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啟生中醫團隊認為,口臭雖然發生在口腔,但其根源往往不限於口腔,五臟皆可引起口臭,尤其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脾胃是氣機的樞紐,是氣血生化的源頭。脾胃功能異常,氣機受阻,停滯則導致其他變化。
現代人口臭主要歸咎於脾胃,熱、濕、虛是主要病理因素。臨床上常分為實火證、濕熱瘀阻證、虛勞證三類治療。如果人體受到外感六淫、飲食不當、內傷的影響,就會口臭。當脾氣不升,胃氣久阻,氣機不暢,水谷津液不能健康,或郁火,或化為痰濁,或積腐,或腑臟不通,或血滯血瘀,化為火邪、痰濁、濕熱、血瘀、積聚等相關因素,產生虛實。濁氣產生,但降不下來,從口入,使人聞之發臭。
1,熱熏蒸
宋代趙霽認為:“口待脾時,心脾積熱,積於胃中,化為腐氣,積而不散,隨氣而出,口中冒煙,使之發臭。”《王昂醫方集》:“口開脾,唇,脾外之癥,口幹唇燥,口瘡口臭,皆屬脾火。”如果妳總是喜歡吃辛辣的食物,外火就會進入妳的口腔,灼傷妳的脾胃。或者飲食不當,超過脾胃運化之力,食滯於中,不升清,脾陽郁結於內,久則脾火盛。如果中焦之氣沒有很好地纏結,水谷津液停留在中焦,內外火熏蒸,積熱化為腐臭,那麽酸腐腥臭之氣就會沖向口咽。
2.濕熱。
因為現在是春天,氣候多變,雨量增多,現代人吃快餐,喜食肥甘辣之品,所以困於脾胃,脾胃不健。水谷居中,積腐熱,津液停於中,產生濕濁、濕熱、郁滯,中焦停滯。《原醫百病論綱》:“想多了,就有氣結,氣結因樞轉不暢,就成了內濕。”此外,情誌衰竭、工作壓力大等七大內傷,可引起肝郁氣滯、脾胃內傷、脾氣暴躁、濕邪積聚、胃氣衰、郁熱,均可引起中土濕熱。脾胃濕熱盛,水谷運化功能失常,腐熱從口入,產生口臭。
3.各種疲勞和抑郁
《世界名醫有效治療藥方》:“口中之味,熱則苦...疲勞是口臭。”指出脾胃有病,味覺也會相應改變。過度疲勞和抑郁會損傷脾胃,脾胃之氣不正常,使之上不去,濁不下,濕不能運,食不能化,濕食可化為熱,熏在胃上,則為口臭。其根源在於脾胃虛弱,脾胃的氣機不正常。所以虛火、郁火、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導致虛火上飄,火力不足,不能外散,藏於內,使胃異常,不能清,脾胃濁氣溢於口中,產生口臭。
治療既要清,又要凈,動靜並重。
樂啟生中醫團隊說,人體就像壹個房間。如果房間裏有腐敗腐朽的東西,自然會產生臭味。如果室內溫度高,會進壹步加劇臭味的擴散。因此,當務之急是將產生異味的腐爛物清除出房間,以消除異味的來源。如果腐爛的東西是人體內的濕、熱、消化不良、排便等真邪,臨床治療時可以通過祛濕、清熱、消食、通便等方法去除臭味的根源。
《凈月全書》:“胃火口臭者,宜清胃飲之...都可以清火。”建議胃火口臭的治療方法是清洗體內的邪火,讓邪火沒了以後臭味也就消失了。因此,樂啟生中醫團隊緊扣口臭常見癥狀的病因病機,根據其食物、濕熱等病理產物,運用清熱、燥濕、導滯、和胃、降氣化痰的方法治療口臭,辨證施治。
臨床上常用半夏、厚樸、陳皮、蒼術祛濕,佩蘭、藿香、石菖蒲香祛濕,茯苓、薏苡仁淡滲利濕。方劑常以陳二魏萍散、藿香正氣散加減。驅熱解毒,常用黃芩、黃連、黃柏等草藥,蒲公英、連翹、蘆根等草藥清熱解毒。處方通常用衛青粉調味。為了驅除食積之邪,常用大黃和枳實來疏通臟腑,消除食積。驅瘀血之邪,常用莪術、桃仁、石消散破血活血,使瘀血排出。
病案辨析
患者黃女士,42歲,2020年4月3日初診。主訴:口臭3年多。3年,患者口臭,不能與人親近。曾多次在其他醫院用中藥治療(具體方子不詳),效果不佳。檢查碳13呼氣試驗:陰性。投訴到口腔醫院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患者平時情緒不平穩,情緒低落。診斷:口臭,口腔內有黏膩難受的感覺,容易感到無力,無口幹口苦,情緒低落,食欲差,夜間壹般嗜睡,排尿,排便每天1次,質量差。舌紅,苔薄黃膩,脈細。
中醫診斷:口臭(濕熱瘀阻證)。治療就是祛濕,運脾,清火。處方:炒蒼術、厚樸、陳皮、姜半夏、茯苓、佩蘭、石菖蒲、白芷、防風、甘草、升麻、牡丹皮、藿香、石膏(先煎)、沈香,7劑,每日65,438+0劑,水煎早晚服用。
第二次確診時,患者主訴服藥後口臭略有改善,口幹,無苦味,大便稀稀,感覺有點不滿足。舌紅,苔薄黃膩,脈細。原方中去掉了牡丹皮和石膏,加了蘆根和熟大黃。14劑量,每日1劑量,水煎,早晚服用。
第三次就診時,患者主訴上述癥狀改善,排便感逐漸消除。以上加入砂仁(碎)、木香、黃連。14劑量,每日1劑量,水煎,早晚服用。經隨訪,口腔異味已除,其他癥狀消失。
按:患者口臭3年以上,病程長,久病必有虛。患者平時情緒不暢,肝氣難散,氣機郁滯,脾胃內傷。脾氣虛的人容易感到虛弱,脾氣不吉利,導致濕重,所以口黏不舒服,五谷不香,大便稀稀。中日濕滯久,郁熱,苔薄黃。該患者中焦濕熱,濕重於熱,故選用陳二魏萍散為主方。
希望以上相關內容表達能讓更多的朋友受益,需要辯證指導的朋友也可以點擊我的頭像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