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分類
蕁麻疹
蕁麻疹是皮膚和粘膜小血管反應性擴張和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局限性水腫反應,主要表現為紅色或淡綠色、邊緣清晰的瘙癢氣團。蕁麻疹的病因復雜,大部分患者找不到確切的過敏原。最常見的過敏原是食物,包括魚、蝦、蟹、蛋、水果(草莓、桃子、葡萄和櫻桃等。)、肉、蒜、酒等。其他因素包括藥物(如青黴素、血清制品、各種疫苗和磺胺類藥物)、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等。),物理因素,動植物因素。
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是與某種物質接觸後,發生在皮膚與粘膜接觸部位的急性或慢性炎癥反應。
濕疹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淺層和表皮的過敏性炎癥,其病因復雜。壹般認為濕疹樣病變是由多種內外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內部因素如慢性感染病竈、內分泌代謝改變、血液循環障礙、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等。外部因素如壹些過敏食物、吸入劑、陽光、幹熱環境和化學物質。患者對各種外界因素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往往與遺傳因素有關,並可隨年齡和環境而變化。
藥物引起的皮疹
又稱藥物性皮炎,是藥物通過口服、註射、吸入、灌腸、栓劑,甚至通過受損皮膚進入人體後,在皮膚和粘膜上出現的炎癥性皮疹。藥疹的發病機制大多與過敏反應有關。
特異反應性皮炎
又稱特應性皮炎、遺傳性變應性皮炎,是壹種與遺傳性變應性有關的皮膚病,其發病機制目前還不是很清楚,可能是遺傳因素、免疫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疾病的起因
過敏性皮膚病主要是過敏原通過吸入、攝入或接觸進入人體引起的。其病因復雜,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除了患者的過敏體質外,外源性過敏原也是發病的重要原因。
主要病因
過敏的人
首要原因是接觸吸入性過敏原、食物過敏原、藥物過敏原引起的過敏性皮膚病。
吸入性過敏原
包括灰塵、蟎蟲、棉絮、枕(床)墊料、花粉(春、夏、秋)、蒿、草、真菌、昆蟲、香煙。
食物過敏原
指通過攝入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包括魚、蝦、蟹、牛、羊肉、雞蛋、牛奶、花生、芝麻、大豆、西紅柿、韭菜、蘑菇等。
藥物過敏原
指引起藥疹的藥物,任何藥物都可能引起藥疹。常見的藥物有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解熱鎮痛抗炎藥、磺胺類、巴比妥類、抗毒血清和疫苗。
化學過敏原
化學過敏(Chemical allergy)被描述為在現代人類環境中長期接觸微量化學物質或其他物質而導致的慢性疾病。可疑物質包括煙霧、殺蟲劑、塑料、合成纖維織物、除臭產品、石油產品和油。
可註射過敏原
除了壹些註射的藥物(青黴素、異種血清),還包括蟲咬、熊蜂、蜜蜂蟄傷。
流行病學
