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肺法
外感有很多種,其中最容易感受到的是寒邪。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說“六淫皆使人咳嗽,以寒為主”,肺易受寒邪侵襲。寒邪壹旦襲肺,就要溫肺祛寒,使肺的功能恢復正常。所謂寒邪,也分為外寒和內寒兩種。
外感寒邪
外感寒邪常用於溫通宣肺。仲景認為,中暑的發熱、頭痛、全身關節痛、畏風、無汗、喘息等癥狀,是由於外寒襲表,肺的生發降逆功能失調所致。仲景指出
“麻黃湯”可以祛除這種外感,治療效果更好。麻黃湯也被視為治療風寒襲肺的主要方劑之壹。
內傷寒湯
內寒多由冷飲引起,陰邪滯留體內,最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寒濕凝結會導致肺氣升降不暢,出現感冒咳嗽、呼吸困難的癥狀。《金匱要略》提到:“咳出之氣,水雞於喉,射幹麻黃湯。”也說明射幹麻黃湯是治療內冷水飲料的主要方劑之壹。
清肺法
肺主氣,宣降氣滯,有分水之功。當肺失郁時,就會引起氣的紊亂。瀉肺法分為瀉肺氣和瀉濁液兩種治療方法。
瀉肺法
肺氣降順。如果肺氣逆升,就會引起咳嗽、氣短或喘息。上氣咳嗽的原因很多,寒熱有別,應用瀉肺法時要區別對待,辨證施治。
《傷寒論》用大承氣湯通腑瀉肺降氣。肺和大腸在表裏之間。大承氣湯原用於治療腑陽明證,但對腑之不通,濁氣逆行,導致表裏不通於肺,肺氣失疏,有較好的療效。這叫“上病治下”,也是瀉肺氣的好例子。
瀉濁飲法
肺有疏通水道的作用。如果水通道不暢,導致飲水濁邪侵入上焦,就會發病。顆粒大棗謝飛湯是治療此類肺病的代表方劑。《金匱要略》中提到:“肺癰胸滿,周身浮腫,鼻塞鼻清,聞不到刺鼻氣味,咳嗽逆氣,喘息嗆咳,以麻酥棗謝飛湯為主。”後世醫家在使用瀉肺法時,常配以瀉火、降氣、通便的中藥,以提高記濁飲的治療效果。
補肺法
肺虛主要是氣陰兩虛,虛則補之。具體來說,有兩點。
補肺氣法
在補肺氣方面,仲景喜歡用黃芪。“力竭急,各種不足用黃芪建中湯治。”黃芪補肺益氣,小建中湯補脾補肺,體現了養土生金的治法。因此,補肺益氣法被廣泛應用於虛損癥狀。
歷代醫家對肺陽的論述較少,補肺陽的方劑就更少了。長期肺虛,陽氣失和,上焦失溫,水和津液不能運化,陰濁阻於肺,肺氣不降,導致陰濁上升;或者體質本來就是陽虛,下焦有水不聚。因為肺虛,冷水淹上側,導致肺脹喘鳴。所以肺陽虛多表現為“肺寒”、“肺寒”。主要方劑有甘草降糖湯、靈肝五味江新湯。
補肺陰法
對於肺陰輕度虧損者,脾胃津液損傷較多,宜與養胃生津相結合,以沙參麥冬湯為主;如果陰虛比較嚴重,壹般會累及腎臟,也要補腎陰。百合固金湯等方劑要用。如果氣陰兩虛,那麽脾肺都要同時治療。在這種情況下,麥門冬湯和生脈散可以作為益氣潤肺的主方。所以養肺陰的方法壹般是以養陰潤肺為主,再根據虧損的程度和累及的臟腑來具體判斷。
本文部分資料參考高仲瑛案例精選#商丘中醫# #明勛堂中醫館# #中醫劉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