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古代是壹個非常重視農業的國家,所以“春節”的主題總是與鼓勵農業和祈求豐收有關。據有關記載,周朝時,在立春之日,天帝親自帶領三公九臣,王公大夫到東郊舉行迎春活動,並有祭拜太昊和莽神的儀式。唐宋時期,圍繞農業生產,逐漸形成了“鞭春牛”、“打春官”等習俗。春牛通常在冬季至日節的第二天制作,骨架是用泥土塑造的桑木。這頭牛有四英尺高,三英尺六英寸長。在立春的前壹天,官員和人民祭拜農業祭壇,然後用顏色鞭打它,然後趕回縣政府。祭酒獻果,表示勸農,祈求豐收。鞭笞春官是主管農事的官員玩的。人們競相向春官扔米,獲勝者運氣好。此外,還有跳舞、送春牛圖等習俗。明清以後,人們吃蔬菜,迎土牛,浴蠶卵,飲春茶。在古代,春日伊始,人們會在郊外踏青,采集冬青、竹子和松柏,稱為“采春”。早期民間流行貼“宜春貼”,後來演變為貼“福、祿、壽、”以示吉祥。
農歷二月初二,又叫“花節”、“春龍節”、“行節”。相傳這壹天是百花的生日,景色宜人。屆時將有賞花、種花、郊遊、賞紅等活動。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北方壹些地方至今仍流行“穿龍尾”的習俗,即在日本語和閨房中要停止縫紉,以免傷害龍的眼睛。在唐宋時期,二月初二也被稱為“迎富日”,人們互相贈送“富貴果”,當地官員和士兵外出設宴。2月24日是“驅鼠日”,在浙江部分地區流行。那壹天,各家各戶把薺菜和糯米拌在壹起煮成飯,壹家人分享,說“老鼠洞堵住了,以為這樣可以減少老鼠的傷害。”農歷二月,民間還有壹個古老的春社活動,為的是向社稷神靈祈求豐收。這壹天,也就是立春後的第五天,除了祭祀,還會有飲酒活動。所謂“桑哲影散春社,家家沈醉”就是其真實寫照。
上一篇:人參果酒的功效和作用,以及將人參果浸泡在酒中的功效和作用。下一篇:《農經資訊》世界首個海參液相育種芯片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