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蒙古包
當蒙古人在尋找適合自己生活的房間時,經過幾千年的探索,他們終於用木頭和毛氈制成了獨特的蒙古蒙古包。蒙古蒙古包不僅經得起自然的考驗,而且非常適合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
1.適合蒙古高原的自然環境:
蒙古人用羊肚子來形容他們的氈包,因為十三世紀的蒙古蒙古包就是這樣的形狀。蒙古包頂圈尖尖的,中間又寬又圓。以下可視為“準圓形”的形式特征,使草原上的沙塵暴和積雪,經過蒙古包的緩沖後,在適當的距離後,在其背後形成壹個月牙形的緩坡。這是因為蒙古包沒有菱角,光滑平整,呈流線型。包裹頂部呈拱形,承載能力最強(如橋梁的拱架)形成堅固的整體。大風來了,風力很大。上面的沙子跑了,下面的沙子堆在後面。堅固的蒙古包可以抵禦冬春十級大風。
蒙古包還能承受草原上的大雨,這歸功於它的形態結構。在雨季,蒙古包的木支撐要相對“陡峭”,再蓋上頂氈,雨雪就很難侵入。袋子的頂部是圓形的,所以雨水只能從頂部的毛氈流走。但是下雨天蒙古包的壓力會增大,蒙古包承受2000-3000公斤的壓力是很常見的。蒙古蒙古包之所以能承受這麽大的壓力,是因為蒙古人很懂力學,腳手架搭的很科學,所以分擔了壓力。
蒙古當地自古以來就極其寒冷。但是,蒙古人世世代代住在蒙古包裏,沒聽說過凍的。其壹,包裏有火,牛羊的糞便是最好的燃料。其次,冬天毛氈包外面加厚,裏面紮壹層毛氈,防風性能更好。第三,還可以在包裏暖炕,用皮褥子怎麽會冷?
蒙古蒙古包冬暖夏涼。因為是球體,通體白色,反光效果好。背面還可以開風窗,毛氈邊緣可以掀起。
2.適應遊牧生活:
蒙古族是遊牧民族,從事遊牧生產,蒙古族蒙古包應運而生,這給千裏長途的自由遷徙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1)快速封頂
建壹個蒙古包,任何季節,任何地方都可以。只要地面平整,周圍水草好。因為蒙古包是組合式的房子,各部分都是分開的,壹個女人就能建起來。去壹個新的地方,從車上或者駱駝上卸下來,等生活火了,茶煮好了,就搭起蒙古包。
(2)易於拆卸
拆除蒙古包比蓋蒙古包容易好幾倍。繩子和皮帶都是活敲,很容易解開。皮帶壹解開,毛氈和框架就會自動分離。Hana,Wuni,Taonao都是分塊的,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拆開折疊。緊急情況下,壹個人就能快速卸載。
(3)裝載方便
蒙古包的木材-哈納,烏尼,陶瑙和門-都是分開的。上面的毛氈和外面覆蓋的四周毛氈都是單個的,任何壹個都可以被女人提起來放在車裏。蒙古蒙古包特別適合駱駝馱,汽車裝。千百年來形成了固定的程序,想都沒想就裝了。
(4)搬遷是輕的
除了陶腦,腳手架都是輕質木的,這樣搬遷就輕巧容易了。蒙古蒙古包自古以來就是為遊牧經濟服務的,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沒有什麽多余的。如果是有錢人家,就把東西放車裏,去哪都方便。壹般家庭有兩三個駝峰的駱駝或者兩三輛樂樂車。
不管是放牧還是打仗,我們都是和家人壹起去的。所以蒙古語裏有個習慣說法叫“故土”——格日提日格(家用車)。
3.易於構建:
蒙古人壹直在制作自己的蒙古包。蒙古高原山多,不用擔心木頭。剪羊毛卷毛氈,妳就有東西可以掛在外面了。剪去駱駝的鬃毛和尾巴,可以搓成繩和帶。所用材料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蒙古包的所有部件都可以拆卸。哪個部件壞了或者舊了,都可以更換。蒙古包可以伸縮。但傳統上,蒙古人不喜歡縮水。兒子結婚了,要造壹個新的小袋子。為了以後生孩子,擴大氈包。擴展毛氈包時,只需更換袖子,加入Wuni和Hana即可。蒙古包制作簡單,維修方便,這使得蒙古人壹直沿用至今。
4.永恒的日晷:
