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服壹些中成藥,如附子理中丸、小建中湯、六君子湯等。
2.艾灸可配合中醫外治法,增加療效。常用的取穴有足三裏、中脘、脾胃。
3.從飲食上調理,如少吃寒涼食物,多吃狗肉、羊肉、豬肉、韭菜等溫性食物;
4.改掉壞習慣,不要熬夜,多運動。
1.脾胃虛弱是中醫的壹個術語。指脾胃陽虛,陰寒實證。包括脾陽虛和胃陽虛(有人認為脾陽虛是指脾陽虛),多因飲食失調、暴飲暴食、勞累,或久病或擔心傷脾所致。脾陽虛證可見厭食、腹脹、胃脘疼痛、喜溫壓、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四肢浮腫、惡寒喜溫、小便長或不利、女子白帶清稀、舌淡胖、舌苔白濕、脈遲。
二、胃陽虛常因天氣寒冷、食物生冷而疼痛。當疼痛伴有胃部發涼感時,變暖癥狀減輕。隱隱持續胃痛,冷痛,不適,感溫熱壓迫感,腹痛空虛,進食緩慢,勞累或食寒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吐清水,食少,精神疲乏,手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弱。胃陽虛證以胃不和、抑郁的癥狀和陽虛的表現為特征,脾陽虛證以脾虛、虛寒證的癥狀為特征。
三、胃脘隱痛,持續,冷痛不適,溫熱壓迫感,腹痛空虛,進食緩慢,乏力或吃涼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吐水,少食,乏力,手腳不溫,大便稀,舌淡苔白,脈弱。
第四,如果以脾陽虛證為主要癥狀,可見:腹脹、腹滿、腹痛、溫壓、口淡、大便稀稀、四肢不溫、或四肢沈重,或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小腹、腰腹酸脹。舌淡胖,苔白滑,脈沈弱。
五、脾胃虛寒證,以脾虛生寒癥狀為辨證要點。脾陽虛,運化不健,少腹脹;陽虛陰盛,寒從之,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壓;陰寒之氣內盛,水不化濕。看到嘴裏有清水,就會便溏,甚至整個山谷都不轉,排尿困難,水腫。女性白帶稀薄,腰腹酸脹,是寒濕之賭。
六、治療原則溫中健脾,代表方劑為理中湯。但在很多中醫書籍中,人們往往將小建中湯證、理中湯證、香砂六君子湯證、香砂養胃丸證統稱為脾胃虛寒證。這四個方子和證型雖然差不多,但都說明胃痛喜歡溫壓,或者餓了,食物耽誤了就疼得厲害。不思飲食,乏力,苔薄白,脈虛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