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是壹種非常痛苦的疾病,患者經常因為口腔疼痛而煩躁不安,既影響休息又影響工作。特別是反復發作的口腔潰瘍,反復發作的口腔潰瘍,壹個接壹個,連續不斷,或潰瘍面出血,或舊的剛掉下來,新的壹個,患者痛苦萬分。
很多患者認為該病是熱性的,所以經常大量服用清熱解毒的中藥,如雙黃連、三黃片、牛黃解毒片、排毒養顏膠囊等。於是,大多數復發性口腔潰瘍不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越吃藥胃口越差,膚色越黑,以至於小病漸漸變成了久治不愈的慢性病。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這個病的關鍵在於內治。事實上,在不去除內因的情況下,從外部治療沒有太大意義。至於用局部燒灼等創傷性方法來治療,更是誤導,無法根治。中醫認為疼痛與火有關。《黃帝內經》中記載“壹切疼痛、瘙癢、瘡瘍皆屬心(火)”,但此火不同於實火、虛火。
苦寒藥能清的是真火。壹般這種火配合壹些清熱解毒的中藥會有很好的效果,而且病容易痊愈,所以很難形成慢性病。真正的復發性口腔潰瘍,大多是虛火引起的。其中又有氣虛、陽虛、陰虛之分。
#1
氣虛陰火炎
元代名醫李東垣說:“脾胃虛弱,腎向下流,陰火可占其土位。”什麽是“地球位置”?是脾胃開竅的口腔。據李東垣分析,宜用辛、甘、溫之藥補其陽,忌用苦寒之藥傷脾胃。
總的來說,我喜歡以四君子湯(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為基礎,加入壹些益氣清虛火的藥物,如黃芪、山藥、荷葉、虎杖等。如果患者出現氣短、乏力、大便次數增多等癥狀,可以用補中益氣湯。
#2
陽虛火浮
患者多表現為上熱下寒,伴有發熱、疼痛不適、口腔潰瘍、小便長、夜尿多、下肢冷、畏寒等陽虛癥狀。主要治療思路是扶陽降陽,引火下行。常用方劑有潛陽丹、楓牡丹、附子理中丸。臨床上大多數復發性口腔潰瘍都屬於這壹類,可以用這種方法治療。
註意陽虛火浮,雖然常見,但不代表任何口腔潰瘍的治療都要扶陽,具體癥狀要具體分析,壹切以疾病的病機為準。
#3
陰虛火熱
這種疾病在臨床上很常見。壹般患者表現出明顯的陰虛癥狀,如口幹喜涼、咽幹、心煩、舌紅少苔、大便幹燥、小便黃等。但在臨床上常涉及濕熱,是由於身體陰虛,經常熬夜,或抑郁生氣,導致黑暗疲憊。對於這類患者,如果辨證不清,單純滋陰,或者單純用大劑量的感冒中藥清熱解毒,效果往往時好時壞,難以根治。
對於反復發作的陰虛濕熱型口腔潰瘍,我經常使用郁國軍先生在《中醫臨床思辨》壹書中推薦的甘露飲(生地黃、熟地黃、天冬、麥冬、黃芩、石斛、枇杷葉、枳殼、茵陳、甘草)。
相關鏈接
什麽是“虛”、“實”、“虛火”、“實火”
中醫的正氣不足是指邪氣過盛。虛證反映正氣虛弱,邪氣不太強;實證結果表明,邪氣過盛,而正氣尚未衰竭,邪正鬥爭激烈。火描述的是體內熱的壹些癥狀,民間說法“上火”指的是人體陰陽失調後的內熱綜合征。
火可分虛與實。實火是指邪熱過盛引起的實熱證。虛火是相對於“實火”而言的。凡屬體虛、真陰不足或真陽不盛引起的機能減退,但表現為虛火亢盛者,均屬虛火範疇。
實火和虛火均可引起內熱癥狀,如咽部紅腫、小便短赤、大便幹燥等。,但實火者特別喜歡冷飲,腹脹疼痛,脈實。治療以苦寒瀉火、清熱解毒為主;虛火常伴有復發性口腔潰瘍、失眠、多夢、盜汗等。,脈搏微弱。治療應以生津養血、滋陰降火為主。
以口腔潰瘍的辨證分型為例,胃火盛、濕熱蘊結之證可謂陽性,治療需用清熱瀉火、利濕的寒藥;陰虛火旺證、脾虛火旺證屬於虛證,治宜補虛,或補中以清熱。當然也有虛實夾雜的證候,需要仔細辨證,清理補虛,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