蒙古人通過長時間觀察日出日落,根據太陽照進蒙古包的影子來計算時間。蒙古人長期使用日晷。據學者考證,從匈奴時代開始,蒙古包就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修建。計算時間最標準的蒙古包應該是四個哈那(十四個頭)。六十個uni(門上有四個uni),門會向東南開,這是原來的規矩。按日照時間分為陶腦外圈、烏泥頭、烏泥中間、哈那頭、哈那中間、被子桌、主坐墊、東坐墊、碗架腿。按照這樣的時間劃分,壹天的事務就可以有小時有序的安排。總之,在家的人從蒙古包裏看日影,在外面的人看日影照在自己身上,晚上看月亮和星星。
蒙古包的計算時間從兔(毛)時(現在六點)開始,到雞(尤)時(現在十八點)結束。所以蒙古包本身就是日晷。住蒙古包的人還是靠看太陽的影子生活。
5.從內到外:
蒙古包是毛氈做的,很容易知道外面的情況。尤其是半夜,外面發生了什麽,牧民都知道得壹清二楚。遊牧部落從事畜牧業經濟,特別是在羊不入圈的季節,狼鷹橫行的季節,在戰亂的年代,蒙古包的這種作用更加明顯。蒙古包與農業民族的房屋相比,更適合畜牧業經濟,具有其他臥室不可比擬的優勢。
6.吉祥明亮的大廳:
蒙古包給妳壹種寬敞明亮的感覺。蒙古包是壹個半球體,蒙古包的頂篷在頂部是敞開的,所以太陽在日出日落時都能照進來,所以總是很明亮。
。蒙古包的圓頂在上面是敞開的,所以煙很容易出去。陶腦靠近門,空氣容易交換。蒙古包裏永遠有明媚充足的陽光,永遠彌漫著大自然健康清新的空氣。
其次,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蒙古人用精湛的工藝制作了氈包的所有部件,使其具有獨特的美感。從遠處看,它像壹顆草原上的白珍珠。走近壹看,毛氈包上的圖案更清晰,也更漂亮。蒙古人在制作毛氈包時,要在頂層毛氈、天花板和周圍毛氈的邊緣縫上駝絨和馬尾辮。雪白的毛氈上鑲了壹條黑邊,黑白分明,看起來非常漂亮。三根粗繩緊緊系在氈上,六根與之交叉的繩子將蒙古包捆綁成獨特的形狀。在天花板與毛氈連接的地方,為了防止風灌進來,用皮條做成吉祥圖案,纏繞在包的頂部,毛氈包看起來更漂亮。此外,蒙古包的底部是用有雲紋的毛氈或刻有花草的木頭制成的。蒙古包氈也很精致,四周有各種圖案,中間有吉祥圖案和雲紋。蒙古包繡的氈門也特別好看。門頭或門框橫木上的毛氈也要繡上各種圖案,增加美感,包頂的蓋子更漂亮。外罩也叫“帶腿的頂氈”。用蓋布蓋在上面的毛氈上,挖出壹塊和袖子壹樣大的就行了。外罩的蒙古包也是蓮花花瓣和哪個方向的雲朵。外殼是紅色和藍色的,就像紅蓮和紫羅蘭壹樣。有外罩的蒙古包比壹般的蒙古包色彩更豐富。
包包內部也有自己獨特的美。蒙古包的木架-哈那、烏尼、陶腦、門等。,做工精致,木框和毛氈很配。其次,地面鋪有繡氈,邊緣鑲嵌各種顏色的毛線,中間繡有雲紋和吉祥圖案,看起來非常漂亮。第三個蒙古包裏的家具,從佛龕到被子桌、箱子、立櫃、碗架,都是刀馬、羽花、野鹿等色彩斑斕、栩栩如生的人物。坐在這樣的蒙古包裏,可以說是壹種享受。
蒙古民族服裝
服裝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反映。所以既滿足了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也滿足了人們審美的需要。服裝是人類在不斷認識物質世界中積累的寶貴經驗的主要成果之壹,所以在人類生活的衣食住行四要素中,服裝居於首位。
蒙古族服飾的發展是反映蒙古族各個歷史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標誌。蒙古族民族服飾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藝,長期屹立於中國乃至世界服飾之林。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對蒙古民族服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而進行研究和仿制,有的甚至以穿著蒙古民族服飾為榮。這充分顯示了蒙古族優秀文化的影響和傳統手工藝的高超技藝。
