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經絡上有300多個穴位,不需要全部記住。現在,如果妳壹步壹步跟著我,就簡單多了。
1.先熟悉壹下12經絡的名稱:
手心經、足腎經與陰虛
手厥陰心包經腳厥陰肝經
手太陰肺經腳太陰脾經
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
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
手陽明大腸經腳陽明胃經
2.找出他們為什麽這樣叫。
這12條經絡分別與人體的12個器官相連,所以這些經絡以相連的器官命名。其中三焦指的是整個胸腹,心包是保護心臟的區域,是心臟的屏障,其余的比較好理解。記住這12個器官的名字很重要。如果妳覺得不舒服,那就要看是哪個經絡經過這裏,壹對應就出來了。人體12經絡的循環路線如圖。從12經脈的排列來看,分為兩組,壹組是手足分,壹組是陰陽分。
根據手足分,它告訴妳,手和胳膊上有六經,腳和腿上有六經。
根據陰陽,它告訴妳手臂內側和腿內側有三條陰經;臂外側和腿外側也有三條陽經。
那麽少陰、厥陰、太陰、太陽、少陽、陽明分別代表什麽呢?它們代表陰的重和輕,陽的足和弱。
陰陽不足是最重的,所以排在四肢最裏面。
厥陰比少陰輕,但比太陰重,所以排在中間。
農歷的陰是最輕的,在最外面。
太陽是陽氣最足的,就像正午的太陽壹樣,所以排列在四肢的最外側。
少陽弱於太陽的陽,就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所以排在外中。陽明的陽弱於少陽,就像黎明的陽光,排在最裏外。為什麽我們的祖先會把陰陽細分到這種程度?就是讓妳在使用經絡的時候隨時註意陰陽平衡。這種陰陽平衡包括經絡之間的平衡,身體與經絡之間的平衡,經絡與自然之間的平衡。
身體與經絡的陰陽平衡,需要妳根據身體的強弱來選擇經絡。比如身體虛弱,最好選擇陽經按摩先補正氣,陰經正氣補,再摸;身體好的話,可以按摩陰陽兩經。
經絡與大自然的陰陽平衡與四季的溫度有關。夏天陽氣最旺盛,也就是身體虛弱的人也可以在這個時候疏通陰經。陰陽平衡的理論也可以用在按摩手法上,比如按摩陰經最好用補法,按摩陽經可以用瀉法。
3.按摩的補瀉是什麽?
壹般來說,順著經絡按摩是補充,逆著經絡按摩是瀉。
按摩時,輕強度是滋補,重強度是腹瀉。
按摩時間短為補,長為瀉。
按摩幅度小的是進補,按摩幅度大的是腹瀉。
4.需要記住300多個穴位嗎?
中醫在按摩經絡的時候有壹句話叫“痛則止痛”,也就是說,疼痛的部位就是按摩的穴位。比如妳知道自己有心臟病,可以沿著經絡慢慢按壓對應的心經、心包經,感受經絡各處的感受。如果有的地方疼,有的地方麻,有的地方麻,有的地方酸脹,那麽妳按摩的重點就會在最疼的部位,把病竈揉開,揉散,甚至拔罐,艾灸,捶打。疼痛越明顯,就越堅持刺激這裏,這樣身體的疾病很快就會好轉。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的心臟有病,但是按在這兩條經絡上卻沒有明顯的疼痛。這個時候要左右手臂都摸,因為人體經絡是對稱壹致的,但是生病的時候左右經絡的反應並不完全壹樣。明顯的疼痛代表疾病偏向哪壹邊,也說明妳的經絡氣血不足,反應慢。這個時候治療主要是食療,先補氣血,同時在這個經絡上慢慢摸看。如果只是死記硬背所有穴位,卻忽略了最痛點,治療效果永遠不會好。
先說最常用的足太陽膀胱經(以下簡稱“膀胱經”),因為它陽氣最多,治療範圍最廣,所以也是最常用的壹條。
膀胱經起於眼角的睛明穴,經前額至頭頂,經頸、背、大腿後外側,止於小腳趾外的尹稚穴。* * *有67個穴位,是人體內最長最多的穴位。
當膀胱經從起點到腳的尹稚點時,它的流動不會停止,而是從腳的湧泉穴通過小腳趾向上流動。這時經絡有了新的名稱——足少陰腎經(以下簡稱“腎經”)。
腎經起於足小趾下,向足心傾斜,沿足心及下肢內後緣上行,經腹部至胸部,與下壹條經絡——手厥陰心包經相連。
