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禪宗祖庭,少林武術和禪宗醫學的發源地。
少林寺之初。少林寺由於皇家寺院的地位,擁有百頃良田,數百座寺廟。所有的僧人整天打坐,修身養性,驅走雜念,消除困惑,平復心靈,安定心態。但久坐不動,影響了僧人全身的血液循環,導致筋脈不暢,長期血瘀。不僅影響身體,而且很難應對山裏的野獸和小偷的威脅。於是,僧人開始壹邊學禪壹邊習武,並充分利用松山豐富的藥材資源,吸收民間醫療方法,積累用藥經驗,逐漸形成了許多秘方。寺廟裏的僧人在習武的同時,發現很多武術具有健身和醫療的雙重功能,並逐漸演繹出氣功療法、按摩療法和穴位療法。少林醫學從外科到內科,從治跌打損傷到治百病,形成了獨特的少林禪醫學。根據少林武僧的記載,厚禪師曾帶沈松去熬湯滋補身體。另壹個徒弟慧光,用鐵針治好了壹個昏迷的病人。
禪宗二祖惠科斷臂求法,在缽盂峰養傷,眾僧采藥救治。至達摩祖師,歷代高僧精修禪法,同時也學習了佛教的“五明”,“醫方”最為珍重,代代相傳,有字有密。宋代的弘文禪師擅長骨科,用針灸和拔罐來減輕病人的痛苦。他寫了針灸後拔罐的秘方,並在去世前將他的技術傳授給了覺遠的僧侶。覺遠僧人對內科學有很深的研究,少林寺內科學的奇效記錄代代相傳。元代的丁輝被尊為少林神醫,著有《少林骨科大綱》和《少林醫丸散藥手冊》。慧菊壹直在針灸90沈雪穴。
是針灸穴位的臨床精華,是基於元代以前的僧醫經驗。明代有著名的僧醫,如本明、環秀、正道等。到了清代,隨著武術的衰落,醫術也隨之衰落,比較有名的有詹舉、季芹、甄君等。“喬療法”:主要是根據人體五臟與百脈七竅貫通全身的原理來治療疾病。
雖然五臟的生理功能不同,但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在臟腑中居於首要地位。如果心臟旺盛,血液就能在全身經絡中正常運行,源源不絕,滋養全身。心氣不足,氣血不充盈,經絡不利,必然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或血管空虛,出現心慌、脈弱等癥狀。心氣不足是人體自身的氣郁所致。而郁則能補心,通血脈。人體是壹個有機的整體,這個整體的聯系是以心、肺、肝、脾、腎五臟為中心,與七竅相連,通達全身。人體的七竅,眼、鼻、口、耳上的五清竅和身下的兩濁竅,通達全身,控制人體的壹切出入。在使用“喬療法”時,主要是用自己配制的中草藥水來疏通人體的竅,或者可以每天定量地從鼻腔吸入壹點中草藥,輔以揉竅和適量的中草藥湯劑,以達到解郁、通竅、清竅的目的。大竅總則無大病,百竅總則無病。通竅是治百病的方法,通竅則除病。
同時註意養生之道,選擇合理的飲食,即養生和食療是預防疾病的基礎,也是治療疾病的壹切方法。禪醫和中醫壹樣,用望、聽、問、切的方法來診斷和把握病人的疾病。
用眼睛觀察病人的體、色、形、姿、舌象的異常變化,判斷疾病的性質和部位。聞診包括聽聲音和聞氣味,聽病人的聲音、呼吸、咳嗽、腸鳴聲等。,並嗅出病人發出的各種氣味;
咨詢是詢問病人或陪同醫生,了解病情和與疾病有關的情況;
脈診是醫生用手指觸摸、觸碰、按壓患者的體表,從體表獲取診斷數據。在此基礎上,人們更註重聽和聞。聽主要是指聽病人的聲音、呼吸和喘息的輕重,了解其臟腑之氣。聞香主要是指在壹定距離內聞患者體內氣體的混濁程度,了解其脾胃之氣,從而了解病理,診斷患者的疾病。有些疾病只能通過望、聽、問、觸來診斷,有些也需要通過“四診結合參考”來診斷。總之,每個人的體質特點、生活環境、生活習慣都不壹樣,病因和癥狀也各有特點。必須根據人、病、時、地采取適當的治療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人是肉體和精神的統壹體。健康的身體使他精神煥發。另壹方面,精神壓抑會讓他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