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面部:帶狀皰疹可能會留下疤痕,而且面積不小,壹定要盡早治療。如果是在三叉神經的眼支,可能會引起角膜潰瘍,導致視力受損。
⑵老年人:60歲以上,帶狀皰疹會引起持續數月的嚴重神經痛。神經痛是由神經纖維本身的炎癥引起的間歇性刺痛。
⑶免疫缺陷:如癌癥患者的帶狀皰疹可擴散至全身各個器官,包括肺炎、腦炎等。
以上三種情況,可以用阿昔洛韋800mg,每天5次,連續5天,可以抑制病毒繁殖。使用阿昔洛韋後第二天可開始使用潑尼松龍60mg/天,可抑制神經炎癥,繼續使用十天,但免疫低下者不宜使用潑尼松龍。
2.處理措施
⑴壹般患者應註意避免細菌感染,減輕疼痛,可使用含抗生素的外用軟膏。
⑵冷敷:用生理鹽水或涼開水浸泡紗布,每次30分鐘,每日3次。
魚鱗魚-治療海蛇咬傷和腰火的藥丸。
,能使患處迅速幹燥,減輕疼痛。
⑶如果患者能臥床休息,應減少衣物的摩擦,疼痛和不適就會減輕。
(4)如疼痛劇烈,可服壹片杜冷丁。
⑸神經痛可用辣椒素軟膏緩解。
[6]可待因通常能有效緩解疼痛。
(7)壹般口服皮質類固醇不能縮短病程,但可預防老年人引起的治療後神經痛。
用氯乙烷沿神經節進行⑻噴霧冷凍是壹種簡單有效的方法。
但是,止痛藥對很多患者並沒有什麽好的效果。
⑽精神功能對神經痛的影響很大,應鼓勵患者重返原工作崗位。
推薦的處方如下:
(1)⑴雙氯西林250mg,每6小時壹粒。
(2)⑵布洛芬,飯後每6小時服壹粒。
(3)⑶帕那多,飯後每6小時服壹粒。
(4)⑷安定,睡前壹粒。
傳統醫療
辨證論治可分為三種類型:
1.熱填充型:
【主要癥狀】局部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痛。自覺口苦、咽幹、口渴、煩悶、煩躁、食欲不振。小便紅色,大便幹燥或不適。舌紅,苔薄黃或厚黃,脈弦滑。
【辨證】肝膽實熱,氣滯濕阻,亦感毒邪。
【治療】清利濕熱,解毒止痛。
[處方]龍膽瀉肝湯。
2.濕填充型
【適應癥】膚色蒼白,皰壁松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而不想飲,無食欲,食後腹脹,大便時間長,女性患者常有白帶多。舌質淡胖,舌苔厚或膩,脈緩或滑。
【辨證】脾失健運,積濕,感毒邪。
【治療】健脾利濕,輔以解毒。
[處方]加味處士淩薇湯。
3.氣滯血瘀型:
適應癥: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持續。舌質暗,苔白,脈細。
【辨證】氣滯血瘀,有余毒。
【治療】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殘毒。
[處方]活血散瘀湯加減。
針灸療法
長度根據“通而治病”的原則,選擇以下經絡:
壹根頭發在臉上,涉及三叉神經:
A.侵犯眼支:選取膀胱經、膽經、三焦經、小腸經。
B.上頜支:選胃經、小腸經、膽經。
C.下頜支:選擇胃經、大腸經、膽經。
B.脖子上的頭發:
A.胃經:65438+任脈外0.5寸是頸動脈跳動的地方。
B.大腸經:在頸前外側,離任脈3.0寸處。
c小腸經:頸側,任脈旁3.5寸。
胸部、腰部和背部的毛發:
A.任脈:遵循胸腹正中的原則,用病房側取正中。
B.腎經:腹部——離中國銀行任脈0.5寸。
胸部-距中腹2.0英寸。
C.胃經:腹部——離中行任脈2.0寸。
胸部-距中腹4.0英寸。
d脾經:腹部——離中脘任脈3.5寸。