過敏性皮膚病發病率很高,壹生中約有1/3的人患過。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環境、飲食習慣和結構的改變,過敏性皮膚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因此人們越來越重視過敏性皮膚病。
主流人群
過敏體質的人
首要原因是有過敏體質,決定了患者對某種物質過敏。這種過敏體質的人在接觸、吸入、攝入過敏原後引起皮膚炎癥,這種過敏體質多由遺傳決定。
癥狀
臨床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有蕁麻疹、接觸性皮炎、藥疹、濕疹、特應性皮炎等,主要癥狀為皮膚瘙癢、疼痛、紅斑、水腫。過敏性皮膚病的致病因素相同,所以其臨床癥狀既有相似性,又有特點。
典型癥狀
蕁麻疹
表現為突然出現紅色或淡紅色水腫,邊緣清晰,有風團,瘙癢劇烈,時起時落,消退後不留痕跡,又稱鬼風丘疹。
接觸性皮炎
表現為接觸部位出現紅斑、丘疹,甚至邊界清晰的水皰、大皰,並伴有瘙癢或灼痛感。發病部位與接觸物質的形狀壹致,但也可因手部接觸而累及其他部位,如染發劑過敏、外用紅花油過敏等。接觸性皮炎還包括化妝品皮炎、過敏性皮炎和尿布皮炎。
化妝品皮炎
接觸化妝品、護膚品後出現紅斑、丘疹、瘙癢。
變應性皮炎
發病時間短,病變範圍不限,可出現紅斑、丘疹、邊界不清的丘疹,壹時找不到過敏原,即可確診。
糖尿病性皮炎
主要原因是兒童皮膚屏障較弱,尿液侵入,如尿布更換不及時或材質不良,可導致兒童尿布的會陰、腹股溝、下腹部出現大片潮紅,以及斑丘疹、邊緣清晰的丘疹。
藥物引起的皮疹
藥疹在臨床上可分為十種類型,常見的有固定型藥疹、蕁麻疹型藥疹、麻疹或猩紅熱型藥疹、濕疹型藥疹、多形紅斑型藥疹、大皰性表皮松解型藥疹。
濕疹和特應性皮炎
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真皮和表皮的炎癥,表現為對稱分布,瘙癢劇烈。急性期丘疹和丘疹融合在壹起,邊界不清,有滲出傾向。慢性期以皮膚變黑、變厚、脫屑、長苔蘚為主,易復發。
特應性皮炎的臨床表現與濕疹相似,其特點如下:
皮損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和青春期。
發病有家族傾向和遺傳過敏史。
伴有哮喘、過敏性鼻炎和血清IgE升高。
其他癥狀
丘疹性蕁麻疹又稱蕁麻疹性苔蘚、嬰兒苔蘚,是嬰幼兒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但成人也可患,常為同壹家族數人同時患,春秋兩季多見。這種病是根據癥狀和特點命名的,其實這種病就是蟲咬皮炎。臨床表現為散在、頂部有小水泡的稍硬丘疹,周圍有梭形紅暈,自覺瘙癢。
並發癥
過敏性休克是外界的壹些抗原性物質進入致敏體內後,在短時間內引發的嚴重全身性過敏反應。表現為皮疹嚴重、呼吸困難、皮膚潮紅、瘙癢、喉頭水腫、多汗、面色蒼白、脈弱、四肢濕冷、紫紺,常突發,病情嚴重。如果不及時處理,往往會危及生命。
住院
過敏性皮膚病癥狀較輕者,及時排除過敏原,可自行緩解癥狀。如果過敏原不明確或癥狀嚴重,常規藥物治療仍不能改善癥狀,需要盡快就診。
藥物治療的適應癥
如有皮膚損傷,需在醫生指導下進壹步檢查。
擺脫過敏原癥狀後仍不消失,需要及時就診。
如果出現呼吸急促和休克,應立即就醫。
醫療部門
首選皮膚科,但是這個病是過敏,也可以去過敏科。
休克癥狀如氣短、皮膚潮紅、瘙癢、喉頭水腫、發紺等。應該立即在急診室接受治療。
醫生詢問了病情。
有什麽癥狀?(如皮膚出現紅點和瘙癢)
癥狀是什麽時候出現的?癥狀持續了多長時間?
妳家裏有什麽癥狀嗎?
妳接觸過哪些可疑物品?
妳去哪裏了?(如在野外、森林中)
妳吃了什麽食物和藥物?
妳有過類似的經歷嗎?