眾所周知,蒙古族是歷史上留下深刻足跡的亞洲古老民族之壹。它曾在我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世界歷史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蒙古族民族服飾的起源、形成和演變與蒙古族的政治、經濟、軍事、自然環境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關。
蒙古族民族服飾是蒙古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從古代到蒙古汗國,從元明清到現在,隨著歷史的發展,歷代蒙古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揮聰明才智,不斷吸收兄弟民族服飾的精華,逐步改進和豐富了傳統服飾的服裝種類、款式、面料色彩和縫制工藝,創造了許多精美的服飾,為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增添了輝煌的光彩。
蒙古族人民自古以來精心培育的服飾文化,至今仍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始終在生活的舞臺上熠熠生輝。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蒙古族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其傳統服飾的需求與日俱增,在款式、縫制工藝、面料色彩等方面,,越來越強調新穎、別致、多樣化。
蒙古族民族服飾作為蒙古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標誌之壹,有兩個突出的歷史特點,即其獨特的風格和世代相傳的生命力。蒙古族民族服飾千百年來壹直依附於蒙古族人民,並不間斷地延續和發展。蒙古族的民族服飾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會更加豐富多彩,更加流行,以此來發展民族文化。美化人們的生活,進而對國內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起到積極的作用。
民族禮儀
好客和真誠是蒙古人民的傳統美德。見到客人就握手問好:“塔賽努!”(妳好)。客人進入蒙古包後,主婦將香濃的奶茶呈到客人手中。同步擺
鄂倫春族的生活環境
鄂倫春族的傳統民居是“謝仁柱”。這是壹個由30多根木桿組成的圓錐形架子。夏天用樺樹皮或蘆葦做覆蓋物,冬天用六七十塊樹皮搭建“斜柱”。夏天在門上掛柳條簾,冬天掛鹿皮或鹿皮簾。在“謝仁柱”前,樹幹和柳條被用來建造壹個晾衣架,用來晾曬幹肉或野菜。後面的小樹上掛著樺木盒子,裏面供奉著神靈。“謝仁柱”裏面,床是地鋪,床下是幹草,上面是麂皮做的床墊。對門的前鋪位叫“馬陸”,是客人和上了年紀的男人的位置。左右鋪位叫“奧盧”,是中年夫婦和年輕夫婦的座位。“謝仁柱”中央是壹個常年不滅的火坑。馬陸中央上方懸掛著四五個樺木盒子,是供奉“布魯坎”(神像)的地方,馬陸右側供奉著樹皮上繡著馬尾辮的“趙露布魯坎”(馬神)。在小兩口住的那壹邊,“謝仁柱”頂上有壹根橫木,用來掛嬰兒的搖籃。
鄂溫克族的生活習俗
由於各地生產條件不同,鄂溫克族在飲食習俗上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動物肉是狩獵區的主食,烹飪方式有煮和烤。主要食物有肉湯、米粥、肉幹等。,和白面粉。
鄂倫春族的宗教信仰
鄂倫春族所信仰的薩滿教來源於漁獵,來源於* * *與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關系。鄂倫春族的薩滿教沒有系統的教義和成文的經典,也沒有具體的宗教創始人。薩滿教在保存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方面發揮著特殊的作用。薩滿跳神的樂舞,有著遠古偉大的節奏;薩滿的口頭和發自內心的祝賀,包括民族的起源、氏族的形成、英雄與惡魔的鬥爭,都成為完整保存傳統文化的重要口頭經典。
