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偏方舌皰瘡

偏方舌皰瘡

我讀了指南

如果有壹個“小而煩的病”的名單,復發性口腔潰瘍壹定榜上有名。壹個小小的潰瘍就能給每壹口食物帶來痛苦的底色。傷寒名醫聶惠民教授常以清熱和胃、益氣生津方加減治療此癥,並配以漱口方,療效甚好。我們來看看聶老用的是哪邊——

處方和藥物的組成

竹葉兩把,石膏壹斤,半夏半升(洗凈),麥冬壹升(去核),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炒),粳米半升。

煎藥

七味奉上,水鬥,煮六升,去米,煮米至熟,去米出湯。壹天三次,每次服壹升保暖衣物。

處方功效

清熱和胃,益氣生津。

處方證明原件

傷寒緩解後,氣虛,氣逆則嘔。以竹葉石膏湯為主。(《傷寒論》第397條)

淺析方證

竹葉石膏湯由白虎湯和人參湯制成,是清熱生津、益氣和胃的藥劑。方中淡竹葉味甘涼,清熱除煩;石膏味甘,性寒,清余熱之邪;麥冬味甘寒,滋陰潤燥,清肺胃熱;人參、甘草、粳米滋陰益氣生津,補中和胃,培中州;半夏降胃氣的副作用。

諸藥合用,津液充盈,虛熱解表,嘔吐不止,是扶正祛邪之法,標本兼治。此方為病後調理之方,不僅治療傷寒後氣液俱傷、余熱未明之證,還常用於溫病後期見氣液俱傷、余熱不盡者。此方既能清余熱,又能彌補其體質虛弱,刺激食欲,增加食量,功效壹應俱全。

典型病歷

鄭,女,成年。2001 8月21第壹次就診。

患者反復出現口腔潰瘍、疼痛、厭食、大便幹燥、舌紅、苔薄黃、脈細而細。

西醫診斷:復發性口腔潰瘍。

中醫診斷:口瘡。

辨證:陰虛熱盛。

治療:清熱通便。

用竹葉石膏湯加減。處方壹:石膏15g(先煎),淡竹葉10g,梔子12g,麥冬15g,太子參15g,知母10g,白茅根12g,連翹12g。7劑,煎服,每日1劑,每日2劑。處方②:白鮮皮15g,大黃15g,蘇子15g。水煎服,外用漱口。

二次診斷:2006年8月28日5438+0。服藥後,患者口腔潰瘍疼痛減輕,日日便溏,舌紅,苔薄黃,脈細微弱。方藥①:初診方藥①:加黃芪、甘草。7劑,煎服,每日1劑,每日2劑。處方②:大黃15g,甘草6g,黃芪15g,白鮮皮15g,白頭翁15g。水煎服,外用漱口。

第三次診斷:2006年9月4日5438+0。患者口腔潰瘍已愈合,癥狀全部減輕,大便溏薄,舌紅,苔薄黃,脈細而弱。按照前壹種方法,診斷二方①去掉石膏、淡竹葉、知母、生薏苡仁,加竹茹、黃連。7劑,煎服,每日1劑,每日2劑。

病歷精要

口瘡之名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中,比如《蘇文與氣交替大論》說“黃金時代不如火時代...人得了口瘡。”人們認為口瘡的發病與氣候有關。後來的醫生將其分為虛實兩類,陽性病例多為心火上升或胃火上升或濕熱熏蒸所致;虛證多因腎陰不足,火虛所致。

本病例為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體質屬於陰虛,被稱為熱郁,常因飲食不當而反復發作。胃熱損害體液,然後會幹燥幾天。脾胃不和,升降不正常,所以看到飲食不好,消化不良。結合患者的舌脈綜合分析,該證屬於陰虛熱盛。治療以解郁清熱通腑為主,加減竹葉石膏湯。加入金銀花和連翹吸收熱量;太子參、麥冬、知母具有益氣養陰、清熱生津的作用;白茅根和黃芩涼血清和熱。

此外,在內服湯劑的同時,用白鮮皮、大黃、蘇子、甘草、白頭翁、白茅根煎服漱口,內外兼治,療效如叉鼓。

聶慧敏的臨床思辨

本書由聶惠民教授及其弟子精心挑選、整理、撰寫其50余年臨床病例而成。根據《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對方劑的分類,將其分為十四類,並介紹了方劑的臨床應用。聶教授選取了300余則靈活運用方劑診治臨床疑難病癥的案例,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多個學科。特別是根據每個病例的要點,重點點評了聶教授的辨證論治、方藥調度、方藥加減的要點,深入剖析了聶教授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全面呈現了其掌握仲景經絡、創新六經辨證思維、靈活裁方、“壹傷寒包諸科”的學術思想。

版權聲明

  • 上一篇:養雞技術知識
  • 下一篇:如何讓生過凍瘡的手指變粗變細?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