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北瓜英文名:cupiro pepo
形態特征:葫蘆科葫蘆科為壹年生匍匐草本植物。莖上有半透明的粗毛。卷須分叉。葉紙質,三角形或卵形。花雌雄同株,單生,黃色。果實形狀因品種而異,種子為白色。
棲息地分布: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用途:水果被用作蔬菜。本種是西葫蘆的壹個變種,也可以用作壹觀賞植物。
“北瓜”是壹種半野生植物。因為產量低,又沒有西瓜的甜,冬瓜的香,南瓜的高,所以人們對它了解不多。
北瓜形似南瓜但較小,又稱桃南瓜,皮色紅黃似金,故又稱金瓜。味甘,無毒,具有潤肺平喘的功效。中國人經常治療哮喘。
據雙城賣瓜的農民介紹,這種瓜屬於蔬菜品種,產量低,不適合大面積種植。這些瓜少量種在他家門前的小菜園裏。想賣菜的時候順便賣了,沒想到很受大眾歡迎。賣壹元壹斤不到壹周,家裏種的幾十斤瓜就賣完了。據他介紹,北瓜可以生吃,也可以涼拌、炒菜。南瓜和西瓜的區別在於,南瓜的果肉是黃色的,口感微甜清香。
《西遊記》的作者虛構了壹個故事,說的是唐太宗招集奇人到陰間獻瓜果,壹個叫劉權的人為了找到心愛的妻子,甘願冒生命危險。劉全在頭上服下南瓜等藥自殺,鬼魂帶著禮物去見冥王。閻王爺很感動,就把夫妻二人送回了太陽。當地講故事的人覺得故事不夠,就改了壹下,把南瓜改成了北瓜。原因是:因為北瓜是獻給閻王爺的,從此世界上就沒有北瓜了。講故事的人受限於小區域,顯然沒有完全理解南瓜和甜瓜其實是壹回事。如果他明白了這壹點,西遊記的劇情可能又有了新的拓展——聰明的唐太宗只是哄了閻老頭壹次,他給冥王的恩寵只是壹個虛名,實物留在人間。
想必以東南西北命名最重要的瓜種,應該是在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位於中原的歷史時期,大約是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漢唐鼎盛時期。這個“中心”本身就偏北,“北”瓜成了它的視覺盲點。我想這就是思念北瓜的秘密吧。從另壹個角度來說,南方人離得遠也看得清楚。他們曾把壹種或幾種瓜稱為“北瓜”。根據今天的壹些資料,北方人稱南瓜為北瓜,我認為只是顛倒了。那麽“北瓜”去了哪裏?其實它壹直伴隨著我們,它的種植面積和西瓜、南瓜、南瓜壹樣廣闊。在我看來,南瓜是北瓜的典型代表,歷史上“北蠻”的說法大家應該都知道。
南瓜的“範”需要仔細鑒別。過去,中國人習慣把從外地進口的果蔬品種稱為“番”,如南瓜、番茄、紅薯、番石榴、番荔枝、木瓜等,或稱之為“洋”,蔥、姜、土豆、柿子、白菜、南瓜等。我家鄉的人,他們的祖先叫葫蘆娃或葫蘆。進入蘭州後,發現人們普遍稱之為葫蘆科,這讓我困惑了很久。什麽,是外國的嗎?看完之後我才慢慢明白,是家鄉沒文化的農民說的最正確。虎子和南瓜是虎子和南瓜的簡寫,虎子和南瓜的名字早在周秦時期就已確立。黃瓜人,只是外來移民帶來的壹個地域俗稱,反映了他們觀念上的錯誤,他們把中國和海外的區別搞錯了。
南瓜只是南瓜家族中的壹員,所以要真正鑒別南瓜,首先要了解南瓜。恐怕沒有哪種蔬菜能像人們提到南瓜那樣合不來。面對同樣的東西,南瓜,黃瓜,生菜,南瓜,葫蘆,葫蘆,西葫蘆——停!壹個葫蘆和壹個南瓜怎麽會混淆?種南瓜主要是為了殼裏面的果肉,種葫蘆主要是為了外面的硬殼,完全不壹樣!是的,然而,南瓜的所有上述名稱只是“葫蘆”,這是它的文化來源;即使在植物學意義上,南瓜也屬於葫蘆科。所以,要了解南瓜,必須從葫蘆說起。
詩經《馮祺七月》說:“七月吃瓜,八月破鍋。”鍋是葫蘆,壞了。可見,當時先民是把葫蘆和“瓜”分開的,但“瓜”的外延是模糊的。七月成熟的瓜那麽多,我們自然會想到幾種夏天的水果,但是還有很多蔬菜是不能生吃的,所以我們的祖先就忽略了,對吧?這怎麽可能!神農嘗了百種草藥,他們把有毒的植物都壹壹嚼爛了。營養好的葫蘆和南瓜怎麽丟棄?所以,當時的“瓜”和“盆”中可能都含有南瓜。“八月破鍋”,秋天到了。摘熟了的葫蘆,卻到了摘熟了的南瓜。把葫蘆摘下來,為了做各種容器,把南瓜拿回去補充冬天蔬菜的稀缺,以便長期儲存。南瓜殼不足以做壹口“鍋”,但葫蘆嫩了,就像南瓜壹樣當菜吃。嫩葫蘆不也叫“瓜”嗎?然後,我會義無反顧地解釋《詩經》中的這兩句話——七月吃瓜的瓜包括小葫蘆,八月破鍋的鍋包括老南瓜。
在南方國家珠海,我去過幾次現代農業科學研究所組織的“南瓜節”。南瓜只有在亞熱帶地區才顯示出它的全部魅力。我能想象出瓜的奇怪形狀,它也能生長,但我想象不出瓜的五顏六色,它也能生長。這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很神奇。
走在南瓜園裏,我想起了《詩經》裏記載的周人贊美自己歷史的歌謠:“絲為瓜,民為生。”意思是藤蔓上有大大小小的瓜,這是周人繁榮昌盛的生動寫照!有壹種解釋是,這句話說的是人類最早是從葫蘆瓜中誕生的。我覺得還是理解成壹首詩比較好。周人唱這種歌謠的時候,是從我的家鄉隴東遷徙到渭北,懷著得天下的誌向。時光飛逝3000多年,我頭頂的瓜藤上依然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瓜。作為壹個“周人”,我現在在南海的海岸上,為什麽不讓人感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