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中醫針灸治療跟痛癥的常用療法

中醫針灸治療跟痛癥的常用療法

足跟痛是壹種常見的踝足部慢性勞損性疾病,多發生於40-70歲的中老年人,男女比例約為2654,38+0,多見於肥胖男性和運動員。其發病率高,疼痛劇烈,易復發,揮之不去,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質量。目前,國內外對足跟痛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了解,大多認為是由跟骨結節增生、足底筋膜慢性損傷炎癥、退行性變等引起。現代醫學多采用局部封閉、物理治療甚至手術治療足跟痛。雖然可以緩解疼痛,但整體效果並不理想。中醫將其歸類為“痹證”。肝主筋,腎主骨,其中肝腎不足、筋脈失養為基礎,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或勞損過度、筋脈瘀阻為標。

中醫認為本病的主要病因是外傷勞損、外邪入侵、腎氣不足。基本病機為:脈絡受損,氣血不通導致疼痛;腎氣不足,骨失養,失節疼痛。病位在足跟肌腱,病的性質是實質虛,實質實。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也記載了“足跟痛”。

針灸療法在疏通經絡、通絡止痛、調理補益經絡、氣血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針刺治療足跟痛可產生局部溫熱感,加強足部血液循環,促進勞損組織的修復。控制和減緩炎癥反應,吸收炎癥反應引起的滲出、充血和水腫,減少炎癥滲出液對遊離神經末梢的刺激;同時,致痛物質濃度降低,痛閾升高。下面總結幾種臨床治療足跟痛的常用有效方法。

取穴:壓痛點、足跟痛點(合谷穴後1寸)。

操作方法:先用錘針在腳後跟找壓痛點;穴位常規消毒後,中火針在酒燈上燒紅,在痛點處刺2 3針,緊接著痛點,不要快速離針。針刺深度為0.2±0.3英寸。

如此治療三次後仍有疼痛者,可用前鉤針刺破壓痛點,用針取健側大陵、小天心(大陵前5分)、後溪穴,囑患者行走。留針15分鐘。

註意:此法適用於數千個有嚴重疼痛和腫脹的人。此法配合毫針、倒刺針,病程短的患者1.2次可治愈,老年人3 5次可治愈。

取穴:壓痛點、足跟痛點(合谷穴後1寸)、太溪穴、昆侖穴。

操作方法:先用錘針在腳後跟找壓痛點;穴位常規消毒後,細火針在酒精燈上燒紅,在壓痛點、足跟痛點、太溪穴、昆侖穴刺2 3針,不留針快。針刺深度為2 3點。

如此治療三次仍有疼痛者,可用前鉤針刺破壓痛點,毫針取健側大陵、小天心(大陵前5穴)、後溪穴,指導患者行走。留針15分鐘。

註意:此法適用於腰膝隱痛酸痛者。此法配合撥針、風溝針,對病程短的患者可治愈65438±02次,對老年人可治愈3 5次。

取穴:壓痛點。

操作方法:首先用錘針仔細按壓腳後跟,尋找1 5個壓痛點;穴位常規消毒後,將細火針在酒燈上燒至發白,刺破壓痛點,快速穿刺,不留針。針刺深度要達到骨膜。針後巨案按壓針孔,可以用創可貼外敷。註射後3天內不宜沾水,1次/周,3次/療程。

註意:此法適用於足跟後滑囊炎,針刺後局部滲出物可排出。

穴位:夾脊穴、足跟穴。

操作方法:細火針穿刺頸、胸、脊柱,快速穿刺不留針,深度2±3分;把針放在酒精燈上燒紅,紮手掌腳跟點。足跟穴位於連接大令和勞宮穴的腕橫線附近的1/3處。這兩種方法壹起使用,每周三次,五次為壹療程。

主要穴位:阿是穴、大中穴、仆參穴。配穴:實證選擇懸鐘、金門;虛證選太溪穴、腎俞穴。

操作方法:局部常規消毒後,選擇中等粗細的火針灼燒至變紅,然後快速刺入阿是穴,深度約0.3±0.5寸,針會快速刺入;火針在太溪穴和大中穴的針刺深度為0.65438±0.2英寸。

其他治療:用撥針針刺大陵穴,選擇健側進行首次治療,針刺後指導患者做跺腳運動。交替針刺健側和患側,每天1次,3次為壹療程。

備註:火針對足跟痛有很好的療效。要求患者每天按摩足跟,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強療效。治療期間,應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足跟墊可以降低足底腱膜的張力,有壹定的治療作用。減肥,減少腳跟負荷。鍛煉下肢,增強下肢肌肉力量。

(1)取仰臥位,家屬從腳跟沿足底筋膜按壓摩擦拇指腹端,共3次。重點按摩神脈、趙海、顧然、太溪穴,有酸脹感。

(2)取俯臥位,患側彎曲90度,腳底朝上。家屬將按摩手法(由腕關節的屈伸和小臂的轉動組成)應用於足跟底部,特別是足跟的壓痛點,持續5分鐘,然後用手掌搓法擦拭腳底,持續3分鐘。

(3)取俯臥位,家人壹側站立,用兩拇指將跟腱及兩側推至足底,可重復數十次。

(4)取俯臥位,家屬自上而下從患肢腓腸肌至跟骨根部進行觸摸揉捏3分鐘;然後用禪推法自上而下推三次,重點在三陰交、中峰、太沖、趙海、昆侖、神脈等穴位,因局部熱脹而有放松感。

(5)取俯臥位,足心朝上,準確觸摸骨刺壓痛點,單手托住腳踝固定,用手掌心輕敲壓痛點15次,再用手掌搓法擦拭足跟1分鐘。

  • 上一篇:狗狗急性便秘怎麽辦?
  • 下一篇:中藥對慢性附睪炎有什麽作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