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發聲器官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動力區、聲源區和調音區。
語音學是聲音器官及其活動的區別。
1,動態區域-肺、膈肌、氣管
肺是呼吸氣流的主動風扇,呼吸氣流是說話的動力。從肺中呼出的氣流,換氣
通過支氣管器官到達喉,作用於聲帶、咽腔、口腔、鼻腔等發聲器官。
2、聲源區——聲帶
聲帶位於喉的中部,是兩個有彈性的帶狀膜。兩個聲帶之間的間隙稱為聲門。肌肉收縮和杓狀軟骨運動可以使聲帶放松或收緊,從而使聲門打開或關閉。來自肺部的氣流通過聲門振動聲音發出聲音,可以控制聲帶松緊的變化發出不同的聲音。
3、調諧區——口腔、鼻腔、咽腔
口腔的後部(包括唇、齒、舌)為咽腔,上咽與口腔鼻腔和下喉相通。口腔和鼻腔被軟腭和懸雍垂隔開。軟腭和懸雍垂上升時,鼻腔閉合,口腔通暢。這是在口中產生共鳴的聲音,叫做口音。軟腭和懸雍垂下垂,口腔變得堵塞,氣流只能從鼻腔排出。這是主要在鼻腔內產生共鳴的聲音,稱為鼻音。
如果口腔內沒有阻塞,氣流同時從口腔和鼻腔呼出,產生的聲音同時在口腔和鼻腔內共振,這種聲音稱為鼻音(也叫半鼻音或口鼻音)。
擴展數據:
發音器官是由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人體器官組成的。當這些器官參與發音活動時,它們就被稱為發音器官,形成壹個具有社會功能的獨特系統。除了上述器官,耳朵在發音過程中對發音動作起著不可或缺的監控和調節的特殊作用。因此,壹些語言學家認為,人耳也應被視為發聲器官。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發聲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