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最近有養泥鰍的想法,不知道有什麽好處。想找個農場學習壹下經驗。謝謝...

最近有養泥鰍的想法,不知道有什麽好處。想找個農場學習壹下經驗。謝謝...

泥鰍人工養殖技術

泥鰍屬於鯉科,泥鰍科。泥鰍被譽為“水中人參”,味道鮮美,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泥鰍鉆豆腐”是國內外著名的傳統菜肴。它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我國外貿出口的重要水產品。泥鰍因其適應性強、病害少、成活率高、繁殖力強、運輸方便、餌料易得,已成為重要的水產養殖品種。本文簡要介紹了泥鰍育苗、池塘養殖、稻田養殖、病害防治、捕撈和運輸的技術要點。

育苗

1.1池塘條件

面積30 ~ 100,深度40 ~ 60 cm的土池是培育魚苗的最佳方式。魚苗在池塘中挖掘,以利於其棲息地和夏季和寒冷的保護。塘脊底部夯實,進出口設置魚網。池塘底部鋪有15 ~ 20 cm的淤泥層,池塘內放置浮萍,面積約為。

1.2清水養殖池

10泥鰍魚苗入池前壹天,用20 ~ 30kg/100生石灰對池塘進行清理消毒。消毒後用300 ~ 400 kg/667腐熟人畜糞便作基肥進行養殖用水,池水增加到30cm。當水變綠,透明度達到15 ~ 20 cm時,就可以放泥鰍苗了。

1.3魚苗放養

泥鰍幼苗在破膜後的第二天開始進食。餵食3 ~ 5天後,它們的體長約為7mm,卵黃囊消失,可以自由水平遊動。這時候它們就可以進入池塘,進入育苗階段。泥鰍苗種的放養密度宜為800 ~ 1000尾/尾,在有流水的情況下可適當增加。註意孵化規格相同的同壹批泥鰍苗種要放養在同壹個池塘裏,以保證苗種均衡生長,提高成活率。

1.4飼養管理

剛入塘的幼泥鰍對飼料的選擇性很強,需要培育出輪蟲、小型浮遊植物等適口餌料,用50目準篩過濾,沿塘投餵,適當投餵熟蛋黃、魚粉、奶粉、豆餅等精飼料。泥鰍苗體長達到1cm時,已經可以吃水中的昆蟲、昆蟲幼蟲和有機碎屑,可以用熟的植物飼料如麩皮、麩皮、玉米粉、小麥粉等與切碎的魚、蝦、螺肉等動物飼料混合餵養,每天3-4次。同時在飼料中逐漸增加配合飼料的比例,使其逐漸適應人工配合飼料。飼料應放在離池底5厘米左右的食臺上,嚴禁亂扔。前期日投餵量為泥鰍魚苗總重量的2% ~ 5%,後期為8% ~ 10%。泥鰍喜肥喜水,要及時追肥。可施雞糞、鴨糞等有機肥,用編織袋包裝,浸水,用量0.5公斤/次左右;也可追肥,水溫低時可施硝酸銨2g/只,水溫高時可施尿素2.5g/只。平時要做好水質管理,及時補充淡水,調節水質。飼養1月以上,泥鰍苗長3 ~ 4厘米,開始鉆泥時可轉入成年泥鰍養殖。

池塘養殖泥鰍

2.1池塘建設

選擇避風向陽,便於引水,基質弱堿性,無農藥汙染的地方,面積100 ~ 250,深度0.7 ~ 1m。池塘可以是水泥池塘或土壤池塘。土池的池壁宜用磚石砌成,或用混凝土夯實,池底要夯實,做到結實耐用無漏洞,池底要鋪20 ~ 30cm肥泥。進出水口用鐵絲或塑料堵住,池底向排水口傾斜,便於排水和垂釣。

2.2水培和種子釋放

按照育苗的方法對池塘進行清洗消毒,池塘水深度保持在30 ~ 50 cm,施用豬糞等有機肥培養水質,用量為20 ~ 30 kg/100。藥性消失,池塘水變成肥料後,泥鰍種就可以放生了。3 ~ 4 cm泥鰍種的放養密度為50 ~ 60尾/尾,如有流水可適當增加。

