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在傳統醫學中,有太多針對低血壓的特殊調理方法。接下來說壹個很有代表性的方法。
先說配伍,它的方子是:黃芪、炙甘草、人參、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術。用水煎服。
熟悉中醫的夥伴們可能都看出來了,這個配伍其實是古代名老中醫李東垣寫的補中益氣湯。
其實在傳統醫學中,並沒有低血壓這個概念。現代醫學所謂的低血壓,在傳統醫學中被歸類為疲勞、頭暈。
而且它有壹個重要的證型,或者說它的病因病機,就是中氣不足,也可以叫脾氣虛弱。
在傳統醫學中,我們的脾是氣血生化之源。如果是脾虛,那麽氣就不足了。沒有氣,我們就不能促進和活躍全身的功能。這包括臟腑的功能和氣血的動力。
低血壓,在傳統醫學看來,是我們人體衰退和不足的表現。也是我們五臟虛弱的壹種現象。用白話文來說,我們血管裏的氣血要發而不能發;該往前走的時候,往前走沒意思。
怎麽處理?
其實從上面的原理分析,這個也很簡單。我們只需要補充體內的氣,或者說脾胃的氣。讓脈道裏的血流變強,問題就解決了。
在開頭提到的“補中益氣湯”中,黃芪、炙甘草、人參、白術用於補中。
我們常說,血為氣之母,同時,血又能載氣。所以我們補氣就要補血,所以方中用了當歸。
補多了容易卡在體內。然後為了防滯,用橘皮行氣。
升麻和柴胡都有升天的能力。換句話說,兩人都可以把氣機往上擡。因此,氣體被攪動起來;並且這種氣體的操作可以被恢復。這是兼容的基本要義。
說實話,說到低血壓,其實有很多綜合征。但從臨床來看,該證中氣虛仍占多數。那麽這個時候我們用補中的方法還是不錯的。當然,藥方是以往臨床經驗的總結,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因此,以上配伍僅用於分享低血壓的病因病機,屬於中氣脾氣虛,不能作為用藥指導。希望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