素A、維生素AD、維生素C;或者服用復合維生素B。
③滴鼻:主要用潤濕劑,如復方薄荷油,或魚肝油滴劑,或用維生素E膠囊穿刺,每日3-5次。
④其他對癥治療:幹燥結痂的鼻腔可用四環素、金黴素等軟膏或眼膏擠壓至鼻腔前方,濕潤鼻腔,起到消炎作用;如有流鼻血,按流鼻血處理,必要時止血。
(5)幹燥性鼻炎如何中醫治療:中醫對本病的治療以辨證論治為主,輔以局部治療(外治法)。
①外鼻滴入法:可將植物油(如烹飪用植物油,尤其是芝麻油)滴入或塗於鼻孔內;或將生地、大黃、牡丹皮、赤芍、麥冬等分,在藥面上加生香油適量,浸泡壹夜,用文火煎至赤芍呈褐色,去渣,放涼,用滴鼻油,每日三次。
油的種類很多,比如魚肝油,維生素AD膠囊,維生素E膠囊。刺破後可滴入鼻內。
吹藥法:鼻中隔糜爛者,每日可吹柏青粉、黃澍粉1-2次。
油膏法:鼻中隔糜爛,或者鼻前庭(鼻翼有鼻毛的部分)
該幹燥劑可外用黃連膏和其他眼膏或軟膏如四環素、金黴素、紅黴素。
②肺胃郁熱證的辨證論治:多見於中青年患者。鼻為肺之竅,陽明之經。中青年人陽氣充沛,但煙酒過度,飲食不當,或外感燥邪,造成肺胃郁結,津液消耗,鼻營失養。癥狀包括鼻內幹燥、灼熱、瘙癢、鼻衄、口幹、小便黃、大便幹燥、舌紅苔黃、脈滑或弦緩而強。檢查發現鼻粘膜幹燥暗紅,多有鼻中隔粘膜糜爛結痂。清肺和胃,可用玉女煎或加味麻生葛根湯清肺和胃,活血涼血,熱除津液可助鼻鼻。常用藥物:葛根15g,赤芍12g,黃芩、桑白皮、地骨皮10g,生地、麥門根15g,木通、升麻、甘草6g,路路通10g。
脾虛肺燥證:多見於小兒。小兒以脾胃為基礎,脾胃健康,陽氣清明,脾土助肺金,故津液常運,鼻利己。如果調養不當,飲食不當,脾胃受損,土不生金,則清陽之源不足,鼻失營養,或燥邪重感,產生此證。常表現為鼻幹、癢、不適感、異物感、四肢無力、面色晦暗、食欲不振、舌淡、脈緩。檢查發現鼻粘膜液虧,下鼻甲前端有少許幹痂。宜培土生金,清利潤燥,用補中益氣湯。常用藥物:
黃芪10g、太子參4g、白術6g、當歸3g、陳皮4g、炙甘草4g、升麻4g、葛根10g、玄參6g、麥冬8g、五味子3g。加減:查娜加神曲、麥芽之類,再加枳殼;舌根苔淡黃,加黃柏。
陰虛肺燥證:多因陰虛肺燥,虛火灼津,鼻失潤澤滋養或復感幹燥所致。常表現為鼻竅幹燥、有異物、瘙癢、鼻衄、口咽幹燥、欲飲少,或有五心煩、乏力、舌紅津液少、脈數。檢查發現鼻粘膜幹燥發紅,鼻中隔粘膜上有糜爛、結痂。治療宜滋陰潤肺,清熱生津。
可用滋陰清肺,清燥救肺,或百合固金湯等。常用藥物:
生地、麥冬、玄參各65438±05g,白芍、牡丹皮各65438±02g,薄荷、甘草各6g。加減:大便結,加火麻仁。
肝膽熱郁證:肝經隨鼻。如果肝膽郁熱,木火刑金,肺陰被燒,鼻竅得不到滋養,就會引起鼻燥。癥狀為鼻腔幹燥灼熱,鼻出血,口苦咽幹,易怒,舌紅,苔黃,脈細。檢查發現鼻粘膜幹燥發紅,鼻中隔上有糜爛結痂。宜清肝降火,滋陰平肺,加減龍膽瀉肝湯,酌情加滋陰生津之品。常用藥物:龍膽草6g,當歸、梔子、黃芩、澤瀉、車前子10g,沙參、麥冬、生地15g,柴胡、甘草、木通6g。加減:大便幹燥,加火麻仁或生大黃(泡)。
③其他治療:針灸治療:取穴、合谷、三陰交、浮六、氣虛加足三裏、補法;瘀熱證采用赤澤、內庭、支槽、穴、瀉之法。每天壹次,10次為壹個療程。
耳針:取穴於內鼻、屏、下屏尖、肺、脾、腎。針灸,每日1次或隔日10次為壹個療程。或者用瓜子糊。
④經驗方:麥冬、女貞子各15g,丹參30g,墨旱蓮20g。水煎服,每日1劑,20天為壹療程。
經驗方(加味升麻葛根湯)
組成:升麻6g、葛根15g、赤芍12g、甘草6g、黃芩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生地15g、麥冬15g、木通6g。
主治:涼血、活血、清熱開竅。適用於幹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慢性鼻炎和難聞氣味。
方傑:鼻屬於肺竅,與陽明經關系密切。鼻病的郁熱多歸於肺、陽明。處方中用白芍、生地、木通、路路通涼血,活血通絡;幫助黃芩、桑白皮清肺經、清熱;地骨皮、麥冬清熱生津潤燥;升麻、葛根能解郁陽明,還能清鼻竅;甘草調和各種藥物。
按:本方用於治療鼻竇炎引起的萎縮性鼻炎。如便秘復雜,加火麻仁、桃仁、杏仁潤腸通便;口苦,咽幹,易怒,脈細。加入龍膽草、青黛清肝瀉火。對於膿鼻涕黃濁者,加金銀花、藿香、白芷等清熱解毒,以除濁鼻涕,或以升麻解毒湯加減(見鼻竇炎)。
李凡成外治經驗(邵丹滴鼻液):
組成:大黃、牡丹皮、赤芍、白芷各10g,冰片1g(可加入生地、麥冬、白芷保濕)。
方法及用法:將藥物用適量生香油浸泡在藥面上過夜,用文火煎至赤芍呈褐色,去渣,冷卻後加入冰片,滴油於鼻端。
主治:涼血、活血、解毒、養竅。可用於治療萎縮性鼻炎或幹燥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