胸部-距中國中部6.0英寸。
E.肝經:貫穿橫膈膜,展開肋骨。
F.膽經:沿脅下運行,直受季節威脅。
g膀胱經:主體表面,分布於腰背部,1.5寸,離督脈3.0寸。
H.督脈:主背在脊柱中間,統領壹條陽經。
D.腿上的毛發:
A.胃經:走在腿的前面。
B.膽經:走在腿的中(側)部。
C.膀胱經:取腿向陽側後入路。
d脾經、肝經、腎經:行走腿部背陰側的前、中、後。
4.取穴處方(取穴):
A.臉
(1)膽經:
(a)遠端穴位:陽陵泉、足力奇、厥陰。
(二)局部穴位:瞳膠、上官、試聽、風池。
(2)胃經:
(壹)遠端穴位:足三裏、上巨虛、內庭、豐隆。
(2)局部取穴:承氣、四白、臧棣、步徹。
(3)大腸經:
(壹)遠端取穴:合谷、曲池、足三裏、偏裏。
(二)局部取穴:合焦、項英。
(4)三焦經絡:
(壹)遠端穴位:枳溝(十總穴:尋肋枳溝)、中柱、外關。
(b)局部穴位:四柱孔、耳穴、風穴。
B.頸部:
(1)胃經:
(a)遠端穴位:足三裏、上巨虛、內庭、豐隆。
(二)局部取穴:人要註意不要刺到氣管、神經或血管。壹般要淺,最好不要留針)。
(2)大腸經:
(壹)遠端取穴:合谷、曲池、足三裏、偏裏。
(二)局部取穴:浮圖、天頂。
(3)小腸經:
(壹)遠端取穴:養老、養谷、扶右。
(二)局部取穴:天光、天光。
C.胸部、腰部和背部:
⑴任脈:廉泉、澄江、田中。
(2)腎經:
(壹)遠點選擇:太西、竹濱。
(二)局部取穴:揚中、俞府。
(3)胃經:
(壹)遠端穴位:足三裏、上巨虛、內庭、豐隆。
(二)偏穴:兩門、舒天、水道、不得入、倉、宅。
(4)脾經:
(壹)遠點選擇:公孫、雪海、三陰交。
(二)局部取穴:周蓉、熊香、大寶。
⑸肝經:
(壹)遠端取穴:太沖、中峰、中間。
(二)局部取穴:奇門。
[6]膽經:
(a)遠端穴位:陽陵泉、足力奇、石豐和厥陰。
(二)局部取穴:日月、津液、筋脈。
壹次膀胱經:
(壹)遠端取穴:委中、昆侖、成山、景谷。
(2)局部取穴:大覺、肝俞、膽俞、舒威、舒菲。
D.腿:
(1)胃經:
(a)遠端穴位:足三裏、上巨虛、內庭、豐隆。
(二)局部取穴:椎關、浮圖。
(2)膽經:
(壹)遠點選擇:陽陵泉、祖林岐。
(二)局部取穴:蝸居膠、風、跳來跳去。
(3)膀胱經:
(壹)遠端取穴:委中、昆侖、成山、景谷。
(二)局部取穴:陰門、秩邊。
E.病變部位局部取穴:
A.陽刺水皰周圍(即距球根水皰外圍0.5-1.0寸處橫刺五針)或局部艾灸(瀉法)。
B.施針時,針尖會以10-30度的角度刺入皰疹的中央區域,也稱針周穴位。
F.取穴規律:
(1)局部皮下(阿是穴)或鄰近穴位(即周圍穴位)。
⑵從病變背面取神經根(夾脊穴)。
⑶遠距離取穴(曲池、合谷、足三裏、三陰交、沈竹、內關、陽陵泉)。
⑷根據癥狀加穴。
G.處方示例:
A.局部環繞穴位,加外關、曲池、三陰交穴、太沖穴。
B.如果皰疹在頭上,加合谷穴和內庭穴。
C.如果皰疹在腰部以上,加分支溝和內關。
D.如果皰疹在腰部以下,加入雪海和銀陵泉。
3.操作:
(1)對於實體性疾病和急性疼痛,采用提撚法,采用瀉下法,留針20 ~ 30分鐘,每日兩針,采用毫針療法,針部分水平放置。
(2)腧穴放血,實癥急性病可接受,隔日壹次。
⑶皮膚針或梅花針在皰疹周圍淺刺。
4.耳針療法:
A.穴位選擇:
A.對應敏感點,肺,肝,下屏點,屏室。
B.肝、脾、腎上腺、內分泌、神門。
B.方法:取2-3個穴位並撚轉強烈刺激,留針20-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