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對於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肩周炎、關節痛等疾病,除了局部治療,連手術固定也夠了?其實按照整體概念,這是不夠的。除了以上的治療方法,更需要進行中醫調理,使人體的氣血得以通暢,瘀血、痰濕等病理物質得以排出體外。這才是真正的治療。
在學習《醫宗金鑒》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很多對臨床工作有重要意義的辨證要點,比如血瘀、出血的辨證概念。此前認為傷後出血是臨床常見癥狀,在治療過程中主要以活血化瘀為主。其實,在外傷疾病的內治中,區分瘀血和出血是非常重要的。有內傷無皮膚破裂者,常有瘀血;皮肉破碎導致失血過多,所以受傷後的不同結果完全不同。對於血瘀,主要是活血化瘀,對於出血,主要是補血。兩者需要相互結合,重點是要明確哪壹個是主要的,然後根據這個主要的病機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才能達到更好的臨床效果。
同時,還需要確定治療傷科疾病的位置。壹直認為確定傷科疾病的位置相對容易,其實沒那麽簡單。對於內治尚可的疾病,還需要參考內科疾病的辨證方法。比如三焦、臟腑、陰陽脈的區分就比較好理解,受傷部位可以根據人體不同部位分為上焦、中焦、下焦。針對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比如上焦犀角地黃湯,中焦桃核承氣湯,下焦抵當湯,讓我們的治療更有針對性。雖然書中對不同部位的損傷都提供了相應的藥方,但在臨床上卻沒有這麽簡單,它包含了不同層次的損傷。所以在治療上需要綜合考慮,也從另壹個角度說明了辯證用藥的重要性。尤其需要註意傷科使用的通經藥,如上肢用桑枝,下肢用牛膝,胸脅用柴胡等,都有臨床依據。
同時,傷害是對人體靜脈的傷害,這也是不同的。可分為陽絡和陰絡。體表的血管、神經、筋脈可以概括為陽絡,多為勞損、寒氣侵襲所致,所以以祛邪活血為主,而深部積血、腹內筋傷則可歸為陰絡,多為五臟六腑之失,所以以補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