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結腸直腸息肉是所有突入腸腔的贅生物的總稱,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前者與癌變關系密切,是癌前病變,後者與癌變關系較小。由於這兩種息肉在臨床上不易區分,所以往往以息肉作為初步診斷,經病理檢查後再進壹步分類。所以臨床上所謂的大腸息肉並不能說明息肉的病理本質。通常臨床醫生所說的息肉多為非贅生性息肉,贅生性息肉統稱為腺瘤。
有三種方法可以診斷息肉。最常見的是患者因為腸道功能紊亂(如腸易激綜合征等)來就診。)或者直腸出血。第二個是在對無癥狀人群的普查中發現的。第三個是息肉大,患者因自身癥狀來就診,查出息肉。因為大部分息肉沒有臨床體征,所以通過第三種途徑發現息肉非常有限。
治療措施大腸息肉的治療原則是壹發現息肉就切除。目前切除息肉的方法主要是內窺鏡下的各種方法。根據息肉的形狀、大小、數量、有無蒂、長度、粗細分別采用:①高頻電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於帶蒂息肉;②高頻電凝燒灼術:主要用於多發性小半球息肉;③高頻電凝活檢鉗法:目前很少使用,主要被② ④法替代;④活檢鉗分術:主要用於單個或少數小球形息肉,簡單可行,也可取活檢;⑤激光氣化法和微波透熱法;適合那些不需要留下組織學標本的人;⑥黏膜剝離包埋術:主要用於扁平息肉或早期癌癥患者;⑦“密合式”切除法主要用於蒂長的大息肉,電凝切除法用於難以掛入腸腔的大息肉。南方醫院采用該方法共切除142例患者的157個大息肉,僅2例發生輕度黏膜燒傷,無穿孔並發癥發生。⑧分期分批切除法主要用於息肉超過10 ~ 20個無法壹次性切除的患者。⑨內鏡和手術治療,主要用於息肉病患者,即通過手術切除息肉的稀疏區域,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維持大腸的正常功能。由於大腸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已被學者公認為癌前病變,對大腸息肉患者進行定期隨訪已被提到早期大腸癌的高水平防治。在10年間,南方醫院隨訪了252例患者,其中腺瘤性息肉184例,炎性息肉68例。首次隨訪陽性率分別為565438±0.0%和34.2%。隨訪顯示腺瘤陽性率為9.8%,炎癥陽性率為8.2%。但兩者的陽性率明顯高於陰性者,分別為47.3%和35.6%。值得註意的是,腺瘤患者在10年內隨訪4 ~ 7次,仍有15例(8.2%)為陽性,但無1例為惡性。追查病因與定期隨訪時及時發現息肉並及時切除息息相關。同期有1例女性腺瘤性息肉患者,但由於患者不同意切除,兩年後癥狀明顯。結腸鏡復查,原來的腺瘤已經演變成了進行性癌,最後被迫接受手術。因此,定期隨訪結直腸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防止息肉惡變的重要環節。息肉的再檢出率相對較高,國外報道為13%-86%。除了部分復發息肉殘留息肉再次生長外,部分新檢出的息肉為大腸新息肉和缺失息肉。為了保持無腸息肉狀態,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需要制定壹個經濟有效的隨訪時間。目前國際上對腺瘤進行隨訪是很有必要的。目前針對腺瘤隨訪提出了很多方案。其中,在波士頓召開的第三屆結直腸癌國際會議詳細討論了提出的方案。他們指出,腺瘤患者在腺瘤切除術後復發新腺瘤和局部腺瘤的風險不同,應區別對待:所有單發的、有蒂的(或基底較寬但小於2 cm的管狀腺瘤)伴有輕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都屬於低風險組。凡有下列情況之壹者,屬於高危人群:多發性腺瘤、直徑2 cm以上的絨毛狀或混合性腺瘤、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的腺瘤、伴有浸潤性癌變的腺瘤。高危人群的後續計劃是腺瘤切除術,3-6月進行內鏡檢查。如為陰性,則每6至9月檢查1次。如果再次為陰性,可以每1年檢查壹次。如果還是陰性,每3年檢查1次,但需要每年檢查。在低危組,腺瘤切除後1年復查。如果是陰性,可以每三年檢查1次,總共兩次,然後每五年檢查壹次,但在隨訪時間內,每年必須做壹次大便隱血檢查。壹旦復查發現息肉,就會用內窺鏡切除。