自然崇拜。在鄂倫春族人的觀念中,自然界的壹切,如山川河流、樹木、風雨、雷電、日月星辰、人類的生滅、狩獵運氣等。,是受神靈支配的。為了得到神靈的祝福,他們向神靈祈禱和獻祭。比如每年的正月初壹,我們祭拜太陽神德勒欽,八月十五祭拜月神別亞,上山打獵時祭拜山神拜那恰,拜年、聚餐時祭拜火神“托歐布如坎”。鄂倫春族信仰的自然神有很多種,比較重要的有北鬥七星女神“奧倫布魯坎”、風神、雷神、馬神、草神等。
圖騰崇拜。鄂倫春族作為壹個狩獵民族,對熊、虎、狼等大型兇猛動物非常恐懼,對待它們也很小心。鄂倫春族人根據熊的壹些動作和特征,認為熊與人有親緣關系。相傳有壹個鄂倫春族女子在深山中迷路,在深山老林中遊蕩了很久,變成了壹頭熊。因此,熊成為鄂倫春族典型的圖騰崇拜。
對象。平時不能直呼其名,要像稱呼長輩壹樣稱呼“阿瑪哈”(叔叔)、“丫丫”(爺爺)、“奧特裏肯”(父親)。打熊的獵人不說打中了,只說“可憐可憐我”。
祖先崇拜。靈魂觀念和來世觀念的出現,導致了對祖先的崇拜。鄂倫春族稱祖先神為“阿嬌如布如糖”,鄂倫春族認為即使人體死亡,靈魂依然存在。人死後,不安分的靈魂會經常來到世間幹擾親友的生活,因此有必要對死者進行悼念活動。隆重的葬禮是悼念和安頓死者的儀式。
上帝啊。鄂倫春族有三種神。壹類是直接崇拜的具體自然物,如太陽神、北鬥神、鳳凰神、閃電神等。壹個是用來畫神的。把神像畫在布或皮上,或者用馬尾辮的鬃毛和其他動物的鬃毛縫在布或皮上。這種偶像叫“蔔如侃”。壹個是木刻偶像,叫做
“毛姆貼紙”是由松樹或楊樹雕刻成人和動物的形狀,通常放在樺樹皮盒子裏,掛在“謝人柱”後面的樹上。
內蒙古的民族禮儀
好客和真誠是蒙古人民的傳統美德。見到客人就握手問好:“塔賽努!”(妳好)。客人進入蒙古包後,主婦將香濃的奶茶呈到客人手中。同步擺
提供黃油、奶皮、奶豆腐、奶酪、炒飯等食物供客人食用。客人需要留宿,晚餐是肉、酒、面或者蒙古包子。客人告別時,全家人走出蒙古包為他們送行。祝客人壹路平安,歡迎再次光臨。現在的農區普遍和漢族壹樣,炒各種菜,加酒待客。
獻哈達是蒙古族的傳統禮儀。哈達是壹種禮儀用品。拜佛、祭祀、婚喪嫁娶、拜年、尊老愛幼都需要哈達。哈達是絲綢做的,壹般是白色、淺藍色、黃色。長度通常約為五英尺,寬度不壹。有的繡有“雲林”“八寶”等民間圖案。給長輩獻哈達的時候,送禮的人身體微微前傾,雙手舉過頭頂,哈達對折,縫面向長輩;對於同齡人,互相伸出雙手;對於大三的學生來說,哈達壹般是戴在脖子上的。祭祀鼻煙壺是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禮物。鼻煙壺由玉、象牙、水晶、瑪瑙、翡翠、琥珀和陶瓷制成。晚輩見長輩,晚輩鞠躬,雙手捧鼻煙壺,獻給長輩。長輩左手接,聞完還。同行者見面,右手交換鼻煙壺,雙方聞過之後歸還。
禁忌禮儀火禁忌,蒙古族崇拜火,認為火神或竈神是辟邪的聖物。因此,人們進入蒙古蒙古包後,禁止在爐子上烤腳,也不允許在爐子旁弄濕靴子和鞋子。不準跨竈、蹬竈,不準敲煙袋、扔東西、往竈上扔臟東西。不能用刀挑火,不能用刀往火裏插,不能用刀從鍋裏取肉。避免踩門檻是蒙古族的禁忌之壹。去牧民家串門,進出蒙古包,千萬不能踩門檻。農區、半農半牧區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誤踩了蒙古可汗官帳的門檻,就會被處死。這種禁忌習俗壹直延續至今。水禁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壹。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不要在河裏洗手洗澡,不要洗女性的臟衣服,不要把贓物扔進河裏。這是因為草原幹旱缺水,牧民靠水草放牧。沒有水,它們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註重保持水的清潔,以水為生命之源。不要摸妳的頭,不要讓別人打妳的狗,不要讓外人參觀妳的產房。