需要進行的檢查
身體檢查
充分暴露皮膚,檢查異常部位,觀察皮損狀態。
皮膚劃痕檢查
對上臂外側或後側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後,用針尖在此處劃壹道長約0.5~1cm的劃痕,在不出血的情況下,將試驗對象滴在上面,輕輕擦拭。同時使用多種過敏原時,劃痕之間的距離應在4~5cm左右。試驗20分鐘後觀察結果,擦去試驗物質並清洗。反應標準如下:
正常人是陰性(-)。
(+/-)可疑,有直徑小於0.5cm的水腫性紅斑或風團。
(+)弱陽性,風團發紅,直徑等於0.5厘米。
(++)中度陽性,有明顯風團紅暈,直徑0.5~1.0cm,無偽足。
(++)強陽性,風團有明顯紅腫偽足,直徑大於1cm。
血清過敏原特異性IgE的檢測
IgE壹般在過敏患者體內被激活,因此檢測血清總IgE和特異性IgE對ⅰ型過敏反應的診斷和過敏原的確定是非常有價值的。
皮膚點刺試驗
皮膚點刺試驗是將少量高純度的過敏原液體滴在患者前臂上,然後用點刺針輕輕刺破皮膚表面。如果患者對過敏原過敏,在15分鐘內,在被叮咬部位會出現類似蚊蟲叮咬的紅色腫塊,出現瘙癢反應或顏色改變。
斑貼試驗
就是將疑似致敏物質貼在患者皮膚上,根據皮膚對接觸物質的反應判斷是否過敏。
診斷標準
過敏體質的人在接觸過敏源後會出現典型的皮膚病變。實驗室檢查皮膚劃痕試驗陽性,皮膚點刺試驗陽性,可初步診斷。
鑒別診斷
刺激性接觸性皮炎
接觸壹些特殊物質後,皮膚出現皮疹和瘙癢,類似過敏反應。首先要區分接觸的物質,可能是刺激性的,比如硫酸,強堿。通過了解接觸史,可以區分兩者。
過敏性接觸性皮炎
過敏性接觸性皮炎是皮膚或黏膜壹次或多次接觸外源性物質(如建築材料、裝修材料)後,在接觸部位甚至接觸部位外發生的炎癥性疾病。由於患者難以完全脫離相應的接觸致病因素,故該病常反復發作,且持續時間較長,可通過臨床癥狀和發病頻率加以區分。
款待
過敏性皮膚病的治療原則是尋找並留下過敏原。不同患者皮損不同,需要對癥治療。
治療周期
過敏性皮膚病可以短期治療,過敏人群需要終身治療。
壹般療法
蕁麻疹
應首先發現可疑過敏原並采取回避措施,如從飲食中去除可疑過敏食物,從環境中去除過敏原等。
接觸性皮炎
尋找病因,擺脫接觸,積極處理癥狀。
濕疹
要去除各種可疑致病因素,如忌辛辣食物和酒精,忌濃茶咖啡,忌過度燙傷等。
藥物引起的皮疹
去除病因,停用壹切可疑藥物,采取措施加速藥物排泄,必要時給予瀉藥和利尿劑。
緊急治療
主要是緩解癥狀,可采用口服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片)進行治療。如果癥狀沒有明顯緩解,就需要及時就醫。
藥物
蕁麻疹
抗組胺藥的劑量可以根據風團的發作進行調整。短期治療可聯合使用兩種或三種抗組胺藥,長期治療可交替使用多種抗組胺藥。對於頑固性蕁麻疹,H2受體拮抗劑,如雷尼替丁,也可以使用。對於特殊類型的蕁麻疹,常選用具有抗5-羥色胺和抗膽堿能作用的藥物,如羥嗪、去氯嗪等,對物理性蕁麻疹有較好的療效。賽庚啶對寒冷性蕁麻疹的作用更為突出,膽堿能性蕁麻疹可用阿托品或654-2。
接觸性皮炎
局部藥物治療取決於受影響區域的病變。急性期外用爐甘石洗劑明顯,滲出時用3%硼酸溶液冷敷濕敷。亞急性期,有少量滲出時應用濕敷或糖皮質激素糊劑和氧化鋅油,無滲出時應用糖皮質激素乳膏,有感染時可加用抗生素。應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選擇口服抗組胺藥,必要時可加用糖皮質激素。
濕疹
排除體內慢性病變和其他全身性疾病,根據疾病分期和皮損形態特征及外用藥物的應用原則(見接觸性皮炎的治療),選擇合適的劑型和藥物進行局部治療。口服藥物治療以消炎止癢為目的,包括應用各種抗組胺藥。此外,瘙癢引起的精神煩躁患者可服用安定等鎮靜劑。急性期可用鈣、維生素C、硫代硫酸鈉靜脈註射。如果有合並感染者,可以加抗生素。
藥物引起的皮疹
病變可用爐甘石洗劑和糖皮質激素霜治療。對於有腫脹和滲出的病變,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鹽水濕敷。對於嚴重的藥疹如大皰性表皮松解壞死性藥疹,糜爛面交替暴露於創面幹燥和濕潤敷料。
外科療法
過敏性皮膚病常使用藥物進行抗過敏治療,通常無需手術治療。
物理療法
放射療法
在過敏性皮膚病中,主要用於治療濕疹和特應性皮炎,可采用UVA光療,主要是長波紫外線(320~400nm)和UVB光療,即中波紫外線(290~320nm)照射療法。
液氮冷凍
可用於治療肥厚性皮膚病變,如慢性濕疹和癢疹。
中國傳統療法
醫學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過敏性皮膚病,都有可能造成壹定程度的皮膚損害,根據個體差異、治療方法、用藥類型、生活環境等主客觀因素,治療效果也有所不同。常用的有龍膽草、梔子、黃芩、地黃、牡丹皮、澤瀉、車前草等。
針灸
針灸治療過敏性皮膚病的方法也很多,如體針、耳針、頭針、電針、火針、梅花針、刺絡放血、艾灸等。
預後
已知過敏源者,每日避免過敏源及脫敏治療,預後良好。但如果病因不明確,患者會長期瘙癢疼痛,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
能治好嗎?