病機1。大腸息肉的分類大腸息肉的分類方法很多。目前國內外廣泛采用morson的組織學分類法將大腸息肉分為腫瘤、錯構瘤、炎癥和增生(表1)。根據息肉的數量分為單發和多發。這種分類最大的優點是大腸息肉統稱為腺瘤,其他非贅生性息肉統稱為息肉。其中錯構瘤與癌癥的關系不明,癌癥很少發生。炎癥和化生與癌癥無關,但其中壹些可以演變成腺瘤。這種分類將清楚地區分結直腸息肉的病理性質,對指導治療將有更大的意義。表1結腸直腸息肉的分類單個多發性腫瘤性腺瘤病腺體家族性腺瘤病絨毛狀cardnen綜合征混合性turcot綜合征散發性腺瘤病(多發性腺瘤)錯構瘤性peutz-jephers息肉peutz-jephers綜合征幼年型幼年型息肉幼年型息肉炎性假息肉病。性增生性息肉多發性增生性息肉其他粘膜肥厚贅生物cronkhite-canada綜合征各種息肉在炎性纖維增生性息肉中的發現率差異很大。腺瘤性息肉是國內最常見的報道,國外goldman認為增生性息肉是大腸最常見的息肉,發病率高達25% ~ 80%。arthur認為,在成人中,增生性息肉的發病率至少比腺瘤高10倍,但franzin在結腸鏡檢查中發現,腺瘤的發病率是增生性息肉的3倍。hermanek還通過對6378個息肉的分析支持了franzin的結果。2.大腸息肉的解剖分布為了確定息肉的解剖分布特征,需要對結腸進行清晰的分割。1979年,rickert提出將大腸按百分比分成6段。其中結腸始端5%的區域為盲腸,其次為升結腸(6% ~ 20%)、橫結腸(21% ~ 50%)、降結腸(51% ~ 65%)、乙狀結腸(66% ~ 90%)和直腸(末端9655)。在內鏡活檢中,脾曲和肝曲可用於分割,但最常用的方法是將脾曲分為左(遠端)結腸和右(近端)結腸。使用這種方法,屍檢材料和內鏡材料的結果確實略有不同。前者發現息肉均勻分布於整個結腸,而腸鏡顯示息肉主要分布於左側結腸。推測息肉的發生最初可能主要見於遠端結腸,屍檢材料中左側息肉多於右側可以驗證這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息肉逐漸從左向右移動。由於屍檢患者年齡結構過大,整個結腸的息肉發病率趨於壹致。近年來,隨著光纖和電子結腸鏡的廣泛應用,左半結腸息肉的檢出率越來越高。
大多數息肉的臨床表現是隱匿的,臨床上沒有任何癥狀。有些大息肉會引起腸道癥狀,主要是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大便呈粘液或黏液血便,偶有腹痛,極少數大便有腫瘤從肛門突出。部分患者可長期便血或貧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有助於息肉的診斷。壹些典型的胃腸外癥狀往往提示息肉病的可能,也有壹些患者因為胃腸外癥狀而經常就診,壹定不能忽視。如多發性骨瘤和軟組織腫瘤的發生要考慮gardner綜合征的可能性,皮膚和粘膜出現色素斑要考慮p-j綜合征。壹些作者指出,疑似息肉病的患者應該進行常規結腸鏡檢查,以排除綜合征的可能性,即使他們沒有息肉病家族史。因為大腸息肉在臨床上往往是無癥狀的,即使是壹些消化道癥狀,如腹脹、腹瀉、便秘等,也是輕微的、不典型的,往往被忽視。壹般來說,經常有人因便血、血便、血粘液來就診,往往被誤診為痔瘡或“痢疾”等肛門疾病而延誤必要的檢查。因此,大腸息肉的診斷首先要提高醫生對該病的認識。有不明原因血便或消化道癥狀者,尤其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應註意進壹步檢查診斷。這樣,大腸息肉的檢出率和診斷率有望大大提高。
輔助檢查1.x線鋇餐灌腸能通過鋇劑的充盈缺損敏感地發現大腸息肉,但往往未能正確地對病變進行分類和定性。內鏡不僅可以直視下觀察結直腸黏膜的微小病變,還可以通過組織活檢和細胞學刷檢來確定病變的性質,因此是發現和診斷結直腸息肉的最重要手段。2.內鏡檢查發現的息肉應進行活檢,了解息肉的性質、類型及癌變情況。小的或有蒂的息肉可以用活檢鉗或圈套器取出並送去檢查,而大的或基底部寬的息肉只能用鑷子活檢。3.同壹個腺瘤,不同部位絨毛的含量和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往往不同,因此鉗取活檢部位的病變不能完全代表全貌。活檢部位沒有癌變,不能確定腺瘤其他地方沒有癌變。所以腺瘤的不典型增生和非癌變程度往往需要切除整個腫瘤,仔細切片檢查才能確診。鉗夾活檢的病理結果可以參考,但不是最終結論。臨床上,術前鉗取活檢結果與術後病理診斷不同,這在絨毛狀腺瘤中相當常見。如tayloy文獻報道的1140例絨毛狀腺瘤中,術前鉗取活檢均為良性,術後23% ~ 80%確診為癌變。臨床醫生必須了解鉗活檢診斷腺瘤的局限性。目前內鏡治療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甚至可以在內鏡下切除壹些較大的息肉,從而為息肉的病理活檢提供了方便。對於取出的息肉,往往需要納入蒂部材料,全面觀察息肉的組織學形態。對於大腸腺瘤,目前提倡全瘤病理檢查,明確不典型增生程度,避免遺漏惡變。對於復雜息肉,由於多與腺瘤並存,應進行多種腫瘤的病理檢查,尤其是多部位、高齡患者。即使不可能對每壹個息肉都做病理檢查,也要對各個部位有代表性的息肉進行活檢,尋找復合型息肉,尤其是具有惡性潛力的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