2.3飼養管理

在改善水質、提供天然餌料的基礎上,要增加蛆、蚯蚓、貽貝、魚粉、小雜魚、畜禽下腳料等動物飼料,麥麩、米糠、豆渣、餅粕等植物飼料或人工配合飼料。壹般泥鰍每天上下午投餵1次,每日投餵量為泥鰍體重的5% ~ 10%。投餵要根據水質、天氣、食量靈活。水溫在15℃以上時,泥鰍的食欲逐漸增加,20 ~ 30℃是攝食的適宜溫度範圍,25 ~ 27℃時食欲特別旺盛。如果是30℃以上或15℃以下,雷雨天就不用餵了。另外要根據水質和肥力進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 ~ 20 cm,水色以黃綠色為宜。水溫達到30℃時,池水要勤換,水深要加大。當泥鰍經常遊到水面“吞食”時,說明水中缺氧,應停止施肥,註入新水。冬季應加大池水深度,池角可施牛糞、豬糞等糞肥,提高水溫,保證泥鰍安全越冬。

稻田養殖泥鰍

3.1水田條件及改造方法

泥鰍可在泥濘、弱堿性、非冷浸稻田養殖。選擇養泥鰍的水田面積不宜過大,壹般在1000m2左右。田埂要加固,要埋網或塑料布防止泥鰍逃跑,出入口要加網,田間要挖幾個面積2 ~ 3個、深度60cm以上的坑。與坑相連,開挖數條縱橫溝渠,寬、深各30 ~ 40厘米,坑溝面積約占稻田總面積的10%,是泥鰍夏季高溫、施用農藥化肥、晾曬稻田時的棲息地,便於集中捕撈。

3.2庫存

泥鰍種子的適宜放養時間在水稻種植第壹次翻耕後。在播種前,在坑和溝中施入40kg/100腐熟的動物糞便3-4天,以改善水質,然後每667m2釋放2萬-2.5萬個3-4 cm的泥鰍種子。

3.3餵養

泥鰍放養後,用麩皮、幹餅、蚯蚓、蠶蛹粉、動物內臟等餵養。前期日投餵量為泥鰍體重的5% ~ 8%,之後為5%左右,飼料放在溝坑裏。同時根據水質情況及時追肥,每次追肥量為15kg/100。稻田盡量少用農藥,必要時選用高效低毒農藥,陰天噴灑。同時保持水質新鮮,防止過度投餵和施肥影響水質。

疾病控制

泥鰍有多種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4.1水木

4.1.1癥狀病泥鰍附著白色黏菌。這種病多發生在水溫低的時期,魚受傷時容易感染。

4.1.2防治措施

(1)捕捉和運輸泥鰍時盡量避免機械損傷;(2)用4%鹽溶液浸泡病泥鰍5 ~ 10 min,或用4g/m3孔雀石綠溶液浸泡20 ~ 30 min。

4.2爛鰭病

4.2.1癥狀病泥鰍的鰭、腹皮、肛門充血潰爛,尾鰭、胸鰭發白潰爛,魚的兩側從頭到尾腫脹,有紅斑。

4.2.2防治措施(1)1g/m3漂白粉或0.1g/m3呋喃唑酮;(2)用20g/m3的呋喃類物質溶液浸泡15 ~ 20min,或將0.04%的呋喃類物質與飼料混合3天。

4.3寄生蟲病

4.3.1癥狀病泥鰍體瘦,常浮於水面,不安,或繞水打轉,體表粘液增多。多由輪蟲、舌杯蟲、第三代蠕蟲寄生蟲引起。

4.3.2防治措施(1)全塘噴灑0.7g/m3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的混合液,可防治輪蟲和舌紅細胞增多癥;(2)全塘噴灑0.5g/m3晶體敵百蟲,可防治第三代人畜共患病。