從膀胱經到腎經,我們可以看到:
1.經絡是流動的,而且是定向流動的。膀胱經是自上而下,腎經是自下而上。
2.膀胱經和腎經是完全相通的,只是從小腳趾外側到陰穴之間分開了。膀胱經走在人體外側,腎經走在人體內側。正是因為這個陰陽經絡實際上是壹個相連的經絡,所以當膀胱經受到刺激時,腎經就會有所反應。刺激腎經也會對膀胱經產生反作用,中醫稱之為“表裏互結”,而這兩條經絡所聯系的器官——腎和膀胱經也會是表裏互結。
3.膀胱經是陽經中陽氣最足的經絡,而腎經是陰經中陰氣最重的經絡,符合中醫陰陽平衡的特點。
4.膀胱經在前,腎經在後。膀胱經是腎經的源頭。因此,對膀胱經進行按摩、針灸等疏通方法,可以促進膀胱經下行,進而促進腎經,滋養腎臟。
對腎經進行按摩、推拿、針灸時,腎經運行快,膀胱經未能及時跟上,就會出現空缺和中斷。這就是為什麽患者只按摩腎經,往往會氣虛的原因。
與膀胱經相連的是手太陽小腸經(以下簡稱“小腸經”)。起於小指外側少澤穴,沿上肢外側後緣分支過肩。壹個分支與膀胱經相連,從頸部的上臉頰,到耳朵,到眼角的景明穴,另壹個分支進入鎖骨,人的胸部,最後到達心臟。
此經運行於手臂外側,屬於陽經,與膀胱經相連。是陽經與陽經相連形成壹條長而完整的太陽經,小腸經在前,膀胱經在後。小腸經是膀胱經的源頭。膀胱經不舒服,就會有頸椎病、腰腿痛。除了按摩膀胱經,按摩小腸經同樣有效,而且效果更好。
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以下簡稱“心經”)相通。心經從心臟開始,有幾個分支:壹個下到小腸,壹個沿著食道上到眼睛,壹個上到肺,從腋下出來,沿著上臂後緣到手腕內側,到小指內側的少沖穴,再到小指外側的少澤穴,再往上。這是壹條由陰經變為陽經的經絡。它是壹條長而相連的經絡,前面是陰經,後面是陽經。因此,按摩心經不僅可以治療與心經相連的心臟、小腸、肺、食道、眼睛的不適,還可以促進和滋養小腸經。按摩它不僅可以治療頸椎、腰椎、腿部的疾病,還可以治療腎臟的疾病。
只要妳的頸肩腰有問題,妳壹摸胳膊外側的小腸經就會有明顯的痛點,然後壹摸外側的心經就會有停滯和疼痛的感覺。所以這個時候妳要從源頭上疏通手臂內側的心經,從腋下開始輕輕向下搓到小指,再沿著小指外側向上搓到手臂外側。哪裏有痛點,就多揉揉,這樣可以治療心經和小腸經。
這四條經脈壹路走來,形成了由外向內相連的兩組長經脈。它們從心臟開始,經過人體四肢的繞行,再將腎經推至腹部和胸部。
那麽胸中哪條經絡與心經相連呢?
這就是足太陰脾經(以下簡稱“脾經”)。這時候有人會問,壹個是少陰,壹個是太陰。看來,尹和之間的平衡再也無法實現了。為什麽?我們以後再談。
與膀胱經相連的腎經到胸後,與手厥陰心包經(以下簡稱“心包經”)相連,是陰經與陰經的聯系。但其中壹個叫少陰,壹個叫厥陰,名稱不同,陰的程度也不同。經絡到了這裏,似乎它的作用和關系就和剛才繞在四肢上的不壹樣了。為什麽?因為經絡壹路走來,到了腎經就已經很虛弱了,所以壹般不按摩腎經,壓得太多就會泄氣。此時,進入腹部和胸部的經絡需要休息壹下,補充能量,然後就會進入下壹個四肢大循環。所以補氣效果最強的丹田穴在腹部,而經過腹部的是已經循環回去,已經很累的腎經、肝經、脾經。
還有壹條經絡穿過腹部——足陽明胃經(以下簡稱“胃經”),也穿過腹部,但它的方向與腎經、肝經、脾經自下而上不同,它是從頭至胸、腹部再至足。胃經也需要在這裏再次補充,使向下的力量更加強大,加強脾胃的消化能力。
下壹輪的四肢大循環是從腎經交於心包經開始的,心包經是壹條行走於內側四肢中間的經絡,所以與行走於外臂中間的手少陽三焦經(以下簡稱三焦經)相連, 行走於外腿中間的足少陽膽經(以下簡稱膽經),與內腿中間的足厥陰肝經(以下簡稱膽經)相連
最後壹輪的四條經絡是肝經在胸肺中傳導的手太陰肺經(以下簡稱“肺經”),具體循環順序為: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