過敏人群在沒有過敏原的情況下可以緩解癥狀,但接觸後會復發,而且大部分患者過敏原不明確,很難徹底治愈疾病。
妳能活多久?
過敏性皮膚病通常不會影響自然壽命。
隨後去看醫生
該病需長期嚴密觀察,治療半個月後可復診。需要觀察皮膚受損情況,了解病情有無好轉或加重,以便調整治療方案。
規定飲食
過敏性皮膚病與飲食密切相關。目前物質條件豐富,食物種類繁多。患者應避免食用可誘發過敏反應的食物,皮損嚴重時應避免食用辛辣食物,以免加重炎癥反應。
飲食調節
患者應戒煙戒酒,避免吃辛辣食物。
對於有明確過敏原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食用會引起過敏的食物。
對於尚未確定過敏源的患者,嘗試食物由少到多,逐漸加大劑量。
蛋清、花生、蛋黃、大豆、小麥都是1歲以下兒童過敏性皮膚病的常見食物過敏原。家長應采取科學餵養,對常見食物過敏原應禁食或謹慎進食。
護士
臨床護理幹預也是治療過敏性皮膚病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疾病的恢復和療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包括家庭護理、疾病護理和心理護理。
日常護理
藥品管理
患者應遵醫囑,熟悉各種藥物的適應癥和禁忌癥,如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
皮膚護理
壹般過敏性皮膚病患者常出現瘙癢癥狀,患者可能會用力搔抓,加重病情,所以盡量避免過度搔抓,加強皮膚保濕。
服裝管理
患者需要勤換衣服,經常曬太陽殺蟎蟲,穿棉質透氣寬松的衣服。
洗浴管理
患者不宜使用洗面奶、沐浴露等。,不應用刷子和毛巾摩擦患處。保持水溫適宜,不要經常洗澡。
疾病監測
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患者,如氣短、昏迷等,應立即就醫。
心理護理
正確認識過敏性皮膚病不是傳染病,也不是不治之癥。治療或護理不當會加重病情,反復發作會對患者造成很大影響。要為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態度,全力配合醫生。
特殊預防措施
這種疾病可能伴有過敏性休克。如果出現氣短、面色蒼白、手腳冰涼的情況,需要送急診。
預防
過敏體質是由體內某種特定的蛋白質引起的,這種體質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避免接觸過敏原,出門盡量保護好自己,同時保持好心情。
早期篩查
過敏人群通常有過敏癥狀和疾病(如皮膚病變、鼻炎和哮喘等。)在幼兒時期。這樣的人應該做過敏原檢測,早診斷早治療。
預防措施
如果確定了有過敏源的人群,要註意避免接觸誘發過敏的物質,做好個人防護。
保持室內溫濕度適宜,盡量避免接觸可能引起過敏的物質,盡量穿純棉、柔軟寬松的衣服。
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新裝修的房子含有甲醛等化學物質後,就要隔壹段時間再搬進去。
保持規律的日常生活,註意勞逸結合,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精神緊張和情緒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