4.4白體紅環病

4.4.1癥狀患病泥鰍的身體呈灰白色,有紅環。這種病是泥鰍捕獲後長期存放造成的。

4.4.2防治措施(1)泥鰍放養時,用5g/m3孔雀石綠溶液浸泡15 ~ 20min;(2)全池噴灑0.2 ~ 0.3g/m3孔雀石綠;(3)將病泥鰍移入靜水池中壹段時間。

4.5泡沫病

4.5.1癥狀病泥鰍魚苗漂浮在水面上。是由於水中氧氣或其他氣體過多引起的,主要危害魚苗。

4.5.2防治措施(1)全池撒鹽4 ~ 6kg/667 m2;(2)立即沖入清水或黃泥漿;(3)及時清除池塘中的腐敗菌,不要施用未發酵的肥料。同時,掌握好餌料和肥料的用量,防止水質惡化。

4.6敵人的傷害

消滅蛇、青蛙、蛇頭、蜈蚣、紅花等有害生物。

捕捉

5.1沖洗方法

將打撈工具放入進水口,然後將水放入水池。泥鰍受流水刺激,在水流上遊,在進水口附近群集。這時候把預設的網拉起來,就可以捕捉到泥鰍了。

5.2捕集方法

將煮熟的牛羊骨頭或炒熟的米糠、麥麩放入網或魚籠中,以其香味吸引泥鰍。

5.3幹池法

冬天,水溫降到15℃ ~ 12℃時,泥鰍就會鉆入池塘的底泥中,只能在幹涸的池塘中被捕獲。先把水排幹,把池塘和稻田分成幾塊,中間挖壹條排水溝,這樣泥鰍就會集中在排水溝裏,便於抓。稻田裏養的泥鰍也可以用曬幹的油菜稈浸泡在水稻的溝坑裏。當油菜稈又甜又香的時候,泥鰍聞壹聞就很容易聚集起來,然後就可以在田埂裏撈上來了。

運輸

泥鰍多為鮮活出售,運輸不當極易導致死亡和損失。可以用竹筏運輸,每只竹筏裝25公斤泥鰍。裝運時,在竹筏底部鋪上塑料薄膜,加水2 ~ 2.5公斤,再放入活泥鰍。運輸過程中,每隔1.5h加1倍的水,保證泥鰍的新鮮。

籠捕:抓泥鰍比較有效的方法是用須籠或鰻籠來抓。觸須籠是釣泥鰍的專用工具,類似於鱔魚籠。它由竹條制成,長約30厘米,直徑約10厘米。漏鬥壹端呈圓錐形,占總長度的1/3,漏鬥直徑2 ~ 3厘米。胡須籠內部用聚乙烯布做成壹個同樣形狀的袋子,袋口用帶子紮穿。鰻魚籠裏沒有聚乙烯布。網箱捕泥鰍可在冬季休眠期以外的季節作業,但水溫在18 ~ 30℃時捕撈效果較好。釣泥鰍時,先放好吃、香的魚粉球,用炒米糠、麥麩做成的餌球,或煮熟的魚、肉骨頭等。在胡須籠和鰻魚籠中,將籠放入池底,等待約1小時,然後拉籠收獲壹次。拉胡須籠時,應先將袋口封閉,防止泥鰍逃跑,然後解開袋尾,將泥鰍倒入容器內。如果作業前壹天不吃東西,晚上吃魚,會更好。這種捕魚法,壹畝池塘放10 ~ 20個籠子或鱔魚籠,幾個晚上後,捕撈率可達60 ~ 80%。此外,泥鰍的遊泳習性也可用於用絡腮胡和鱔魚籠捕捉泥鰍。釣魚的時候不用在籠子裏放餌,籠子鋪在進水口,籠口在水流方向,這樣泥鰍會遊到籠子裏,回到水裏就會被抓住。壹般半小時到1小時收獲壹次泥鰍,取出泥鰍重新關籠。

泥鰍苗春季入池八記

春分將至,放泥鰍苗的時間也臨近了。新買的泥鰍苗嬌嫩,入池壹不小心,就可能造成很大損失,甚至全軍覆沒。因此,我們特別提醒養殖戶,泥鰍苗入池要註意以下八點:

1.泥鰍苗進塘前壹天要拉空塘幾次。壹方面充分溶解堆積在池底的剩余清池藥物,防止泥鰍苗中毒,另壹方面可以進壹步消滅敵人。如發現敵人,可在全塘噴灑濃度為0.5g/m3的敵百蟲進行殺滅,但該濃度對輪蟲無殺滅作用。

2.泥鰍苗入塘前,壹定要檢查清塘的藥物毒性是否消失,水的肥力是否適宜。先拿半桶水,因為有時候表層水的毒性已經消失了,但是底層水的毒性還是很強的。將魚苗放入水中8小時至10小時,看是否正常,以此確定魚苗能否入池。pH值應該在7 ~ 8.5的範圍內。其次,水的肥膩程度可以根據水色、透明度、餌料的生物情況來判斷。如果發現池水太肥,可以加清水調節。如果池水肥度不夠,應立即添加少量化肥或發酵糞肥或人工餌料。

3.泥鰍苗入池時,要求池水溫度不低於運魚水溫3℃。若水溫差過大,應先逐步調節溫差,泥鰍苗適應後再入池。用塑料袋運輸的泥鰍苗在入池前應緩慢放入預先布置好的水箱中,10分鐘至20分鐘後再緩慢倒入裝有水的水箱中,以調節水的溫差和泥鰍苗對袋內氣壓變化的適應。有人稱之為“慢苗”。如果發現開袋時泥鰍苗是仰臥的,那就是二氧化碳中毒現象,只要把苗延遲放入清水中壹段時間就可以恢復。如果泥鰍苗直接從袋子裏倒到池塘裏,即使放養時生活正常,放入池塘後也會死亡,也就是運輸後死亡。因此,在用塑料袋運輸魚苗時,入池時必須小心操作,慢放魚苗處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

4.泥鰍苗入池前應進行藥物消毒。可在1%小蘇打水中浸泡20 ~ 30分鐘或在1000IU/L青黴素溶液中浸泡1小時。

5.堅持泥鰍苗吃飽了再去池塘。投餵泥鰍苗的生產實踐證明,如果能抓到輪蟲投餵,入池前投餵1 ~ 2倍熟蛋黃或飼料酵母更為理想,其成活率或生長率明顯高於不投餵,所以很多地方堅持在泥鰍苗吃飽後投餵。泥鰍苗到了以後,先用籠子餵,再數壹遍,放進池子裏。在網箱中取苗時,逆風的泥鰍苗壹般比較壯大,順風的泥鰍苗比較差小,這樣就可以將個體大小不同、體力不同的泥鰍苗基本分開,防止個體大、身體壯的泥鰍苗排擠個體小、身體弱的泥鰍苗,逐漸形成大小分化。但在操作過程中,要謹防籠內缺氧,以免造成損失。

6.泥鰍苗下到池塘時,要放在深水中,慢慢靠近水面。據實驗,泥鰍魚苗從30厘米的高度倒入水中,可損傷5% ~ 10%。魚苗在水面以上60厘米時,受損率可達20% ~ 30%。所以泥鰍苗在入池時壹定要緩慢輕柔的放下。放養後不要馬上離開,要等泥鰍苗散開遊入池中後再離開。如果發現泥鰍苗密集叢生,用水滴輕輕拍打,使其散開,遊入池中。大風天氣,要在上風深水處入池,以免泥鰍苗被吹到斜坡上或壓到池底而造成人員傷亡。

7.同壹個池塘要放養同種規格的泥鰍苗,盡量壹次放夠,避免大魚吃小魚,規格不齊的情況發生。不同規格的泥鰍苗放養在壹起時,大泥鰍苗的生長速度遠遠超過小泥鰍苗,兩極分化更加明顯。

8.泥鰍苗下池時間應選擇在無風晴天的早晨,避免在大風天、雨天或夜間入池。

  • 上一篇:夏天應該吃酸檸檬。檸檬既是水果又是藥,妳知道嗎?
  • 下一篇:白帶黃綠色怎麽治?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