不——不,牧民家裏有病重或生命垂危的人時,壹般會在蒙古包左側掛壹根繩子,將繩子的壹端埋在東側,表示家裏有重病人,他們不招待客人。白色節日,蒙古語稱為查幹薩裏(白月,第壹個月),意思是新年和春節。古代蒙古人視白色為純潔吉祥的顏色,所以把春節稱為白色節。白色節日是在正月的第壹天。慶祝白色節日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習俗。元世祖·忽必烈當政時,非常重視白色節日。臘月三十晚上,全家人穿上節日盛裝,聚在壹起過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後晚輩向長輩敬獻哈達或磕頭、敬酒、拜佛。初壹壹大早,家人朋友就開始互相拜年,壹直到十五或者正月末才結束。燒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動之壹。也就是火神和竈神。普通農牧民壹般在臘月二十三獻火祭。貴人與泰姬在臘月二十四。有壹些地方秋天會祭火,婚禮上也會祭火。
祭祀敖包,是蒙古語,意思是做壹堆或鼓。祭祀敖包是蒙古族人民的盛大活動之壹。敖包壹般位於高山或丘陵上,是用石頭砌成的錐形實心塔。頂端插著壹根長桿,桿頭紮著獸毛角和經卷布,四面八方都有墊石燃著雪松香。敖包旁邊還種有樹枝,用來做全羊、馬奶酒、黃油、奶酪。祭祀時,在古代,薩滿巫師敲鑼打鼓,念咒語,進行崇拜和祈禱;在現代,喇嘛們燒香,點火,念經。牧民們都圍著敖包,從左到右轉了三圈,祈求上帝保佑。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敖包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發生了變化。蒙古人也有祭祀西方的習俗(意為神樹)。通常在壹棵孤獨的聖樹下,樹枝上裝飾著五顏六色的花朵和布條。壹個喬裝打扮的尚熙老人盤腿坐在神樹下,男女老少圍在壹起祭拜尚熙,並選出幾個祭司捧著哈達、酒和奶食給尚熙老人。儀式結束後,開展了蒙古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體育活動。
祭祀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族人民最隆重、最莊嚴的祭祀活動,簡稱祀陵。成吉思汗是蒙古人民崇敬的民族英雄。13世紀初,統壹蒙古各部,建立橫跨歐亞的蒙古汗國,震驚世界,成為“壹代驕子”。蒙古人向成吉思汗獻祭的習俗最早始於窩闊臺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才正式頒布,規定了向成吉思汗獻祭的各種祭品,並日臻完善。如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節是遵循古老傳說的儀式。祭祀儀式壹般分為日祭、月祭、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齊全,全為全羊、聖酒和各種奶食,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壹是春節,規模最大,最隆重。各盟代表或個人派代表到伊金霍洛旗涪陵祭祀。成吉思汗的軍旗或軍徽《蘇魯丁祭》是蒙古人民最珍貴的古代文物之壹,珍藏在鄂爾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園。蘇魯丁是成吉思汗遠征的無敵旗,也是無事時的吉祥物。每年農歷3月17日,蒙古族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蘇魯丁的儀式。在祭祀儀式中,全羊被放在祭祀桌上,還有馬奶酒、奶食等供品。參加祭祀的蒙古民眾絡繹不絕,每人帶著祭品,虔誠地向蘇魯丁跪拜,以表達對程古寺汗的敬仰,緬懷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
鄂爾多斯民俗
