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關節攣縮和殘肢畸形。因為截肢後部分肌肉被切斷,會造成肌力不平衡,關節攣縮。例如髖關節屈曲、髖關節外展、膝關節屈曲和踝關節跖屈,其結果將影響假體的對準。
因此,術後應避免仰面擡高患部、會陰墊枕做大腿外展、長時間坐輪椅、木拐杖擡殘肢等不良姿勢。術後應將關節置於功能位,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使關節靈活無畸形。
術後手術創傷、肌肉收縮力不足、靜脈回流障礙都會造成殘肢水腫。這種水腫是暫時的,殘肢的循環建立後可以減輕,壹般需要3-6個月。但使用彈性繃帶和合理包紮殘肢可以減輕水腫,促進定型。
近年來,國際上已采用immdia——tate prostheis,即在手術臺上,截肢者在截肢後,麻醉未醒,可裝上臨時假肢,術後壹兩天下床練習行走或做其他功能訓練。這種方法不僅在心理上極大地鼓勵了截肢者。
為了加速殘肢的設置並減少幻肢疼痛和其他疼痛,還采用了CET(受控環境治療)。手術結束後,將沒有任何包紮的殘肢放入與空調相連的透明氣囊中練習行走。容器內的壓力可以調節變化,使殘肢收縮定型,從而達到殘肢的早期定型。
受納腔內的皮膚因受壓、摩擦、溫度變化,易引起濕疹、皮膚色素沈著、擦傷、潰瘍、感染、水皰、滑囊、過敏性皮炎等。要增強皮膚的抵抗力,有條件的話可以做物理治療。每天睡前用肥皂清洗殘肢。如果使用殘肢專用護理液和洗液,預防殘肢抗菌消炎的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