蒙古人迎接貴賓,有婚喪喜慶,祭神祭祖。最隆重的儀式是放五茶。蒙古人認為:“沒有羽毛,再大的翅膀也飛不起來;沒風度,再好看也是被嘲笑。"
五茶的意思是:獻哈達,喝奶茶,嘗鮮奶,放羊背,喝葡萄酒。
獻哈達:
主人迎接客人,晚輩遇到長輩,都要敬獻哈達,表示對客人或長輩的崇高敬意和親切問候。當主人手裏拿著哈達時,他彎下了腰。
它擡起頭,恭敬地遞給客人,然後跪下,虔誠地磕頭。客人收到哈達後,表示感謝,並恭敬地將哈達還給了主人,主人非常富有。
禮貌地向客人磕頭。傳說成吉思汗在世時,常以哈達為紐帶,結交眾多朋友,對鞏固政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哈達是由布和絲綢制成的。有白色的,藍色的,黃色的,但是大部分是白色的。
喝奶茶:
邀請客人進入蒙古包。主人首先將黃澄澄酥油、珊瑚奶酪、蛋糕般的厚奶皮、炒飯、紅糖和油炸放在壹個紅色的小桌子上。
食物。然後,他拿了壹個瓷器精美、圖案華麗的小碗,用木勺舀了壹小勺炒飯,沏了熱騰騰、香噴噴的奶茶給客人喝。蒙古人用磚茶,
用牛奶或羊奶加鹽熬制的奶茶,鹹鹹可口,第壹次品嘗的人會很滿足。品嘗鮮奶:
品嘗鮮奶是必不可少的。主人將白色鮮奶倒入銀碗中,雙手遞給客人後,客人將右手無名指伸入銀碗中,蘸三次。第壹次
彈跳到天空感謝天空;第二次,它彈到地上,表示對上帝的尊重,向火爐獻祭;第三次,我自己嘗了。品嘗鮮牛奶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和平和畜牧業豐收的美好願望。
內蒙古的民族禁忌
火災禁忌
蒙古人崇拜火、火神、竈神,認為火、火神或竈神是辟邪的聖物。因此,進入蒙古包後,嚴禁在爐子上烤腳,更不用說在爐子旁濕靴子和鞋子。不要跨爐,或蹬爐,不要敲煙袋,扔東西或往爐子上扔臟東西。不能用刀挑火,不能用刀往火裏插,不能用刀從鍋裏取肉。
水禁忌
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不要在河裏洗手、洗澡,不要洗女性的臟衣服,不要往河裏扔不幹凈的東西。草原幹旱缺水,靠水草放牧,沒有水就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註重保持水的清潔,以水為生命之源。
疾病禁忌
牧民家裏有重病或危重病人時,壹般會在蒙古包左側掛壹根繩子,將繩子的壹端埋在東側,表示家裏有重病人,他們不招待客人。
障礙
蒙古族婦女生孩子時的禁忌。各地風俗都差不多。蒙古族婦女分娩時不允許外人進入產房。壹般要在屋檐下掛壹個明顯的標誌。男生掛弓箭,女生掛紅條。客人看到牌子就不再進產房了。
避免踏上門檻
去牧民家串門,進出蒙古包,千萬不能踩門檻。農業和半牧區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誤踩蒙古可汗宮帳的門檻,就會被處死。這種禁忌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避免觸摸妳的頭
蒙古人忌諱陌生人用手摸孩子的頭。舊觀念是陌生人的手不幹凈,妳塑造孩子的腦袋,對孩子的健康發展不好。
避免打狗。
到牧民家做客,要勒住馬,在蒙古包附近慢慢走,等主人從包裏出來迎接,看完狗再下馬,以免狗撲上來咬人。永遠不要打罵狗或闖入蒙古包。
成為客人的禁忌
雖然牧民很好客,但是參觀有很多禁忌。客人進入蒙古包,要註意整體著裝,不要用袖子把裙子掖在腰帶上。不要拿著鞭子進去,而是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門的右邊,直立著放。進入蒙古包後,忌坐在龕前。否則主人會冷淡對待客人,認為客人不懂風俗習慣,不尊重民族習慣。
駱駝比賽
駱駝被稱為“沙漠中的船”,在古代蒙古人民的經濟生活和軍事行動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被草原上以放牧駱駝為主的牧民尊稱為“萬獸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